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名稱
羽裂星蕨(海南植物志)韓剋星蕨(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箭葉星蕨(台灣植物志)形態特徵
植株高40-100厘米。根狀莖粗短,橫走,肉質,密生鬚根,疏被鱗片;鱗片淡棕色,卵形至披針形,羽裂星蕨基部闊圓形,篩孔較密。葉疏生或近生;一回羽狀或分叉,有時為單葉,葉柄長20-50厘米,禾稈色,乾後上面有溝槽,橫切面為龍骨狀,兩側有翅,下延近達基部,基部疏被鱗片,向上光滑;葉片卵形或長卵形,長20-50厘米,寬15-30厘米,羽狀深裂,葉軸兩側有寬約1厘米的闊翅;裂片1-12對,對生,斜展,線狀披針形,基部一對較大,長15-30厘米,寬4-6厘米,頂端漸尖或短漸尖,基部略狹,全緣或略呈波狀,其餘各對向上逐漸縮短,頂生裂片與側生裂片同形;單一的葉片長橢圓形,全緣;主脈兩面隆起,側脈明顯,曲折,僅伸達離葉邊2/3處,小脈網狀,不甚明顯,內藏小脈單一或分叉;葉紙質,乾後綠色,兩面無毛,近無鱗片。孢子囊群近圓形或長圓形,小而散生,著生於葉片網脈連線處,有時沿網脈延伸而多少匯合。孢子豆形,周壁淺瘤狀,具球形顆粒狀紋飾。分布及生境
產江西(龍南)、福建(南靖、武平)、台灣、廣東(大埔、懷集、樂昌、連平、連山、羅定、羅浮山、曲江、新豐、新平、信宜、陽春、英德)、廣西(百色、蒼梧、德保、扶綏、賀縣、臨桂、隆安、龍州、羅城、那坡、融水、三江、田林、武鳴、修仁、瑤山、邕寧、玉林、大苗山)、海南(白沙、保亭、儋縣、吊羅山、樂東、瓊中、萬寧)、香港、四川(峨眉山、南川)、貴州(安龍、安順、赤水、晴隆、興仁、沿河、貞豐)、雲南(滄源、福貢、廣南、河口、景東、金平、綠春、羅平、麻栗坡、蒙自、屏邊、騰衝、文山、西疇、新平、西雙版納、盈江、元陽)、西藏(墨脫)。生於林下溝邊岩石上或山坡闊葉林下,海拔600-800米。日本、尼泊爾、不丹、印度、越南、馬來西亞、中南半島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爪哇。本種產自西藏、雲南、福建、香港和江西的植株均較高大,達100厘米,羽片6-12對,根狀莖短而粗壯,鱗片卵形至闊三角形。而產自雲南河口、海南和日本的植株高40厘米左右,羽片少,很多為單葉,根狀莖長而橫走,鱗片多為披針形。產自四川和貴州的為中間類型,植株中等大小,羽片4-8對,鱗片闊披針形。形態和大小變化大而連續,我們這裡做為一個種處理。功能用途
醫藥:【彝藥】觀音蓮:全株治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滇省志》。【侗藥】雪蓮:根、莖治無名腫毒,跌打損傷《桂藥編》。
藥名
羽裂星蕨
別名
觀音蓮、海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Microsoriumdilatatum(Bedd.)Sledge[PleopeltisdilatataBedd.]
功效
活血;祛濕;解毒
科屬分類
水龍骨科
主治
關節痛;跌打損傷;疝氣;無名腫毒
功效分類
活血藥;祛濕藥;解毒藥
性味
苦;澀;平
藥材基源
為水龍骨科植物羽裂星蕨的全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出處
《中華本草》
水龍骨科植物
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陸生或附生蕨類植物。根狀莖橫走,被闊鱗片。網狀中柱。葉同型或二型;葉柄與根狀莖有關節相連;單葉,全緣或羽狀半裂至一回羽狀分裂;網狀脈。孢子囊群圓形或線形,或有時布滿葉背,無囊群蓋;孢子囊梨形或球狀梨形;孢子兩面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