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與自我

“死亡”的多元與翻譯的要求 3.2.1 3.6.1“死亡”的“這邊”的“等待”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6月1日)
平裝: 36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00470137
條形碼: 9787500470137
尺寸: 20.6 x 14.2 x 1.8 cm
重量: 422 g

作者簡介

蔡新樂,中山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學博士生導師,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建有博士點及博士後流動站)第一帶頭人;已出版有《文學翻譯的釋義學原理》、《文學翻譯的藝術哲學》(獲河南省社科二等獎)及《翻譯的本體論研究》(獲河南省社科二等獎)等專著多種,發表論文40餘篇。

內容簡介

《翻譯與自我》是對法國哲學家雅克·德希達的著作《死結》的翻譯學解讀和批判。作者認為,如果承認理性主義確已呈現出無法通行這樣的“死結”,其原因就在於邏輯的片面化與單一化使人只能局限於以自我為中心來展開思想,因而最終無法走向人與他者的正常交流。因此,《翻譯與自我》提出了“自我翻譯”這一概念,認為“語際翻譯”首先是它的一種表達形式。翻譯研究應該首先是對人心靈的研究,然後才是其他層面或方面的探索。《翻譯與自我》以蘇格拉底為例,分析了“自我翻譯”的意義和作用,並引入了莊子的有關思想,以說明中華文化資源對於翻譯研究的重要價值。

目錄

1 緒論
1.1 本書撰寫的目的與對象
1.2 《死結》:題目的意義與翻譯
1.3 “死結”之前的翻譯問題
1.3.1 “靈機”、“靈知”與入神交際
1.3.2 連續性的意義及其翻譯學的價值
1.4 方法與邊界
1.5 沒有界線的謝意
2 “死結”、“死亡”邊界的“這邊”的翻譯及其意義
2.1 “死結”與翻譯的可能性連線
2.1.1 人的生命、自我翻譯與語詞轉化
2.1.2 語言、“死結”與翻譯
2.1.3 主體的多元性與語言的“巴別塔化”
2.1.4 “死結”的研究史
2.2 “義務”與翻譯
2.2.1 “義務”與“超義務”及其意義
2.2.2 “義務”的“指令”與翻譯的作用
2.3 死結”的形態與“翻譯思維”
2.3.1 “死結”的三種形態與現代技術支配下的翻譯的難題
2.3.2 “死亡”的可譯性與翻譯思維
2.3.3 三種邊界的翻譯學啟示:德希達對海德格爾的“死亡生存論分析”的分析
2.4 生死之間的斜線與“死亡”的多元性
2.4.1 生死與“死亡”
2.4.2 闡釋循環的“死結”
2.5 “死結”的跨越:解釋的模稜兩可與極限的束結
2.5.1 “死結”的“結—構”
2.5.2 “到達”與“延異
2.5.3 20世紀的“差異”理論與德希達“延異”的“死結”
2.6 小結:德希達對於翻譯理論研究的啟示
3 等待(在)到達(邊上)
3.1 “死亡”之外:超出語言邊際的“語際翻譯”
3.1.1 “死亡”的多元與翻譯的要求
3.1.2 “語際翻譯”的非語言指向
3.2 “鬼魂”:不在哲學之內的生命及其可能含有的對話性
3.2.1 “死亡的生存論”虛構的邊界與“語際翻譯”的魂兮歸來
3.2.2 “靈知”的“語際翻譯”傾向:蘇格拉底的“靈機”與翻譯的基礎
3.2.3 “自我翻譯”的“內對話”
3.2.4 洛克的“心靈語言”、莊子的“物化”及其“語際翻譯”
3.3 內在距離與“語際翻譯”
3.3.1 “人知魚之樂”的可能性與“語際翻譯”的“自我翻譯”基礎
3.3.2 異己的“鬼魂”與停滯的“自我翻譯”
3.3.3 “天人合一”的翻譯學意義
3.4 等待、相互等待與翻譯的可能性
3.4.1 德希達的三種“等待”
3.4.2 “等待”與翻譯學研究
3.5 德希達“一以貫之”的思想傾向與語際的“死結”
3.5.1 德希達“一以貫之”的“自我翻譯”
3.5.2 “邏各斯”的疑難
3.6 等待的意義與翻譯的哲學化
3.6.1“死亡”的“這邊”的“等待”
3.6.2 離散、殖民與“自我翻譯”
3.6.3 “無名”的困惑與翻譯傾向,“今之隱機者”與“主體的貧乏”
3.6.4 德希達的“主體”的女性化及其翻譯指向
3.7 蘇格拉底、莊子與德希達:對話的可能性及其翻譯問題
3.7.1 蘇格拉底與翻譯的根本
3.7.2 莊子的“今之隱機者”與蘇格拉底的“靈知”
3.8 “作為”被更換為“屬於”的秘密:翻譯
3.8.1 德希達對海德格爾“死亡的生存論分析”的顛覆
3.8.2 回到“作為”的可能性與生命本身的非結構意義
3.9 小結:海德格爾的批判性繼承
3.9.1“思念之思”與“作為”
3.9.2 海德格爾的“作為一結構”及其對翻譯研究的重大意義
4 結語:向海德格爾返回途中的翻譯及其研究
4.1 海德格爾的結構主義的批判,兼論差異及不可通約性問題
4.2 “死亡”之後的翻譯研究:“靈知”指向及其他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