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老君山的建築創建於漢,鼎盛於唐宋,明甲申年(公元1644年)毀於兵燹。經清嘉慶、道光年間修葺,老子廟重新成為川西著名宮觀之一。可惜民國十二年春遭火災,僅存山門和混元殿。當年仲冬,槐軒後人、門人集資修建八卦亭、三清殿、斗姆樓、慈航殿及儒林祠。1985年7月22日,老子廟由市政府公布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現老子廟的主要建築混元殿、三清殿、斗姆樓,為硬山式建築。均為五開間的建築,由當心間、次間、稍間構成,其面闊是當心間大於次間,次間大於稍間。這樣既滿足了功能的需要,又有主次分明之藝術效果。最為人們稱讚的是八卦亭、為重檐八角攢尖頂。攢尖頂,其屋面較陡,無正脊,數條垂脊交合於頂部,上面覆以寶頂,攢尖屹立,飛檐挑雲嶺,香菸繞玄門,一圓一硬,氣勢軒昂,尤如日月合壁,水乳交融,相映成趣,尤其是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十分宏偉壯觀。
中國古代在建築形式、等級和藝術諸方面都有十分詳細、完整的規定。屋頂的結構形式可分為廡殿、歇山、懸山和硬山。在封建社會,屋頂的結構形制有十分嚴格的等級制度。重檐廡殿為最尊,重檐歇山次之。排列順序為單檐廡殿、單檐歇山和懸山、硬山。新津縣老子廟的建築形制為硬山式,它有一條大脊和四條垂脊,其牆頭的山頂,隱出博風板和墀頭,明、清以後,廣泛套用於我國南北方的住宅之中。因為老子廟的建築,重建於民國時期,所以屋頂上的裝飾就顯得比較簡單。
新津縣老子廟的建築為縱向布置,隨地平面逐漸升高之院落,建築中的神殿、膳堂、宿舍、園林分區明確,配置適宜,給們莊嚴肅穆,清新舒適之感。並結合奇峰異壑、甘泉秀山以及參天古柏等自然景觀,靈活布局,將壁畫、雕塑、聯額、題辭、詩文、碑刻、園林等多種藝術形式與建築物有機地綜合、統一,因地制宜,巧作安排,從而增強了藝術的感染力。
新津縣老子廟,把建築布局、建造技術和藝術風格,有機地綜合在一起,對現代建築仍有其學習和借鑑作用。老子廟的殿宇建築,高低錯落有制,環境幽雅,古柏參天,給們清新,悠雅之感,是人民民眾喜游、登高、眺望、遊覽的宗教名勝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