歷史
瀘州古稱江陽,三國時期便已釀酒,自古享有“江陽盡道多佳釀”之美譽。元代這裡即已釀製出大麯酒,至明代時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釀酒工藝,進而為發展釀製大麯酒初具規模。
相傳,明代萬曆年間,瀘州有一位姓舒的武舉,曾在外地為官,因嗜好飲酒,晚年卸職還鄉,在瀘州市城南雲溝首制窯池,並在附近的“龍泉井”水釀製曲成功,作坊牌號為“舒聚源”。後在清乾隆年間,舒聚源糟坊轉讓給了姓溫的人家經營,改名為“溫永盛”。此後代代相傳,不斷發展光大。
據史料記載,早在明代,瀘州大麯酒已遠銷雲、貴、陝等地。特別是博得了不少名人雅士的讚許,乾隆年間的詩人張問陶曾賦詩讚日:“城下人家水上城,灑旗紅處一江明。銜杯卻愛瀘州好,十指寒香給客橙。”可見瀘州老窯大曲之聞名。到19世紀20年代,老窯大曲就香溢國界了。20——30年代,瀘州大麯先後參加在南洋及上海、南京、昆明、重慶、成都等舉行的勸業會、博覽會多次獲金牌和獎狀。並在1915年巴拿巴國際博覽會獲一等金質獎。從而,蜚聲宇內,名揚五州。
建國後
在1952年舉行的首屆全國評酒會上,瀘州老窯特曲被評為八大名酒之一。此後在歷屆全國評酒會上,連續多次為國家名酒並獲金質獎。繼而,瀘州老窯38度特麯酒,還被評為“全國優質保健產品”,榮獲金鶴杯獎。1987年在泰國曼谷第二屆國際飲料食品展覽會上,獲得唯一的“金鷹杯”獎。1988年獲香港第六屆國際食品展覽會“金鼎杯”獎。1990年在巴黎第十四屆國際食品博覽會又榮獲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