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碗會

老碗會

是對陝西關中各縣農村民眾端著飯碗,聚在村中某個相對固定的場所,一邊吃飯,一邊諞閒傳(關中人把閒談叫“諞閒傳”’)這一飲食習尚的戲稱。

(圖)老碗會老碗會

“老碗會”是對陝西關中各縣農村民眾端著飯碗,聚在村中某個相對固定的場所,一邊吃飯,一邊諞閒傳(關中人把閒談叫“諞閒傳”’)這一飲食習尚的戲稱。

老碗秉承了一種飲食文化,老碗客在用其行動向人們證明著這種思想和文化魅力。

簡介

在陝西關中,人們把大碗叫“老碗”。關中農民特別是食量較大的青壯年人,喜歡端老碗吃飯,為的是減少再次盛飯的麻煩。喜歡到“老碗會”上來吃飯的人,端老碗的更多。但也不是凡來者必端老碗。

“老碗會”的會址是自然形成的。一般夏天多在寬敞、通風、樹蔭比較濃密的涼爽之處;深秋和冬天,則必在避風、向陽的暖處。一個村子往往有幾個會址,一般說來,十幾戶至二三十戶聚集的區域總有一個會址。除了下雨和寒風呼嘯的天氣外,幾乎每天早飯、午飯時,都有不少人到“老碗會”場來吃飯(關中農民早飯在9至10點,午飯在下午2至3點左右)。

人們一到會場,自行選擇一個位置一蹲,或者在土地上一坐,或者脫下一隻布鞋向屁股底下一墊,便一邊吃飯,一邊諞起閒傳來。諞的內容廣泛,無邊無岸;上自日月星斗,下至小貓小狗;盤古氏開天闢地;王木犢獨角演戲;孫悟空七十二變;潘漢年原是冤案;諸葛亮六出岐山;預報說明日晴天;這場雨下得及時,十天內種麥不遲;前年的辣椒去年的蒜,今年的西瓜滿地爛(言因預測失誤,盲目種植,產大於需導致虧損)……手裡端的老碗、嘴裡信口胡諞,不究出處,不查字典,不取報酬,不納稅款,無人錄音,不怕盜版。但所說的大都是人們喜聽的故事、新聞,或者本村外村發生的新鮮事,其中不乏有益的生產經驗和社會知識以及有價值的經濟信息。筆者生長在關中農村,青少年時從“老碗會”上獲得的知識不少。

形成原因

這種風俗始於何時無史料記載。至於形成的原因,有幾種說法:有人說很早以前,兵荒馬亂,往往人們正在家吃飯,亂兵闖入,來不及收藏飯饃,被亂兵搶食一空,於是每次吃飯時,家家都派一人端著飯碗蹲在門外,邊吃邊放哨,後來演變成“老碗會”;有人說這是原始社會氏族公社成員圍在一起進餐的遺風,私有產生三千多年,各家吃各家的飯,但進餐方式繼承和保留著古老的傳統;有人說,自南北朝至金代,先後有成批成群的鮮卑族、羌族、金人等少數民族移居關中,這些遊牧民族有野外聚餐的習慣,影響到漢族而形成此俗。究竟孰是,荒遠難征。不過此風俗在關中其所以廣泛流傳,歷久不衰,顯然與關中特有的下面兩種情況有關:

一是關中人家日常食品以面、饃為主。吃麵,無論是炸醬麵、油潑麵臊子麵、油潑辣子都不需要另外的菜餚佐食,一老碗面端在手,便可到戶外任何地方進餐,一碗酸湯水餃端在手亦同;苦吃蒸饃、稀飯,則一個小菜碟,上邊放兩三個蒸饃一手端著,另一隻手端一碗飯,同樣可赴“老碗會”。若象南方人以吃米飯為主,需幾菜一湯,那就不方便了。

二是關中人開朗,飯食公開程度也大。同在一個飯場吃飯,有人端的肉麵,餃子什麼的,也不怕人忌妒;有人端的玉米面攪團或者稀飯、黑饃,也不怕人恥笑。加之關中農村鄰里之間感情比城市人親密,吃飯時一起說說笑笑,也是種樂趣。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一座座小樓房蓋起,家庭吃飯的小圓桌日增,飯食品種的增加,這種風俗也在逐漸改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