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創始人為翁恆芬、翁友生。藥店原設浙江省杭州市塘棲市西街,座西朝東,三開門面。中為客堂,掛有“橫聯”:“精製門市飲片,揀選地道藥材,杜煎虎鹿諸膠,沙層花露膠骨”。兩側為中藥飲片櫃和丸散膠丹櫃。翁長春前店後場,專制中成藥。後設工場10餘間及草藥圃半畝。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時有資金7000萬元,經理范樂農、會計卓達清,職工20餘人,還在東塘設有一家分店。商業文化
翁長春藥店主營國藥,兼營參燕銀耳。由於藥材地道,真不二價,每一味藥,從進貨到配方,根據不同藥性,需經火炒、水制、砂炙。其人炒,有清炒、蜜炒、教炒、鹽炒、土炒、米炒、姜炒、蒲黃炒、蛤粉炒、鱉血炒、硫磺炒等;水制有洗、泡、漂、浸、伏、澄、飛、蒸、淬等;砂炙有揀、切、碾、搗、研、簸、篩、刷、括、劈、鎊等。其它還有霜制、露制、拍制等,共三十九道不同精製方法,道道嚴格把關,帖帖質量過硬,頗受病家信賴。除中藥配方外,翁長春藥店內設丸散堂,自製丸、散、膏、丹、藥酒等中成藥四十餘種,有大補全鹿丸、兔腦丸、十全大補丸、行軍散、枇杷膏、雪梨膏、驢皮膏、小兒回春丹、人參鱉甲丹、五加皮、虎骨木瓜酒等。尤為全鹿丸最負盛名。自養梅花鹿,宰鹿時,張燈結彩,公開展示,以招徠顧客。故翁長春之藥遠近聞名,鄰縣德清、雷甸及本縣小林、臨平等地民眾均慕名前往購買,供不應求。該店為便利病家,曾聘請名醫吳鏡如先生坐堂,行醫六載。京杭大運河靜靜地流淌一乾多歷史,運河畔的人們在此繁衍居住。河畔的商號因河而生,因河而興,時光流轉,它們也有著各種命運與發展。有些沿著大運河,走向了更為寬廣的世界;有些因時代動遷,淹沒在歷史進程中;而還有一些守候在這江南一隅的大運河畔,成就了現代的杭州水北歷史街區。
大事記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慈谿翁恆芬、翁友生弟兄塘棲市西街創辦“翁長春藥店”。同治初年,“翁長春”等多家藥店聯合發起,在北小河藥王殿成立“四明會館”,俗名“寧波會館”;
民國十四年(1929年)起,著名內科中醫吳鏡如先生在“翁長春”坐堂六年。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起,喉科名醫傅芸軒在“翁長春”坐堂問診。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塘棲淪陷,店主逃返故里,生意清淡,屢年虧損。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資本轉讓他人,改名“翁長春義記”。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有資金7000萬元(舊幣),經理范樂農、會計卓達清,職工20餘人,還在東塘設有一家分店。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塘棲眾多商戶聯合在市西街31號成立“塘棲商民福利會”,經理范樂農代表“翁長春”參加成立大會。
1949年解放時,翁長春藥店僅存資金一千餘元,職工7人。
1951年7月31日,翁長春藥店為抗美援朝捐款人民幣六萬元。
1956年2月,杭縣塘棲鎮合營企業核資,翁長春藥店人民幣2256.25元。
是年,翁長春藥店與另一家百年老店“德生堂”合併,改稱“公私合營健康藥店三部”。
2000年,餘杭醫藥公司解體。
2009年,《餘杭商貿老字號》由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翁長春”被列入“餘杭十大老字號”。
2010年夏,為配合“運河申遺”,翁長春號在塘棲水北街恢復。
2011年8月,“翁長春”2種商標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註冊成功。
資料來源
《1948年塘棲鎮商業同業公會冊》杭州市餘杭檔案館藏(全宗91—3—312)《1949年杭縣塘棲鎮各業住商登冊》杭州市餘杭檔案館藏(全宗82—1—1)
《餘杭縣商業志》(1988版)
《塘棲鎮志》(上海書店1991版)
《餘杭縣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版)
《餘杭商貿老字號》(輕工業出版社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