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義大利是歌劇的故鄉,它的歌劇發展史亦可稱為義大利的音樂史。1600年,巴爾第、里努契尼和培利合作創作了第一部歌劇。 經過蒙特威爾第、斯卡拉蒂、羅西尼、威爾第以及普契尼等一代代優秀作曲家的創造、豐富、革新和發展,義大利歌劇藝術達到了輝煌的高峰,對歐洲各國音樂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歌劇是一門集“綜合的藝術”,她集戲劇、音樂、舞蹈、舞美、服裝、演奏、指揮等於一身。但簡單的說,歌劇就是在舞台上用唱歌來表現的戲劇,通常配有連續不斷的音樂。
其實說到歌劇,普通觀眾都會馬上出現兩個反映,一,太高深了,欣賞不來;二呢,就是一個女胖子和一個男胖子在台上又呼又吼的非常投入,但是到底在說些什麼、唱些什麼根本就不知道。的確,因為受到語言、賞析習慣等因素的限制,以及大家對於歌劇這門藝術的了解相對比較少,因此常常會覺得有一定的距離感。所以今天特別把大家帶到歌劇的故鄉義大利,透過義大利的4位輝煌的作曲家,來讓普通的觀眾解除一些對於歌劇的疑問,多幾分了解。
第一部歌劇
《達夫尼》這部歌劇是由義大利作曲家佩里和詩人里努奇尼於1597年創作的。 也就是說在16世紀末出現了歌劇這樣的藝術形式。但這些僅僅是一個起源,與大家現在看到的歌劇還是有很大的區別,而早期的歌劇只是在貴族和宮廷中才被上演,因此歌劇的起源是一種非常私人化和貴族化的藝術形式,直到後來不斷進行了公開性的演出後,才使更多人看到了歌劇,喜歡歌劇,從而也使得一代代的作曲家們創作了無數偉大的歌劇作品,為歌劇藝術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而無數的作曲家都會將完成歌劇的寫作來視為自己作曲生涯中最終和最重的選擇,而無數指揮家也會因為能夠成功的指揮歌劇而奠定其在指揮台上的地位。音樂形式
序曲所謂序曲就是和我們平時看小說、傳記一樣,開篇時總有序言。因為歌劇是音樂所以我們用“曲”字,而不是“言”字。歌劇的序曲經常會影響到整部歌劇是否會吸引觀眾。其實序曲在剛剛開始生成的時候和歌劇本身沒有很大關係,只是在歌劇開演前為了讓觀眾能夠安靜下來,準備開始欣賞歌劇,而特別加設的。但是沒有想到,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序曲變得越來越
重要,成為歌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作曲家們也會越來越注重序曲的可聽性。間奏曲也被稱為時間最美麗的間奏曲,因此也經常會作為樂隊的演奏曲目。而義大利作曲家馬斯卡尼也因為《鄉村騎士》這部歌劇的創作,開創了義大利真實主義歌劇流剛才大家但是這部影片也受到國際影評人的高度評價,認為是最具創意和最符合畫面的電影配樂。
宣敘調又譯作朗誦調,是歌劇中用來對話和敘述劇情的,其實就是“附有鏇律的對白”。介於歌唱和朗誦之間的獨唱段落。歌劇中要讓故事進行下去,宣敘調是最好的音樂形式。
重唱是一部歌劇不可缺少的環節,它不僅有詠嘆調抒發情緒的成分,更兼有宣敘調發展劇情的功效,它分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六重唱、七重唱、八重唱甚至有九人簡單重複的重唱。重唱在歌劇中是十分有效的手法,在舞台劇中,只要兩個演員以上同時講話,相信你幾乎無法聽清楚他們在說些什麼,然而重唱曲它可以使幾個人同時用各自的特性音調歌唱,透過和聲與對位的技巧,來表現同一內容或完全不同的內容,造成生動的戲劇性和立體化的效果。
合唱作為歌劇音樂的一種形式,有其特殊的表現功能,從審美意義上說,合唱的音響組合、和聲織體自有其相對獨立的形式美感,一曲曲深沉優美的合唱歌聲令人難以忘懷。許多歌劇舞台上的合唱音樂,作為音樂會的重要曲目,激盪著聽眾的美感。
歌劇中的獨唱段落,用來抒發人物情感的歌曲。是用來表現演唱技巧的。是歌劇中最為重要的歌唱形式。更是吸引所有人的最佳賣點。
作曲家介紹
喜歌劇大師――羅西尼。
1792 年出生於義大利,是十九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歌劇三傑之一, 自幼家境清寒而被寄養於親戚家 , 早年隨父親學習小號 , 所受音樂教育不多 , 僅少年時代就讀於音樂學校數年,然天賦歌喉圓潤, 曾在男童唱詩班中擔任獨唱 。羅西尼深受歌劇演員的母親的影響,十四歲起習作歌劇。十年後他所作的《塞維亞的理髮師》,集義大利諧劇的精華,它語言生動,形式自由、充滿幻想的義大利喜歌劇的代表作。1816在羅馬發表後轟動樂壇 , 使他一躍而成國際音樂界的大作曲家 . 待1828 年 《威廉泰爾》上演後 , 即使正處於事業顛峰期的羅西尼卻悄然隱退 , 在之後的30年中潛心於宗教音樂 , 鋼琴曲 , 樂器曲及零星的歌曲。在羅西尼所創作的近四十部歌劇中影響較大的除《塞維亞的理髮師》和《威廉泰爾》外,還有《灰姑娘》、《賊鵲》、《奧賽羅》、《摩西》等 。
羅西尼一生講究享受 , 名宮華廈 , 錦衣玉食 , 終日宴會不斷 , 是個十足的生活享樂主義者 . 他與唐尼采第(Donizetti)和貝里尼(Bellini)三分十九世紀前半的義大利歌劇界,但他對其他兩位作曲家有如子侄(他的年紀最長);他熱愛美食、盛大的晚宴,義大利名菜羅西尼嫩牛肉片(tournedos Rossini)以他為名。1868 年去世 , 享年76歲。
葛塔諾?唐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先後在那不勒斯音樂學院和波羅尼亞音樂學院就學。從三十年代中期開始,任那不勒斯音樂學院院長和對位法教授。後旅行歐洲各國,不斷創作歌劇。
其早期歌劇受羅西尼影響較深,三十年代起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鏇律醇美,技巧華麗,具有鮮明的戲劇效果。1835年在那不勒斯上演的《拉美莫爾的露契亞》,充分顯示出他的戲劇才能和歌劇舞台技巧,令他一舉成名。羅西尼脫離作曲生活以及歌劇大師貝利尼的去世,使唐尼采蒂成為當時義大利歌劇舞台上的重要人物。許多著名歌唱家之所以蜚聲遐邇,均與演唱他的作品分不開的。唐尼采蒂一生寫有65部歌劇,體裁廣泛,風格多樣,有抒情浪漫歌劇、喜歌劇、法國“大歌劇”類型的歷史歌劇等,代表作還有《愛的甘醇》、《唐?帕斯夸萊》等。
義大利歌劇金字塔——威爾弟
朱塞佩.威爾第 (Giuseppe Verdi,1813-1901),義大利偉大的歌劇作曲家。曾投考米蘭音樂院,未被錄取,後隨拉維尼亞學習音樂。 1842年,因歌劇《那布科》的成功,一躍成為義大利一流作曲家。當時的義大利正處於擺脫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浪潮之時,他以自己的歌劇作品《倫巴底人》、《厄爾南尼》、《阿爾迪拉》、《列尼亞諾戰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來鬥爭,有“義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五十年代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寫了《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假面舞會》等七部歌劇,奠定了歌劇大師的地位。後應埃及總督之邀,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創作了《阿伊達》。
晚年又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創作了《奧賽羅》及《法爾斯塔夫》。一生創作了26部歌劇,善用義大利民間音調,管弦樂的音效處理也極為豐富,尤其能繪聲繪色地刻畫劇中人物的欲望、性格與內心世界。因其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家之一。
威爾弟1813年生於在義大利北部的小鄉村,由於種種原因,威爾弟始終未能登錄音樂學院的高等學府,學習歌劇創作,但是自學的用功和對於歌劇創作的執著,1863年,他的第一部歌劇《奧貝爾托》被著名的米蘭史卡拉劇院所接納,並非常成功。
在1842年以後的8年中,他又寫了13部以上的歌劇。到來1851年,他開始創作令他舉世皆知的一些歌劇。比如最先完成的《弄臣》;1853年的《游唱詩人》和《茶花女》。其後幾乎每隔一年即有傑作出現:《西西里島之晚禱》在巴黎演出(1855);《西蒙波卡奈格拉》在威尼斯上演(1857);《假面舞會》(Un ballo in maschera),在1859年羅馬公演。而這些歌劇之後,是他最強有力的兩部作品《命運之力》和《唐.卡羅》也相繼誕生。
普契尼1858 年 12 月 22 日出生於義大利路卡,家族從高曾祖父起連續好幾代都產生過音樂家,而父親則是當地教堂風琴師。普契尼小時候並沒有顯露出特殊的音樂天份,反而一天到晚四處遊蕩惡作劇,儘管當時普契尼自己並沒想到要學音樂,但母親仍然讓他依循家族傳統將他送到她先夫學生安傑羅尼門下接受音樂教育。
1876 年普契尼步行十三哩到比薩觀賞威爾第歌劇《阿依達》,這齣歌劇對他造成極大震撼,使他決定成為一個歌劇作曲家。為了達到這一個目的,普契尼決心要到米蘭攻讀音樂,他也更努力到處兼差演奏以賺取學費。母親為了協助兒子完成心愿,因此也積極協助尋求學費贊助者,最後幸運地獲得瑪格麗特女王提供一年獎學金,普契尼因此於 1880 年 10 月進入米蘭雷爾音樂院就讀。
從1893年普契尼的第三部歌劇普契尼《曼儂列斯考》在杜林初演成功,一掃之前兩部歌劇失敗的陰影,其實歌劇創作的信心大增。1896 年 《波西米亞人》、1900 年在羅馬首演《托斯卡》,1904年米蘭史卡拉劇院首演《蝴蝶夫人》無一例外的成為了歌劇舞台上的不朽之作。
普契尼從未到過東方,但在他卻有著濃重東方情節,因此可以說普契尼是西方音樂家最早的涉及東方故事人物的。而在這部作品中為我們塑造了後世被看作忠貞典範形象的――《蝴蝶夫人》巧巧桑。
根據一個被認為是真實的故事,普契尼的日本題材的歌劇充滿著受到東方文化啟迪的音樂。美國海軍軍官平克頓中尉在軍艦停泊的日本港口時,娶了一位名叫巧巧桑的藝妓(稱為蝴蝶夫人)。他遺棄了她返回美國,而巧巧桑不顧家裡人的反對為他生下了一個孩子,熱切地等待、一次次地盼望他的歸來。終於,平克頓真的回來了,但是和新婚的美國妻子結伴而來的。巧巧桑絕望地自殺身亡,留下負罪的平克頓照料他們已經三周歲的兒子。
作品介紹
羅西尼:
《塞維亞理髮師》與《費加羅婚禮》的區別《塞維亞理髮師》和《費加羅婚禮》經常容易被混淆。其實這兩部歌劇的劇本都是根據法國劇作家博馬舍創作的是“費加羅三部曲”所改編,第一部《塞維亞理髮師》已於1782年由帕伊謝洛首先改成歌劇,並取得很好的演出效果。1785年,莫扎特又將其第二部《費加羅的婚禮》搬上歌劇舞台。1816年,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重新創作了第一部《塞維亞理髮師》,使之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傳世佳作。所以呢這故事情結分上下兩集的歌劇都是以西班牙為背景的喜劇,劇中的人物都相同,男主人公就是大家熟悉的“費加羅”。
唐尼采蒂:
《軍中女郎》
《軍中女郎》 二幕歌劇,巴雅與喬治編劇,唐尼采蒂作曲,1840年2月11日在巴黎喜歌劇院首次公演。這是唐尼采蒂43歲時的作品,也是用法國諧歌劇樣式寫成的代表作。此劇和《寵姬》一樣,於184O年在巴黎首演。 唐尼采蒂在此劇中安排了對比鮮明的背景,是用簡樸士兵們聚集的自由軍營,以及高雅貴族們所居住的古風但不舒暢的城堡,同時很成功地使艱難的樂曲和親切的歌曲組合在一起。由於大都用大調寫成,全劇的感覺相當明麗。劇中雄壯的進行曲,使用得極具效果,很容易激起聽眾的愛國心。
威爾弟:
《茶花女》可能是威爾第的諸多歌劇中最為流行的一部。這也是根據小仲馬創作的話劇《茶花女》而改變的一部歌劇。(《茶花女》劇情)故事講的是貴族青年阿爾弗萊德和身患肺結核的高級交際花維奧列塔辛酸淒楚的愛情悲劇。法國文學巨匠小仲馬的名著,後被改編成歌劇。描寫了十九世紀上半葉巴黎社交場上一個具有多重性格的人物--薇奧列塔。她名噪一時,才華出眾,過著驕奢淫逸的交際花生活,但卻沒有追求名利的世俗作風,作為一個受迫害的女性形象。雖然她贏得了阿爾弗雷德?阿芒的愛情,但為了挽回一個所謂"體面家庭"的"榮譽",薇奧列塔決然放棄自己的愛情,因而成為上流社會的犧牲品。
普契尼:
《藝術家的生涯》可能是全部歌劇曲目中最受大眾歡迎的作品。它的成功取決於優美的鏇律、緊湊相宜的情節、與崇高並置的輕浮快樂以及痛苦的悲劇結局。身無分文的詩人魯道夫與學友合租一間巴黎的亭子間,他和身患結核病的裁縫咪咪相愛。經過長期分別之後,他們重新團聚,可是咪咪卻因為疾病和流感,瑟瑟發抖地死在他的懷中。《蝴蝶夫人》根據一個被認為是真實的故事,普契尼的日本題材的歌劇充滿著受到東方文化啟迪的音樂。美國海軍軍官平克頓中尉在軍艦停泊的日本港口時,娶了一位名叫巧巧桑的藝妓(稱為蝴蝶夫人)。他遺棄了她返回美國,而巧巧桑不顧家裡人的反對為他生下了一個孩子,熱切地等待、一次次地盼望他的歸來。終於,平克頓真的回來了,但是和新婚的美國妻子結伴而來的。巧巧桑絕望地自殺身亡,留下負罪的平克頓照料他們已經三周歲的兒子。
《托斯卡》,羅馬畫家卡瓦拉多西因掩護政治犯安傑洛蒂逃跑而被受刑。卡瓦拉多西的戀人托斯卡向警察總監斯卡皮亞求情。斯卡皮亞以處死卡瓦拉多西來脅迫托斯卡委身於他。托斯卡假意順從,斯卡皮亞則答應處決時發虛彈,並使她的心上人獲得自由。當晚,斯卡皮亞步步近逼,托斯卡被迫刺死了他。黎明時,卡瓦拉多西在刑場上飲彈斃命,托斯卡方知受騙。這時警察總監被刺事發,托斯卡被捕後跳牆自盡。
“托斯卡”無疑是普契尼筆下作為剛烈的一位女性,在歌劇的第二幕中的“托斯卡”的詠嘆調“為藝術,為愛情”常被當成全劇的焦點。她出現在最緊張的時刻,當時受刑的卡瓦拉多西已經被帶走,期卡皮亞交給托斯卡一個可怕的選擇,要么屈服於他的情慾,要么處死卡瓦拉多西。於是詠嘆調由祈禱者直接向上帝陳述。《圖蘭朵》的故事發生在中國的北京,美麗的中國公主圖蘭朵宣布:有三個謎語,貴族青年猜中者,招為婿,猜不中者殺頭。波斯王子猜而不中,被殺頭。韃靼王子卡拉夫喬裝受試,猜中謎語。公主因不明此人來歷,不願履行諾言。卡拉夫與公主約定,公主如能在第二天天亮前說出他的真姓名,甘願廢棄諾言,給公主以自由。公主派人走訪全城,未得結果。公主認為卡拉夫的女僕柳兒是知情者,乃向她逼問,女僕為保守秘密而自殺。最後卡拉夫自露身份,公主肅然起敬,願嫁給他,並對父皇說此人真實姓名叫“愛情”。
義大利音樂人
人物 | 圖片 | 簡介 |
---|---|---|
魯契亞諾·帕瓦羅蒂 | 魯契亞諾·帕瓦羅蒂(Luciano Pavarotti,1935年10月12日-2007年9月6日),又譯巴佛洛堤,生於義大利摩德納,義大利男高音歌唱家,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之一。 | |
賈科莫·普契尼 | 賈科莫·普契尼(義大利語:Giacomo Puccini,全名則是Giacomo Antonio Domenico Michele Secondo María Puccini,1858年12月22日-1924年11月29日)是一位義大利的歌劇作曲家。著名的作品有《波希米亞人》、《托斯卡》與《蝴蝶夫人》等歌劇,也是世界上最常演出的歌劇之一。 | |
塞西莉亞·芭托莉 | 塞西莉亞·芭托莉(Cecilia Bartoli), 1966年6月4日生,義大利著名歌唱家。通過演繹莫扎特和羅西尼的經典作品而揚名於世。芭托莉同時對巴洛克音樂和古典樂亦有所涉獵。能夠演繹女高音和女中音的角色的她被認為是當世最為傑出的次女高音之一。 | |
朱塞佩·威爾第 | 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義大利作曲家,1813年出生於義大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一個小酒館經營者家庭。13歲開始學音樂,1832年投考米蘭音樂學院,未被錄取,後留在米蘭向斯卡拉歌劇院的音樂家(拉維尼亞)學習音樂。1842年,創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劇《那布科王》,演出異常成功,一躍而成義大利第一流作曲家。 | |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 | 安東尼奧·盧奇奧·維瓦爾第(義大利語: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是一位義大利神父,也是巴洛克音樂作曲家,同時還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