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援星蕨

攀援星蕨

攀援星蕨,水龍骨科植物。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藥材名 攀援星蕨

名稱考證 波氏星蕨,東南星蕨,一枝旗,燈火草

科目來源 蕨類植物藥水龍骨科植物

藥用部位 攀援星蕨的全草。

性味歸經 苦、澀,涼。入肝、膽、膀胱三經。

形態特徵

略皺縮。完整葉片呈條狀披針形,長20~35cm,寬2~3cm,頂端漸尖,基部漸狹而下延成狹翅,邊呈波狀,淺棕色;兩面均無毛,中脈在兩面均凸起,側脈細而曲折,明顯,小脈分又。葉柄長3~7cm。孢子囊群圓形而小,直徑0.5~1mm,無蓋,棕色,散生在葉片下面,在中脈和葉緣之間有不整齊的2~3行。紙質。氣微,味淡。

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舒筋活絡。可治濕熱內壅肝膽,膽液外泛三身黃、目黃、尿黃三陽黃症;或濕熱結於膀胱,小便不利,澀滯尿赤者。用於跌仆閃挫,局部青紫疼痛,活動障礙。亦可治療風濕熱痹,肢節屈伸不利,疼痛攣急等症。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一15克。外用:搗敷。

古籍考證

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參考出處

《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水龍骨科植物

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陸生或附生蕨類植物。根狀莖橫走,被闊鱗片。網狀中柱。葉同型或二型;葉柄與根狀莖有關節相連;單葉,全緣或羽狀半裂至一回羽狀分裂;網狀脈。孢子囊群圓形或線形,或有時布滿葉背,無囊群蓋;孢子囊梨形或球狀梨形;孢子兩面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