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此處原為明代鴻臚寺舊址,明正統七年(1442年)在此建翰林院。清初將翰林院併入內三院。康熙年間又在明翰林院舊址重建,並定為正三品衙門。翰林院自雍正以後,成為重要國家儲才機關。雍正皇帝曾這樣說過:“國家建官分職,於翰林之選尤為慎重,必人品端方,學問純粹,始為無忝厥職,所以培館閣之才,儲公輔之器”。清朝皇帝為表示對翰林院重視,常到翰林院與王公大臣、官員等舉行宴會,事前通知有關部門做好陳設以寶座,樂器等準備工作,屆時與王公大臣賦詩紀盛。本文圖上的石碑即是嘉慶皇帝臨幸後留下的。名勝古蹟
《北京名勝古蹟辭典》記載,“清翰院有登瀛門內堂五楹,堂西為讀講廳,東為編檢廳。左廊圍門內為狀元廳(乾隆三十八年後改為功臣館);右廊圍門內有二祠,朝南為昌黎祠,朝北為土谷祠。堂之後為穿堂,左為待詔廳,右為典簿廳。再後為後堂,該堂朝南,中有寶座,特為皇帝臨寺而設。後堂東西屋為藏書庫。院內偏東有一井亭,據說為明代學士劉定之所浚,故名為劉井。西有一柯亭,為明代學士柯潛所建。自劉井而東為清秘堂(舊為東齋房,乾隆九年重修復地賜額“集賢清秘”,故易名),堂前是瀛洲亭,亭下方有鳳凰池。池南有寶善堂,堂後為陳樂軒。自柯亭而西為先師祠,祠為南西齋房(舊為皇清文穎館、功臣館),又南為原心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