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大喬木,高30米,胸徑80-120厘米;樹皮暗灰色,多皮孔。一年生枝被褐色柔毛,鏇即禿淨。
奇數羽狀複葉;小葉3-4對,互生或近對生,長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基部的最小,頂生的最大,通常長4-10厘米,寬3-5.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鈍圓或寬楔形,側生小葉基部稍偏斜,上面無毛,下面近中脈處被疏柔毛或無毛,中脈上面稍凹陷,下面明顯隆起,側脈6-8對,近邊緣網結,細脈明顯;小葉柄長3-5毫米,密被灰褐色柔毛;小托葉鑽狀,長達2毫米,無毛。
圓錐花序長30厘米,徑15厘米;花序軸和花梗被疏短柔毛,花梗細,長3-4毫米;花萼闊鍾狀,與花梗等長,密枝棕褐色絹毛,萼齒5,三角形,近等長;花冠白色,芳香,旗瓣長圓形,瓣片長6毫米,寬4毫米,柄長約4毫米,先端圓或微凹缺,翼瓣三角狀卵形,瓣片長8毫米,寬5毫米,柄長3-4毫米,稍具耳,龍骨瓣卵形,與翼瓣近等長,稍寬,柄纖細,長約4毫米;雄蕊10,離生;子房線形,被淡黃白色疏柔毛,花柱稍彎曲,胚珠5-6粒。
莢果扁平,長橢圓形或長圓形,長4-8厘米,寬1.5-2厘米,兩側具翅,不開裂,有種子1-2粒,稀4粒;種子長圓形,長約8毫米,寬3毫米,壓扁,種皮深褐色或黑色。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江蘇、浙江、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日本也有分布。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谷疏林中和村莊附近的山坡雜木林中。
喜光樹種,在酸性、中性、石灰性土壤上均能適生。
繁殖方法
採種:在10約下旬到11月中旬,當莢果呈現黃褐色時,即用高枝剪或採種用鉤剪下。剝出種子,再將種子攤放,曬1-2天,涼透後裝入麻袋內,掛在陰涼乾燥處到明春播種。或將莢果晾曬2-3天,涼透後裝入麻袋,掛在陰涼通風處,到明春帶莢播種。種子千粒重34-36克,每斤約14000粒。發芽率70%。
育苗:每畝圃地施肥熟廄肥40擔,或施菜餅肥3擔,鈣鎂磷肥1擔,耕耙2-3次後築畦,早春條播,條距25厘米,播種溝深1厘米,每畝播種子5斤,播種後覆焦泥灰厚1厘米,在蓋狼衣草。也可將莢果播在播種溝內,覆焦泥灰厚0.5厘米,擔幼苗出土時間要比種子播種遲7-10天。
栽培技術
播後管理:春播後約20-30天幼苗出土,要及時揭草和加強培育管理,一般不撘蔭棚。一年生苗高1米左右,根莖1.2厘米,每畝產苗15000株。
造林:營造速生豐產林時,應選海拔1000米一下的土層深厚的山坡下部、劈山、煉山後挖直徑60厘米、深50厘米的定植穴,穴底放入一些鈣鎂磷肥及中國豆類的表土。株行距2.5米×2.5米或2米×2米,每畝106-167株。冬季或早春,芽末膨大時用裸根苗造林。栽植前先將根略為修剪,成活率在95%以上。造林後要加強培育管理,以充分發揮翅莢香槐早期速生的特點。每年進行鬆土擴穴,割草埋青2次,適時整枝,鬱閉後分期疏伐。
主要價值
材用:木材黃色,可提取黃色燃料,材質堅重緻密,有光澤,可供製作各種器具、農用具。
景觀:花序大,白色有芳香,秋葉鮮黃色,為良好的光賞樹種。
藥用:藥材基源:翅莢香槐的根或果實。功能主治:祛風止痛。主關節疼痛。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鮮根30-6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