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當下的中國,一方面,人口深度老齡化,另一方面,面臨少子化,所以,這才有了“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一個“嬰兒潮”的浪頭正撲面而來;再說,當下的年輕人,他們不僅面臨著房價貴、上學貴、看病貴這三座大山的壓力,工作上也往往“白+黑”和“5+1”,尤其是北上廣深等一些省會城市,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就得花去一兩個小時,那真是一個字——累!這其間,請保姆,對於許多工薪階層來說,往往經濟上心有餘而力不足。在這樣一個時代大背景之下,既有著中國特色,也打著時代印記的“老年孩奴”,為國家培養新一代的勞動大軍,他們的默默奉獻著,這既是“愛家”,更是“愛國”。
現象
辭了月嫂“雇”了父母
家住山東煙臺鳳凰台的王箏今年(2011年)28歲,身為一家商務酒店的部門主管算是年輕有為,是同事眼中的“女強人”。然而“女強人”稱呼的背後有著更多的生活壓力。談起一歲半女兒的日常照看問題,王箏面露愁容向記者傾訴起來:“我升成主管後工作更加繁忙,加班更是家常便飯,晚上回家後身心疲憊,孩子的爸爸也很忙,孩子的爺爺去世了,奶奶身體又不好,我曾經請過月嫂、雇過保姆,但家裡就這么一個寶貝女兒,讓外人照看,還是覺得不放心,只能把孩子的外公和外婆從外地接到煙臺來照看孩子,畢竟現在是拼事業的最佳時期,我與丈夫都想把多點精力放在工作上,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優越的生活環境。”王箏說自己是“辭了月嫂,雇了父母”。王箏的父親王大爺告訴記者,自己與老伴前些年一直在南方的大女兒家居住,辛辛苦苦將大女兒的孩子養大上了國中,“原以為可以省心了,可二女兒這兒又需要‘後方支援’,我跟她媽就來煙臺‘報到’了。”王大爺笑稱:“如今,外公外婆、爺爺奶奶就是保姆……”“獨二代”多被爺爺奶奶照顧
3歲多的瑤瑤在芝罘區的某幼稚園快1年的時間了,不管颳風下雨還是烈日當頭,瑤瑤的爺爺或奶奶都會準時出現在幼稚園門口,接孫女回家。瑤瑤的爺爺告訴記者,她的父母在西安工作,結婚後一直忙於各自的事業,根本沒精力帶孩子,瑤瑤的奶奶認為他們太年輕,沒有帶孩子的經驗,就讓他們把瑤瑤送到煙臺來,說等瑤瑤到了上學的年齡,再把孩子送回去。
從每天接送孩子的人群來看,在市區很多幼稚園,像瑤瑤一樣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的“獨二代”不在少數,這些孩子的父母仍習慣於在生活上依賴上一代的照顧和幫助,這樣的生活方式導致許多“獨二代”不得不跟著祖輩一起生活。
給外孫當保姆無奈但情願
家住開發區的田大媽老兩口近日“搬家”住到了萊山區,這是因為老兩口有了新任務--給孫子當“保姆”。談到自己的新角色,田大媽一臉無奈,“兒子與兒媳婦結婚一年多後,孫子就出生了,這事讓一家人的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尤其是他爺爺,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兒子和兒媳婦工作都忙,而且他們都不大,還是愛玩的年紀,現在不都是‘小孩生小孩’嘛,把自己照顧好就不錯了,還能照顧小孩子嗎?”平日裡,田大媽在家做飯,田大爺則是一天四趟公車:早晨帶孫子坐公車去幼稚園,晚上再接回來,每天“拉練”近百公里,雖無奈但也算樂此不疲。田大爺表示,如今工作競爭激烈,子女們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不容易,做父母的也體諒子女們的壓力。
老年人與子孫“共享”晚年
在田大媽和田大爺住的小區里,相同處境的老人並不少,老人們接過照顧子孫重擔的初衷是否一樣呢?記者在小區內走訪時,與正在陪伴小外孫女玩耍的林老伯交談時感受到,照顧子孫,與子孫“共享”晚年生活,成為許多老年人的生活寫照。林老伯對記者說:“為照顧這小傢伙,連下棋的時間都沒有了。”一旁的孫大爺對林老伯的說法表示認同,“他家是個外孫女,女孩聽話。我退休兩年多了,平時在小區里和他們下下棋、打打撲克、遛遛鳥,日子過得很清閒,前段日子,在外地工作的兒子把孫子帶回來,小男孩不像小女孩,真調皮啊,我跟她奶奶就整天圍著孫子轉了,有些離家近的父母周末還能把孩子接走,兒子跟兒媳離家遠,好幾個月才回來一趟。好久沒跟老夥伴們聚聚了……”孫大爺的話語中滿是無奈。
兩代老爸PK育兒經
29歲的何然是芝罘區某食品加工公司的銷售部職員,何然父親何大爺從企業退休已一年多了,父子二人經常因孩子的教育觀念與習慣而產生分歧。“我強烈反對打罵孩子。我就是在黃荊棍下長起來的。”何然直言自己的育子觀點。父親則向記者表達了他的看法:“孩子太小,跟他講道理他不懂,比如亂摸插座這樣危險的事,有時候真把大人惹急了,打他兩下就長記性了!”“我父親就是太較真,孩子一頓不吃飯又不會生病,等他餓了下頓飯自然會多吃。老兩口卻非要孩子頓頓吃,哄著吃,孩子在前面跑,老兩口在屁股後面追著餵飯,孩子不能這么慣著。”何大爺也常指責兒子沒有大人樣,“想孩子了就回來看看,出去玩的時候嫌孩子累贅就不管不顧了,根本沒有個做父母的樣子!慢慢地,孩子看他爸媽都生分了。”何大爺對兒子責任感的欠缺頗有微詞。
如何減輕
人老了,本該安享晚年,而有的人體弱多病,還得幫兒女做家務、帶孩子,有的甚至於帶了家孫帶外孫,有的不僅是“免費保姆”,還是“自帶工資的保姆”。這些“老年孩奴”,往往不僅要照顧子孫,有的還得“小老頭照顧老老頭”,那真是“上顧老,下顧小”;這其間,有的“老年孩奴”還是“老年漂”,今天在老家照顧年邁的父母,明天赴他鄉兒女身邊帶孫子,人生地不熟,怎一個“苦”字了得;當然,苦中也有樂,那就是“天倫之樂”。
向“老年孩奴”致敬!應認識到,爺爺奶奶帶孫子,那只是“親情支持”,而不是“義務和責任”,作兒女的,該多多關心“老年孩奴”的身心健康,多多向父母問寒問暖,切記切記,“一次生前孝敬勝過身後萬次掃墓”;作為人民政府,更應該於孕產、幼兒教育,還包括其醫療、住房諸多方進一步加強社會保障,進一步地鼓勵“家政產業化”,以儘可能減輕“老年孩奴”的經濟負責、體力負擔和心理負擔。
專家建議
“作為80後父母的老年人成為‘孩奴’是有一定的社會性的。”林明鮮院長表示,作為獨一代,夫妻雙方雖然成長環境不同,但都是在家人呵護中長大,於是在這一代成家生子後,對自己孩子的撫養經驗方面難免感到困難。再者,工作壓力的加劇以及激烈的職場競爭狀態,會讓80後不自覺地將孩子的養育問題“拋”給自己的父母去處理。這導致了越來越多的50後不再擁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徹底成為“孩奴”。
林院長認為,80後的父母如果賦閒在家,並願意提供幫助,那未嘗不可。但如果他們的父母還未退休或身體狀況不好,子女再提出照顧照看孩子的要求難免會給父母造成壓力和負擔,就有失妥當了。
對於孩子的哺育問題,林明鮮院長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那就是找好角色定位。80後要勇於承擔照看孩子的責任與義務,明確身為父母的角色,陪伴孩子一同成長也是寶貴人生經驗的積累。如果兩代人就孩子的照看問題已經出現了矛盾,80後應該降低對自己父母照顧孩子的期望值,畢竟老人是幫助自己減輕壓力,不能認為父母有責任和義務幫自己完全消除壓力。而80後的父輩們,在幫助孩子照顧孫輩時,切記不要大包大攬,主要問題還需要年輕父母自己去處理,這樣對於家庭的和諧相處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