羯陵伽國

羯陵伽國

羯陵伽國,(地名)Kalinga,在南印度,又名卡林加國。羯陵伽是孟加拉灣沿岸的一個強國,擁有步兵6萬,騎兵1萬,戰象幾百頭。這個國家不僅在軍事上很強大,而且由於海外貿易發達,在經濟上也很富庶。周五千餘里,稼稷豐饒,僧徒多學習大乘上座部之法。此國觸五通仙人怒,以咒術殘害國人,令不充實雲。見西域記十。

簡介

羯陵伽國羯陵伽國
羯陵伽國,(地名)Kalinga,在南印度。周五千餘里,稼稷豐饒,僧徒多學習大乘上座部之法。此國觸五通仙人怒,以咒術殘害國人,令不充實雲。見西域記十.

羯陵伽是孟加拉灣沿岸的一個強國,擁有步兵6萬,騎兵1萬,戰象幾百頭。這個國家不僅在軍事上很強大,而且由於海外貿易發達,在經濟上也很富庶.

歷史由來

羯陵伽國羯陵伽國
安得拉位於孟加拉灣西岸,東北邊同奧里薩邦中央邦接壤,西北邊同馬哈拉施特拉邦相連,西南是卡納塔克邦,南面是泰米爾納德邦。面積37萬平方公里,是印度較大的邦。人口有6650萬(1991年)。
安得拉是印度第一個按語言劃分出來的邦,由原來馬德拉斯北部的泰盧固語地區所組成,它以前屬馬德拉斯的一部分。“安得拉”和“泰盧固”是同義語,但一般把該區的語言叫“泰盧固”,而把該邦的居民稱為“安得拉”。
關於“安得拉”一詞的來源,流傳著幾種說法。一種認為,因這些人定居在登德迦蘭若的森林裡,林木蔽日,終年不見陽光,所以居民被叫做“嗯蒂迦”(黑夜人)。這個詞後來演變成“嗯得拉”,最後又叫“安得拉”。但在《薄伽梵歌》里是這樣說:巴利有六個兒子,最小的叫安得拉。因為是他後裔的緣故,這些人也就被叫成了“安得拉”。起初他們只是一個群體或氏族,並不是一個國家
第二種說法是:據傳這個國家有位雙目失明的國王,他以一種特別的語言向太陽神祈禱,因而恢復了視力,重見光明。他所用的那種使他重見光明的語言,據說就叫“泰盧固”語。
第三種說法是:由於上述事情發生在戴里瓦合河岸,所以語言就稱做“泰盧固”。《佛本生經》一書也提到當時的泰盧固人。說他們居住在從戴里瓦合到迪魯巴迪一帶,其京城叫嗯特格普爾。
第四種說法是,這個詞的原意是“像蜂蜜一樣甜”。泰盧固語都是以元音結尾,是一種優美動聽的語言,所以後來就把操這種語言的人也稱之為“泰盧固”,並且把這個地區稱做“泰盧固”地區。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泰盧固”這個名字同古代的羯陵伽有關。說羯陵伽分為兩部分時,北部叫烏特伽爾,南部叫蒂利羯陵伽。蒂利羯陵伽後來簡化成羯陵。蒂利的意思是“三”,陵伽就是“林加”,意思是男生殖器。因為這個地區的三個角上矗立著三座濕婆林加廟,因而把這個地區稱做蒂利羯陵伽。人們認為這種說法似乎更有道理。
安得拉的沿海地區土質肥沃,雨量很大,盛產水稻。高原地區雨量較少,土質貧瘠,人口稀少,但畜牧業較發達。安得拉邦是印度產菸草最多的地方,除銷售本國外,還大量出口。安得拉邦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居全國第二位。主要礦產有:雲母石棉等。主要工業有皮革化工醫藥造船化肥等。
安得拉人大都信仰印度教,其次是伊斯蘭教基督教。當地人喜歡吃辣椒。在他們看來,如果沒有辣椒,什麼食物也是索然無味的。但是當地人不大習慣吃糖和甜食,卻很喜歡喝茶。

戰爭

羯陵伽國戰爭

公元前三世紀的某天,印度孔雀王朝的後宮中有一個嬰兒哇哇堅地,他的父親---國王賓頭沙羅王(梵文意為‘殺戳敵人者’)說道:從此無憂。於是給此兒起名無憂(asoka,音譯為阿育),這便是後來統一南亞次大陸,並把佛教發展為世界性宗教的無憂王。
在無憂王18歲時,孔雀王國西北重鎮喀察始羅城由於官員昏庸無道,當地人發生了叛亂,此時無憂王正在阿般提省作總督,頗得當地民眾擁戴,無憂受命前往鎮壓,當軍隊到達喀察始羅時,當地人未予反抗,相反出城迎接久聞賢明的無憂王。從此無憂初見鋒芒。
在公元前273年,賓頭沙羅王病重,此時長子修斯摩正在征討再度叛亂的喀察始羅,賓頭沙羅稱有國事相議,急召修斯摩返回首府華氏城,並遣無憂王前往鎮壓。但無憂按兵不動,等賓頭沙羅逝後,擁兵稱王。修斯摩即回師討伐無憂,兩軍在華氏府決戰,無憂在城東門設下機關,用木人做成無憂王及其將士的人形,放在陷井上,下面埋有無煙火。在戰鬥中,修斯摩中計墜入火坑中被燒死。據《錫蘭編年史》中記載,無憂在奪取王位的鬥爭中,打了四年內戰,殺死兄弟姐妹99人。直到269年,無憂才正式灌頂登極正位。
無憂即位後,追隨祖父旃陀羅及多的事業,開始了全面的對外擴張。無憂不僅有過人的政治頭腦,也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他很快征服了濕婆薩等國,但他的最大目標是羯陵伽,這個國家經濟上富庶,海外貿易發達,擁有步兵60000,騎兵1000,戰象700強大的軍事實力。在公元前262年,無憂王大舉進攻羯陵伽,戰爭極為殘酷,在戰爭中羯陵伽國有150000人被掠走,有100000人被殺。至此整個南亞次大陸劃入孔雀帝國版圖,這在古印度史上是空前的。
在統治中,無憂是勤於政事的一位君王,他命令,報告者,不論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即使我在就餐、在後宮閨房,在內室,在廁所,都必須及時向我報告關於人民的事務。無憂下令興辦了一些福利事業,如沿公路挖水井,植樹來便利商旅,還設立醫院種植草藥控制疾病傳播。
對羯陵伽的戰爭是無憂的轉折點,在戰爭後不久(公元前258年),在佛教高僧優波毯多的感召下,皈依佛教。成為教徒後,無憂王對殘酷的戰爭給人民所造成的災難感到十分後悔。他曾經發布過一個敕令,在敕令中他說:他對羯陵伽人民在戰爭中所遭受的苦難,“感到深切的憂慮和悔恨。”後來他又一次向全國的人民宣布:“戰鼓的響聲”沉寂了,代替它的將是“法的聲音”。今後代替暴力統治和侵略的將是不竭餘力的宣揚佛法,從此以後,他將不再向鄰國派遣軍隊,而是宣揚佛法的高僧。
他認為,對於每一個人來講,信仰佛法,重要的在於行動。一個人能否向善,不是看他參加了多少次佛教的儀式,而是看他在每一件事情上是否能按照佛法去做。
無憂王希望每一個人都要以家庭作為道德的基點,主要是要服從父母,尊崇老師和長輩;對待朋友、同伴、苦行者和婆羅門要慷慨和友好;對待奴隸、僕人和貧苦的人要樂善好施;對所有生物要仁慈,不能濫殺。
無憂王首先以身做則。他宣布在全國廢除鬥獸之類的血腥娛樂,不充許用動物做殺生祭禮,在宮庭里對王公大臣們喜歡的狩獵遊戲也加以限制。無憂王不久又宣布佛教為印度的國教,下令在王宮和印度各地樹立石柱,開鑿石壁,將他的敕令刻在上面。他還召集了全國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編纂整理佛教經典,在各地修建了許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無憂王積極維護佛教的統一,反對分裂。無憂王時期的部派佛教,主要為東方華氏城的大眾部,西方摩偷羅的說一切有部和西南烏遮因的分別說部。王子摩哂陀出家即以三部的大師─大天、摩闡提、目犍連子帝須三人為師。雖然王室的家族淵源偏向分別說部,但也禮遇王都的大眾部,兩部的合作良好。說一切有部的優波鞠多尊者雖受無憂王尊敬,但該部的處境較不理想,對其他兩部都曾經有過激烈的評論。因此在公元前251年左右,無憂王迎請目犍連子帝須尊者等到華氏城來熄滅諍論,並舉行了第三次結集,又推派大德到各方去傳教;無憂五同時對分裂的僧尼進行放逐。 
無憂王自稱是“諸神所寵愛的”,他稱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赤子”,將神權與王權集於一身。
為了弘揚佛法,無憂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到鄰近的國家和地區去傳教。 經過一番宣傳和使節往來,佛教不僅傳遍了錫蘭,而且很快傳到了埃及敘利亞緬甸、世界各地,使佛教成為世界的宗教

相關記載

原始佛教基本經典。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經篇幅適中,故名。東晉僧伽提婆僧伽羅叉譯。60卷。據傳曇摩難提於前秦建元二十年(384)曾譯出59卷,早佚。此經為說一切有部所傳,原本已不存,近代中國新疆地區曾發現零星梵文殘片。歷代單經零本翻譯頗多,據《精刻大藏經目錄》(支那內學院編)記載,現存73種。漢譯《中阿含經》與南傳“中部經典”大體相應,前者收經較多。一般認為,在《中阿含經》和“中部經典”編集之前,已有許多經文單獨流行。兩傳文本所集經文都沒有按其形成的次序排列。
《中阿含經》收經222部,分為五誦十八品。經文分品,並無統一划分標準,大致有如下幾種形式:①根據經文所述的主要教義分品。如《業相應品》有10部經,主要闡述業報輪迴等教義,兼駁耆那教苦行滅業和其他宗教派別的業報學說;《未曾有法品》有10部經,主要記述佛陀的往生事跡和阿難等佛弟子的持戒修行。此外,《根本分別品》等把論述相同教義的若干部經集成一品;②根據經文中出現的主要人物列成專品。如《舍利子相應品》有11部經,敘事都與舍利子有關;③依據說法的形式分品。如《七法品》有10部經,各經都列舉7種比喻闡發教理;④取所集經中一部經名作為品名。如《長壽王品》、《脯利多品》等。此外還有一品,名為《雙品》,但品名與所集經文完全無關。因《雙品》前五部經放在第四誦,後五部經放在第五誦,故以此為名。
全經包括三個主要內容:①詳述各種修行規定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它們在達到涅盤解脫過程中的作用,這是此經的重點.如對三學(戒、定、慧)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與涅盤的關係,論述較多。此外,還就如何斷滅“無明”,修行取得功果等,以闡明達到涅盤的修道層次;②聯繫當時社會現實闡述善惡因果報應,鼓勵在家信徒和俗人止惡行善③論述四諦、八正道、緣起、十二因緣、四禪、六界、六處、十八意行等小乘佛教教義,闡發了無常、無我和一切皆苦的思想。大多數品論述的問題比較集中,多用日常生活事例和寓言故事闡發教理。以著重講述各種學說之間的關係為特點。後出的許多經、律多引述其內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