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卜寨村位於秦皇島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過去一個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如今在地圖上能夠找到她的位置。過去交通閉塞、出行不便的村莊,今天京秦鐵路從村邊通過,還建立一個車站。這就是---義卜寨村。
這個村莊地處團山(俗稱南山)腳下,歷史上歸河北省臨榆縣管轄。由於1954年7月撤銷了臨榆縣建制,將臨榆縣的大部分村莊,劃入秦皇島市管轄。其餘部分劃歸撫寧縣,義卜寨從此歸深河鄉管理。到了2002年11月,又將義卜寨村劃歸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至今。
義卜寨村建於何時,史料並無準確記載。根據民間傳說,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是由山東黃河故地,開始只有王、常、孫姓等幾戶人家,來到此地落戶。經過一段時間的繁衍生息,人口增加迅速,已過百人,故取名“一百寨”村。到了明朝萬曆年間,村民提出要永保正義之感,改名為“義卜寨”。之後,山東的高姓、趙姓、劉姓等人家,也相繼遷入,村莊不斷擴大。至今義卜寨村已經有600餘年的歷史。(見《撫寧縣地名志》)
乾隆二十一年《臨榆縣誌》記載:(距臨榆縣城)六十里者有溫家莊、北莊頭、深河營、一百寨(今義卜寨)、窯貨屯(今楊戶屯)、永寧寨、炮上莊等。
光緒四年《臨榆縣誌》記載:“一百寨(俗名義卜)、深河東店子(六十里)等以上三十四村,大里營地方經管。”
民國十八年《臨榆縣誌》記載:“大里營堡(縣城西南鄉共二十四村),義卜寨 六十里、楊戶屯 五十五里、孤家子 六十里。”
從以上三個《臨榆縣誌》記載,產生於不同的歷史年代,可以看到“一百寨”與“義卜寨”兩個村名,在同時地運用。
義卜寨前的團山(俗稱南山),乾隆二十一年《臨榆縣誌·輿地篇》記載:“團山在一百寨南,距城五十五里”。又記載“棲雲寺在團山”從縣誌的記載中,義卜寨、團山、棲雲寺的位置,都講得清清楚楚。
義卜寨村的位置,從地理環境上,應當說是一塊風水寶地。她前面是鬱鬱蔥蔥的青山,東面是起伏的山崗,村西與村北是平坦的沃野良田。一條小溪從村南流過,到村西掉頭向北,流入村北的大河。村中的房舍在綠樹掩映之下,村民過著恬靜的田園生活。
全村的建築房舍,呈狹長地形。東西長、南北短。全村分東莊、麼街(gai)、西莊、后庄和河南幾個部分。據統計,全村有400多戶人家,村民有1192人,有耕地3600畝。東嶺、溝壑和南山的林地未計算在內。
村民自古以來,就重視教育,孩子到學齡時,就送入學校讀書。隨著年齡的增長,或繼續升學、或到外地學生意。因此,就有大批人員到各地工作,為支援國家建設,做出了貢獻。
今天的義卜寨村,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同一顆閃亮的明珠,鑲嵌在冀東大地上。
二、義卜寨村古屬何地
義卜寨村,建村於明朝洪武年間,但是這塊地域,在歷史上曾經屬於何地?又是怎樣的變更隸屬關係,也是義卜寨村人需要了解的。
只有一百多戶人家的村莊,在地圖上是無法標註的,史料也不曾記載她的歷史。到了清朝乾隆二十一年,所編撰的《臨榆縣誌》中,才正式看到村莊的名稱。至於這個地區的古代情況,我們只好用定位的方法,進行分析。義卜寨村的地理位置,在團山腳下,深河鎮(古稱深河堡)以南,東距秦皇島市區30華里、山海關60華里,西距碣石山60華里。從這個地域範圍內,去尋找她的歷史變遷,就比較容易了。
據史料記載,古往今來,滄海桑田,這塊地域的歸屬,變遷頻繁。
商代,地屬孤竹國。
春秋時期,屬北燕孤竹。
戰國時期屬北平郡。
秦代,地屬遼西部。
西漢時期,地屬幽州遼西郡臨榆縣。
三國時期,地屬魏幽州遼西郡臨榆縣。
西晉時期,地屬幽州遼西郡臨榆。
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屬前燕遼西郡,前秦遼西郡,後燕遼西郡,北燕冀州遼西郡。
南北朝時期,地屬平州北平郡。
隋代,地屬北平郡臨榆宮(關)。
唐代,地屬河北道平州臨榆縣,石城縣聯榆關(又名臨閭關)。
五代十國時期,地屬契丹中京大定府隰州海濱縣。
遼代,地屬中京道遷州遷民縣。
金代,地屬遷州。
元代,地屬遼陽行省大寧路瑞州遷民鎮。
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置山海衛,地屬京師永平府。由徐達建關設衛,屯兵五千,去舊榆關六十里,因山海而為關,謂之山海關。
清代,乾隆二年(1737)撤山海衛,置臨榆縣,山海關為縣治所在地,地屬永平府。
民國2年(1913),地屬直隸省渤海道臨榆縣,翌年改為津海道臨榆縣。民國17年(1928),地屬河北省臨榆縣。民國24年(1935),地屬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臨榆縣。民國34年(1945)9月,地屬冀熱遼區16專區臨榆縣。民國37年(1948)地屬河北省秦榆縣。
再從這個地區周邊發生的歷史事件,來進行分析,了解所發生的變化。據歷史的記載,最早出現的國家是三千年前商代的一個方國,叫孤竹國,位於今盧龍縣青龍河畔。《史記索引》載:“高湯三月丙寅(前1027)封孤竹”。史志記載,“孤竹”本名“觚竹”,“觚”是商周時期用青銅製的酒器,“竹”即當年刻字記事用的竹簡。
孤竹國國王的二子,就是古代的大賢人---伯夷、叔齊,忠於商而恥為周臣,不食周栗,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乃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兮?吁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伯夷、叔齊更有“夷齊讓賢”之佳話,後人皆仰之。
秦皇島是由於秦始皇曾經到此地而得名,嘉靖十四年(1535)《山海關志·山川》篇也有記載:“秦皇島,城(山海關)西南二十五里,又入海一里,或傳秦始皇帝求仙駐蹕於此。”
唐朝李世民東征高句麗曾經到過此地。《新唐書·本紀·太宗》記載:“(貞觀)十九年四月癸卯,誓師於幽州,大饗軍。六月己未,大敗高句麗於安市城東南山。九月癸未,班師。十月丙辰,皇太子迎謁於臨渝關。戊午,次漢武台,刻石記功。”
義卜寨村北只有三華里的深河鎮,古代稱為“深河堡”,是京東大御道,進出山海關的必經之路。明朝洪武十四年九月,大將軍徐達置山海衛,移榆關至山海關後,將榆關馬驛遷到此地,同時又設深河鋪於此,作為驛傳機構。
清乾隆二年改山海衛為臨榆縣後,以深河為界,東屬臨榆縣,西屬撫寧縣。乾隆二十一年《臨榆縣誌》記載,(距縣城)五十五里者有東不老(今上不老)、望海店、伙煙墩山莊等;六十里者有溫家莊、北莊頭、深河營、一百寨(今義卜寨)、窯貨屯(今楊戶屯)、永寧寨、炮上莊等。
此以上記載,可以看到這個地區的變化,雖然找不到義卜寨村的詳細記載,從歷史變動中,可以了解她的歷史歸屬了。
三、義卜寨村周邊村落形成的歷史
義卜寨周邊的村落,南臨渤海、北靠燕山,東與山海關、西距碣石山均六十里,是連線東北與華北的咽喉要地。
據史料記載,這一帶在秦朝就有人在此地居住。秦始皇曾經到這裡而得名,秦皇島就是秦始皇求仙駐蹕之地。曹操出兵征討烏桓、唐朝李世民東征高句麗,都從這一帶經過,留下諸多古蹟。
然而這一帶在元朝以前,人煙稀少。團山(俗稱南山)南北、深河兩岸,還是森林茂密、荊棘叢生,野獸出沒的荒野。自明朝建立後,為了防止元人殘餘勢力的入侵,洪武十四年(1381)設定山海衛,地屬京師永平府。由徐達大將屯兵鎮守,並築山海關城。為了開發這一地區,這時便向這裡大批移民。
從義卜寨村相鄰,十四個周邊的村莊分析,都是在唐朝以後建立的。
來這裡居住最早建村的是楊戶屯村。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東征高句麗,隨軍人員姚、霍兩姓在團山南落戶,取名“姚霍屯”。後來姚、霍兩姓逐漸衰落,楊姓興旺起來,於明朝年間改成“楊戶屯”村。
其次是王校莊村,元朝至正年間(1341-1368年),王、張、李三姓人家,由山東來此地落戶,因為有一位姓王的尉官,取名“王校尉莊”,解放後改成王校莊。
其他的村莊都是明朝移民而來。
義卜寨村是明朝洪武年間,由常、王、孫三姓人家,從山東移民而來,取名“一百寨”,到明朝萬曆年間,改名義卜寨。
深河村是明朝洪武年間,趙姓人家由山東、王孝通由山西,先後來此地落戶。《撫寧縣誌》記載:“王調元其先晉人也,明洪武初始,孝通遷撫寧深河裡”。因為有一條河較深,故取名深河。
西場村是明朝洪武年間,楊姓人家來此地落戶。因地處深河西邊,又有一塊平地似場,故取名西場。
蒼上村是明朝洪武年間,有一位四品帶刀護衛,名叫周斌,跟隨燕王掃北時,全家遷此地落戶。因為此地有一個糧倉,故取名“倉上”,後改名蒼上村。
東甸子村是明朝洪武年間,王姓人家由山東遷此地落戶。因在深河東邊,又開店,故取名“東店子”,後改名東甸子村。
望海店村是明朝洪武年間,由陳姓人家從山東遷此落戶。因地處高崗,又能夠望見渤海,並有人在此地開店,故取名望海店村。
小毛義莊村是明朝洪武年間,毛姓人家由山東遷來此地落戶,為表正義,又因新建村莊較小,故取名“小毛義莊”
大毛義莊村是明朝洪武年間,卜姓人家由山東遷來此地落戶,為了太平,取名“太平莊”。到來清朝道光年間,因小毛義莊在周圍很有威望,又比小毛義莊大,故改名“大毛義莊”。
孤家子村是明朝洪武年間,傅姓一家由山東遷來此地落戶,因為只有一家,故取名“孤家子”。
楊莊戶村是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楊姓兄弟二人,由河南汝寧府確山縣撥民到此地落戶。開始搭窩鋪居住,故名“楊家窩鋪”,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人口增多,改為“楊家莊戶”,民國年間,改為“楊莊戶村”。
華義莊村是明朝正統年間,楊姓人家由山東遷此地落戶。因為當地有一個荷花坑,故取名“花家莊”。1937年又取中華民族正義之感,改名為“華義莊”。
鄭家店村是明朝宣德年間,鄭姓人家由山西洪洞縣,遷到此地落戶。因開店鋪,故取名“鄭家店”。
韓義莊村是明朝崇禎年間,由韓、朱、石、李四姓人家,從山東遷到此地落戶。開始叫“韓榆莊”,後改為韓義莊。
從以上各個村莊形成的歷史,唐朝只有楊戶屯、元朝只有王校莊,其餘村莊完全是明朝以後開發出來的。至於後來,又有大批居民,從各地匯集而來,形成了今天的局面,就不再贅述了。
四、義卜寨村的山與水
義卜寨村的南邊有一座山,名曰“團山”,(俗稱南山)成為村中的一道屏障,阻擋著海風的吹來。村北有一條河,晝夜不息地靜靜地流淌,名為“深河”。
整個村莊處於丘陵地帶,出村後向南便步步登高,進入山中。向東便是東嶺,高低起伏、溝壑縱橫,向西和向北則是一片平坦的良田。
一個村莊既有山又有河,實為難得。在加上這裡的濕潤的氣候,便於各種植物的生長,造就了許多景色。
關於山的記載,古來有之。根據清朝乾隆二十一年的《臨榆縣誌》稱:“團山在一百寨南,距城五十五里。”(見山川篇·卷之二)這裡說的“團山”就是指的村南的南山,說的“一百寨”,就是今天的義卜寨,“距城五十五里”,是指與縣城山海關的距離。又載:“棲雲寺在團山”(見建置篇·寺觀·卷一)。這個寺廟在山的南坡,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還香火鼎盛,善男信女還絡繹不絕的來廟上香,求佛保佑平安。另外,對這裡的山石景色,也有記載:“團山之半有石如猴,高數尺,山頂有龍潭深丈余。”(見輿地篇·卷之七)
以上介紹,可以清楚的看到,古人對義卜寨村和團山的記載。
這裡的山雖然不算高大,但是北坡也較為險要。懸崖峭壁,嶙峋巨石,景色各異。東坡上有一園石,高一丈有餘,擊打時能發出金屬器的聲音,人們都稱之為“響石”。南坡上的“棲雲古寺”,更是山中一景,涓涓泉水由山上湧出,經古寺流下。滿山遍野都是高大的松樹林,密不透風。灌木叢遍布山間,春天山花爛漫,夏天雲蒸霞蔚,秋天遍地金黃,冬天白雪皚皚。四季景色分明。然而山上的泉水,不捨日夜的噴涌,順溝壑潺潺流下,於村外匯成小溪,橫貫村南蜿蜒而去,到村西掉頭轉向北方,與大河相匯。
這裡的山上,由於樹木成林,荊棘叢生,亂石遍地,因此有多種野生動物在此棲息。如:狼、狐狸、獾、豹子,偶爾還見過野鹿在這裡出入。至於野兔和雉雞,哪是隨地都能夠見到。
村民趙先生從山上狼窩中,掏出四個狼仔,帶回家中飼養。大狼到夜間在趙家門口吼叫,鄰居都感到不安,奉勸趙先生把狼仔放回。
假如您能夠登上山頂,向四外眺望,周邊景致盡收眼底。南面海上打漁船如在眼前,東面的山海關城牆,隱約可見,西望碣石山、北看燕山群峰伸向遠方。
村北的大河,雖不屬於名川,但是在史書上也記載清楚。據《撫寧縣誌》載:“撫寧縣榆關鎮西門外,有水南流。東屈深河堡流來之一水會又南流,至聯峰山西而南入于海”。(見古績篇·卷二)
另據《臨榆縣誌》記載:“深河源出縣之青石山蘇子峪,至戴家河入海,河西為撫寧縣界”。(見山水篇·卷六)
經現代勘察,深河源於燕山深處北坊子村,經蜿蜒流至深河鎮和東甸子村中間,遇到一座丘陵,屬於花崗岩地貌,河水突然掉頭向西,在義卜寨村北再向西流去,到西南方向的小米河頭村,與榆河匯合後流經戴河入海。
在兩縣的縣誌中,清楚地記載深河的源頭和流經地域,而且明確的記載以河為界,河東為臨榆縣、河西為撫寧縣。義卜寨村北與深河、西與毛義莊,都是三里之遠,只是一水之隔,卻隸屬兩縣管轄。
這條大河,不僅肥沃了兩岸的農田,而且還調節了周邊的氣候。自古以來,就是在乾旱之年,也從未乾涸,只不過是水量漸少,河道變窄而已。河水出自山谷,又流經丘陵地帶,河中都是白沙,即便是深潭,可以清澈見底,至於水中的游魚,那是清晰可辨。
為了防洪,河兩岸都種植樹木和灌木,以防洪水的沖刷。久而久之,高大的樹木居然是一道綠色防護林帶,儼然成為村中一景。
以上所說,都是過去的景象。當然,隨著當今時代的變遷,氣候的變暖,山與水也必然發生變化,那只是近幾年的事情了。
五、義卜寨村的交通
義卜寨是個小山村,也非重要集鎮,但是村周邊的交通,卻比較便利。當然,這是由於他所處的地理位置而決定的。
從歷史的角度分析,義卜寨村的地理位置,處在京東大御道上。據史料記載,明朝洪武十四年九月,大將軍徐達置山海衛,將榆關馬驛遷到深河堡(今深河鎮),作為驛傳機構。
到了清朝將北京定為都城後,皇室成員每年都要到瀋陽,祭拜昭、福二陵。因此,歷次東巡祭祖都要經過此路,有御道之稱。原因是從北京到山海關去瀋陽,是一條必經之路。
深河鎮在義卜寨村北面,相距三華里,只有一水之隔。深河鎮正處在這條大御道之上,而且是重要的驛站。清光緒三年《撫寧縣誌》記載:“榆關驛丞署,在深河。嘉慶十七年張彰、二十一年毛長清、二十五年王景芳、道光十四年吳燾,皆重修。” “蘆峰、榆關兩驛馬號,土平房二十一間,瓦房六間,馬神廟兩座,卷棚三間。道光二十五年九月,知縣李宗城重修。”
“榆關驛,在縣東四十里深河堡。明洪武十四年置,國朝初廢,後復置,極沖。現存馬八十六匹,夫四十三名,扛轎夫三十名,獸醫一名,抄牌字識一名,馬牌子三名,鍘草餵馬夫三名,接遞皂隸四名,共銀一百八十兩四錢,遇閏按月加增,驛丞掌之。”(見撫寧縣誌·傳驛·卷七)
又據《臨榆縣誌》記載:“團山鋪(今南山),入撫寧縣界。”“原設鋪司兵十二名,每名歲支工糧銀六兩,共銀七十二兩。遇閏加銀六兩。鹹豐八年春季,裁員八成,銀五十七兩六錢,實支工食銀十四兩四錢。縣為入關首站,差務紛繁,除緊要檔案歸馬遞外,其餘統歸鋪遞。裁留工食不敷套用,其已裁之數,由縣按季捐發。”
當時的臨榆縣,所設鋪五處,即:“額設鋪遞五處,每鋪十里。縣前鋪、紅瓦店鋪、豐臺鋪、張果老鋪、團山鋪。”(見臨榆縣誌·驛傳·卷十二),文中所指的團山,就是今天的義卜寨村的南山。
以上的記載,可以清楚的看到,這條大御道的作用,以及深河鎮的歷史地位。回憶過去的年代,在這條溝通關內外的大通道上,貨物的運輸、人員的往來,曾經是相當繁忙。深河鎮又是官方的驛站,官員要在此地下榻,商賈也要在這裡歇息。因此,茶樓酒肆、大車客棧,餐飲服務等行業,就應運而生。朝鮮使者金昌業這樣描述:“壬辰(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二月十九日戊辰,晴。深河城尚完,東西可二百步,城中人家稠密,頗有市肆。是日值交市,人物填咽,觀光者擁路。未至城一里有水,亦名深河,頗大。”(見《老稼齋·燕行日記》)不僅深河鎮上市場繁榮,而且也帶動了周邊村莊的經濟發展。
這條大通道,是皇室出巡、商人運輸路線,也是兵家出入山海關的必經之路。明朝的軍隊攻打滿人,滿清軍隊入關也是走的是這條道路。就是到了近代,在解放戰爭中,1946年的解放軍出關,1948年第四野戰軍,幾十萬大軍入關,都走的是這條大道。這條道路,解放後經過翻修、加寬,成為水泥路面,重新命名為102國道。
隨著歷史的發展,到了清朝光緒十九年(1893年),在義卜寨村南面修建了鐵路,從天津到山海關,名為津榆線,(即現在的京山線)距村中十餘里的北戴河,設立了車站。這是一條現代化的運輸線路,這對人們的出行,發展當地的經濟,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也減輕了北邊大御道的運輸壓力。
解放以後,到了1983年,國家新修了京、秦電氣化鐵路,從北京到秦皇島。這條鐵路從義卜寨村邊通過,還設立一個車站,命名為“義卜寨”車站,從而義卜寨這個名字,傳遍全國各地。
在義卜寨村的北面,新修一條電氣化鐵路,從山西大同到秦皇島,於1988年12月28日正式通車營運。
目前正在緊張施工的,由天津到秦皇島的高速鐵路,預計2011年即可投入營運。
出入村莊,村南的秦(秦皇島)、撫(撫寧縣)快速路,極為方便。
至此,在義卜寨村南北,只有幾十里的狹長地帶,就平行四條鐵路,即:京山線、京秦線、大秦線和津秦線。在公路方面,有京瀋高速、沿海高速,還有102和205兩條國道。這樣密集的交通網路,在全國也是少見的。
有了這樣便捷的交通,相信義卜寨村的經濟會發展得更快、更好!
義卜寨村周邊村落里程表
義卜寨村周邊的地區,在元朝時除個別村落有人居住外,大部分村莊都建立在明朝初年。明朝初年為了抵禦蒙古人的入侵,實行大移民的政策。這裡的村落居民,大部分來自山東省,少部分來自山西和河南兩省。
經過幾百年的繁衍生息,人口快速增長,村落也比較密集,形成現在的局面。現在以義卜寨村為中心,將周邊十餘華里以內的村莊,做一下介紹,供村民出行時參考。 (單位:華里)
棲雲寺 2.38 孤家子村 2.38 東甸子村 2.66 深河鄉 2.78
大毛義莊村 2.84 小毛義莊村 3.8 後營村 4.2 華義莊村 5.44
倉上村 5.64 韓興莊村 5.7 楊莊戶村 5.8 望海店村 5.94
陳家莊村 6.4 楊戶屯村 6.56 鄭家店村 6.6 藥馬坊村 6.82
大樂安寨村 6.88 北楊各莊村 7.28 張馬坊村 7.28 董莊村 7.3
馬坊甸村 7.36 小樂安寨村 7.62 永寧寨村 7.98 小炮上村 8.02
邊家溝村 8.24 郭高馬坊村 8.24 劉馬坊村 8.3 上不老村 8.5
鐵官營村 8.56 煙臺山 8.56 甘各莊村 8.56 老嶺溝村 8.88
煙台山村 9.04 往子店村 9.12 朱馬坊村 9.32 大科坨村 9.32
東甸村 9.66 計新莊村 9.68 富新莊村 9.92 代山頭村 9.98
周營村 10.24 北戴河村 10.92 小科坨村 10.24 炮上山 10.46
大炮上村 10.48 東旭莊村 10.5 西桐葉村 10.7 紫草塢村 10.78
東桐葉村 10.82 大新立莊村11.04 北坊子村 11.22 寺後頭村 11.22
長不老口村11.22 馬家莊村 11.26 許莊村 11.32 公富莊村 11.32
古城子村 11.46 新周莊村 11.48 蔡各莊 11.62 謝李莊村 11.68
南大寺 11.7 小李莊 11.7 王校莊村 11.72 西嶺村 11.76
西田家溝村11.8 謝里莊 11.82 慕義寨村 11.82
六、村莊經歷的戰亂
義卜寨村原來是臨榆縣中的一個普通村莊,她非集鎮、也不是中心。她南臨渤海、北靠燕山,東距山海關有數十里路程,西與撫寧縣接壤只有一水之隔。由於地勢處於關隘之中,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雖然不是主戰場,每次戰亂也都波及其中。飽受戰爭的蹂躪,百姓苦不堪言。
村北的102國道,距村只有三華里。這條公路,在歷史上曾經是連線關內外的重要通道。清朝皇帝及親屬,每年都要到瀋陽掃墓和省親,都需要走這條大道,故稱“御道”。至於歷代兵家征戰,也必須由此路通過。
村北的深河鎮,古稱“深河堡”,就坐落在這條大通道上。據史料記載:“深河鎮,在河北省撫寧縣東,接臨榆縣界,舊為出入山海關孔道,京東大御路經此也。” 明朝洪武十四年九月,大將軍徐達置山海衛,將榆關馬驛遷到深河堡,作為驛傳機構。清朝乾隆十一年又設深河堡巡檢司,由臨榆、撫寧兩縣共管。
正是有這條大通道,歷史上的名人,也多從此通過,留下過諸多詩篇。清代大學士、兵部尚書單懋謙路過深河,賦詩一首《過深河驛有感》 ,詩云:
千里風塵兩鬢霜,長途老境黯然傷。支離病馬嘶荒驛,瑟縮寒鴉下夕陽。
不盡悲歌增感慨,欲將憑弔寄蒼茫。青磷白骨都消盡,莫問當年古戰場。
從這首詩中,詠出“青磷白骨都消盡,莫問當年古戰場。”一句中,可以反映出當年征戰的殘酷。
從明朝開始,當地就多次遭到戰禍的騷擾。崇禎三年(1630年)正月十四日,清兵由北口入永平,越過撫寧縣,直破深河堡。
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日,李自成親率六萬大軍,直抵臨榆縣,以其主力攻打山海關。由於守將吳三桂降清,引清兵大戰於石河一線,起義軍大敗。雙方血戰殺的天昏地暗,生靈塗炭,百姓遭殃。
到了民國年間,這一帶又發生兩次直、奉大戰。1922年4月,直、奉兩軍在長辛店一線交戰,奉軍潰敗。於5月進臨榆縣退守山海關,直軍在後面追趕,奉軍奮力抵抗。
1924年8月,直軍吳佩孚以重兵搶占山海關。奉軍張作霖在關外集結兵力,並派張學良、郭松齡兩軍進行正面攻擊,10月31日奉軍占領山海關,直軍全部潰敗。
兩次直、奉戰爭,軍隊所到之處,百姓遭到騷擾,其情形慘不忍賭。
1933年1月1日,日本軍隊進攻山海關,3日失守,4月4日日軍又攻占海陽鎮。之後,臨榆縣境內的村莊,到處建立據點、構築工事。百姓又遭到日寇鐵蹄的踐踏,人民陷入苦海之中,過著暗無天日的苦難生活。
村北的深河鎮,1944年初設立據點,駐紮日軍一個中隊,修炮樓、挖壕溝。所有的民工都由附近的村莊攤派,建築材料都在當地掠奪。村南山上的樹木成林,遮天蔽日。日軍多次砍伐,一部分運往外地,另一部分修築工事。從此,南山的大樹皆無,只剩下不成材的幼樹了。
1943年,日寇為了運兵,修建了北戴河到深河鎮的公路。名為“楊東路”,南起楊各莊,北到東甸子村。這條公路從義卜寨村中通過。完全是動員當地的民工修建的,所用財物均由各村攤派。
日寇以設立的據點為中心,經常向周邊村莊進行掃蕩,燒殺搶掠無惡不作。1943年農曆6月13日,日寇一支部隊到義卜寨村,進行清剿,盤查可疑人員。追問八路軍的行蹤,無人告知。氣急敗壞的日軍,採用壓槓子、灌辣椒水等殘酷手段,打傷村民多人,最後也是一無所獲,天黑前搶走大批財物撤回據點。
日寇的侵略行徑,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反抗。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與敵周鏇,適時地消滅敵人。
僅以義卜寨村周邊的戰事為例,與敵交鋒也有數次。
1943年八路軍田川與煙筒山日軍發生激戰。
1944年1月29日,臨、撫、昌聯合大隊,一舉拔掉海陽據點。
1944年5月,馬驥率七區隊一、二連在臨撫昌聯合縣大隊的配合下,攻下深河據點,擊斃偽大隊長張相臣以下40餘人,生俘200多人。
1944年7月,馬驥部與臨撫昌聯合支隊在平市莊民兵的配合下,攻下深河偽軍據點,擊斃敵人40多人,俘虜100多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村民本以為可以過上安靜的日子。誰料到“前門驅虎,後門進狼”國內戰爭的硝煙又起。國民黨的中央軍又長驅直入,為了搶占有利地形,1945年的9月17日,國民黨的第十三軍和五十二軍,在美國軍艦的護送下,在秦皇島登錄。同年10月2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三師,共一萬八千餘人,在秦皇島登錄。同年11月11日,由美國海軍20多艘艦艇,運送國民黨四個師,在秦皇島登錄。為此,臨榆縣這個地區,共有國民黨軍隊六萬餘人。占領了所有的城鎮、要地和山口,並向周邊地區擴散。
美國的軍艦,停泊在秦皇島港口。美軍陸戰隊占據北戴河海濱,不斷向解放區挑釁。
1945年9月,國共重慶和談破裂後,國民黨首先挑起內戰,開始向解放區大舉進攻,為此,國內戰爭全面爆發。
這時的臨榆縣到處是戰場,國民黨軍隊的飛機,對村莊狂轟濫炸。1947年在義卜寨南山頂上,修建了炮樓駐紮國民黨軍隊一個連。因為這裡居高臨下,可以觀察到深河鎮的通衢大道,其距離在重炮射程之內。國民黨軍隊的糧食,修炮樓的一切物資,都由周邊的幾個村莊供給和攤派。
村北的深河鎮和煙筒山一線,1947年也修建了炮樓,駐紮國民黨軍隊。
這時,國共雙方的軍隊,處於膠著狀態。
到了1947年5月22日,冀東十二軍分區部隊萬餘人連續攻克榆關、深河、煙筒山等國民黨軍據點,全殲深河守敵國民黨華北保全二團2000餘人,活捉敵團長王子善。
1948年9月,正當我九十六團向煙筒山守敵發起進攻時,停在秦皇島港的敵“重慶號”等艦艇,向我陣地實施攔阻射擊,並掩護其步兵西進
增援。我九十五團三營立即東進迎擊,保障九十六團作戰。九十六團向守敵發起猛烈攻擊,一舉攻占煙筒山據點,全殲敵暫編十五師三團九連。
1948年9月,我軍三十三師九十八團,對義卜寨南山的據點,發起了攻擊,全殲山上的守敵。
1947年9月12日,為了配合東北野戰軍發起遼西戰役,由區大隊組織各村的民兵,將蔡各莊到南大寺的鐵路破壞,扒開枕木、割斷電線,阻止向東北運送軍用物資。其中,義卜寨的民兵也有多人參加。
直到1948年11月,東北解放軍大舉進關,臨榆縣全境才算徹底解放。
至此,多年的戰亂,終於結束,人民才過上平安的生活。
附錄:大軍的出關與入關
在解放戰爭中,義卜寨村經歷了解放軍的出關與入關。哪種壯觀的場面,至今仍記憶猶新。也是多少年來,接觸軍隊最多的一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後,東北地區處於真空狀態。雖然有東北抗日聯軍,但是人少力單,無法占領東北全境。這時朱德總司令發布命令,分三路大軍出長城各口,以最快的速度,大踏步地向東北進軍。隨即,中央從各解放區抽調十萬主力部隊,還有兩萬幹部迅速趕往東北。成立中共中央臨時東北局,由彭真任書記、林彪主持東北的軍事工作。
1945年深秋,關內的解放軍部隊,浩浩蕩蕩的向東北開進。其中的一路是經過山海關出關的,義卜寨村正好處在大通道上。每天都要接待過路的解放軍戰士,安排他們的食宿。因為這次出關,是輕裝上陣,戰士們只帶個人的行李,不帶武器,更沒有輜重。不僅是住在村民家中,而且還得管戰士的一伙食。提供足夠的熱水,讓戰士泡腳,解除疲勞。為了搶時間,所有過路的戰士,都是只住一宿。天天如此,全村的父老鄉親,整整忙了二十餘天。這就是解放軍的出關行動。
到了1948年,遼瀋戰役結束後,中央軍委電令給林彪:“望你部立即令各縱隊,兩天時間內完成出發準備,取捷徑以最快的速度行進,突然包圍塘沽,唐山,天津三處敵人,不使敵人逃跑並爭取中央軍不戰投降。”林彪接到中央軍委的電令後,立即命令四縱,十一縱及三個獨立師,一個騎兵師秘密由喜峰口,冷口,進關到石門馬伸橋集結,先頭部隊牽制平津之敵,後續大部隊於1948年11月23日開始向關內進發,東北人民解放軍80萬人,還有戰馬十萬匹,民工15萬人,分三路向關內開進。
特種部隊由瀋陽經山海關進關,日夜兼程,人群隊伍望不到頭尾,人流如潮。所到之處,猶如風捲殘雲之勢,消滅國民黨軍隊。有些國軍都望風而逃,或就地瓦解。
這時義卜寨村,又迎來了大軍入關的隊伍。這與出關的隊伍相比,有了截然的不同。
一是人員多了,只見公路上煙塵滾滾,往北面的公路望去看不到頭尾。深河鎮周圍的村莊,都駐紮上軍隊。
二是武器精良了,八匹馬拉的山炮,四個人抬的重機槍,戰士佩戴的美式卡賓槍,原來的“三八大蓋”和“七九步槍”不見了蹤影。還有汽車上拉的工具機,可以修理設備和武器。
三是軍隊只住民房,單獨起火,無需村民做飯。當地只提供糧食、蔬菜和牲畜的草料。
四是在村中住的時間長了,短者三、五天,長者七、八天。就這樣,大部隊過了一月有餘,才告以段落。
每次接待新的隊伍,村民都到村邊的大道上,迎接解放軍入村。然後,部隊都在后庄一塊空地上集中,就是王瑞東家的東牆濠(即宅院東側)。舉辦一個簡短的歡迎儀式,之後由村長宣布某家安排多少人員,戰士出列即跟隨房主人進入家中。每次接待都是如此。
大軍吃住在村中,受到村民的歡迎。因而把最好的房屋讓給戰士,甚至有幾家男人擠在一間屋內。解放軍戰士紀律嚴明、秋毫不犯,發揚愛民的傳統,每天給老鄉擔水、掃庭院,還做村中的環境衛生,真正體現了軍民一家人。
這個村莊上了年紀的人,當提起‘軍隊’或‘兵’字,真是談虎變色,馬上就與‘兵匪’、‘兵痞’聯繫在一起。原因是他們經歷了若干戰爭的苦難。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兩次直、奉戰爭,三十年代的日寇燒殺搶掠,以及國民黨軍隊的騷擾。這些景象,馬上就會湧入他們的腦海,還都歷歷在目。如今見到這樣的仁義之師、威武之師,與過去的舊軍隊相比,怎能不讓人愛戴呢!因此,村民把當地的土特產品,都爭相送給解放軍。當解放軍離開時,村民都戀戀不捨,年輕人還都送上一程。
以上所寫,就是解放軍出關與入關,在義卜寨村經過的全過程。
七、義卜寨村的學校
義卜寨村的村民,歷來就重視教育。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高家就自辦私塾,供高姓子弟就讀。到嘉慶四年,高家新建了一座院落,俗稱西院。這個院落是三進式四合院,在後屋的庭院中,就專門設立了書齋和學堂。即西廂房為書齋,東廂房為學堂,專供高家子弟讀書之用。
這個學堂,地處後院,比較僻靜。前窗外是花壇,後窗外是下院,樹木成林,鳥兒啼鳴。無人員之喧囂,無車馬之嘈雜。室內雕樑畫棟,屋內給人清新之感。房內有旁門與下院相通,便於學生出入。
到了清朝末年,開始接納外姓子弟。這間私塾,一直辦到民國初年,高國珍之父高老先生,就是這個私塾的最後一任老師。這間學堂,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還保持完好,只不過由主家存放雜物罷了。
由於堅持辦學,培養了一批有文化之人。村中在清代曾出現一個舉人和幾個秀才。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建立。村中的私塾即廢,新學未興,處於新舊更替時期。當時的民國政府初建,還無力普遍設立學校,只不過在縣城和大的鄉鎮試驗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本村高湛田先生挺身而出,發起倡議建立村中國小。當即就受到村中的有志之士積極回響,於是開始籌備辦學事宜。高湛田先生率先捐助,村中父老也慷慨解囊。經統計辦學經費還有欠缺,在這種情況下,大家共同商議集資的途徑。最後想出了走出去的辦法,到各地募捐。因為當地的人員,在外經商者居多,有一定的經濟實力。高湛田先生隨即到京、津和東北幾個城市,尋找故舊以及鄉人,說明來意希望給予支持。這些鄉人聽說為家鄉辦學,此乃善舉,都紛紛捐助。經過一番奔波勞碌,終於滿載而歸,經盤點辦學費用已經綽綽有餘。
資金到位後,隨即選擇校址。經與村人共同商議,一致傾向於在本村寺廟內。其原因有二:
一是廟內地方寬敞,前殿與大殿之間,東西兩側足可以容下兩排教室,不破壞寺廟的格局。況且後院可以當操場使用。
二是寺廟的位置,在村的中央,東、西莊的孩子都夠得上。另外,選擇在寺廟,還省去了重新征地,節約辦學的費用,真是一舉三得。
方案確定後,隨即動工計畫興建。在興建教室的過程中,同時也將為學校的捐贈者的姓名、錢數,鐫刻成石碑鑲嵌在廟內的東牆上,作為永久紀念。
教室建成後,如何辦新式學堂,村中之人還不甚清楚,周邊村莊又無辦學經驗可借鑑。這時,高湛田先生只好到山海關求教。
山海關田家,是當地的殷實富戶,自家出資於民國九年建立“田氏私立中學”,而且是縣城中唯一的一所中學。高家姑奶奶嫁與田家,聽說家侄要為村中辦學,對此善舉表示贊同,一口答應給予幫助。因此,義卜寨國小的施教方案,以及管理都借鑑田家中學。同時還聘請到一位德高望重的郎香圃先生,來村任教。郎先生受田家之託,從縣城來到村中,開始了他的漫長的教學生涯。
在一切籌備停當後,義卜寨國小於民國十九年正式開課,村中父老推舉高湛田先生任國小校長。各家子弟都紛紛入學,凡入學者不收任何費用。從此,為村中培養新一代新人,邁出了第一步。
義卜寨村辦學,不要政府經費,而且教學水平較高,立即得到縣政府的認可。並由縣教育局命名為“臨榆縣第四十初級國小”,納入到政府的管理之中。
義卜寨國小的發展,傾注了郎香圃老師的心血。郎先生治學嚴謹,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雖然當時已經不講四書五經,但是傳統的道德觀念、待人禮貌、如何做人,卻貫穿著整個的教學之中。因此,幾年時間過後,原本一批無知的孩童,變成了有文化、懂禮貌、守紀律的新人,家長對孩子的變化異常高興。一時名聲大噪,就連周邊村莊也慕名而來。如孤家子、毛義莊、深河等村的孩子來此求學。雖然義卜寨國小是本村所辦,但是對外村的學生,一律接納,沒有拒絕。
郎老師愛護學生如同子女,對同學關心備至。凡是功課跟不上進度的,放學後留下來專門給予補課,從不收任何報酬。
義卜寨國小課程的設定,是比較全面的。所開課程有:國文、常識、修身、圖畫、音樂和體育等,課外還要自修‘尺牘’一書。名為初級國小,而設立五、六年級,實為高級國小。為了交流學習經驗,學校出版“義卜寨國小半月刊”,為十六開油印本,其內容為學校生活、學習心得、作文選登等,除供學生閱讀外,還與周邊學校進行交流。
每年春季,學校還要舉辦運動會,有籃球、賽跑、跳繩、跳遠等,項目雖然簡單,但是能夠激發學生平時的體育鍛鍊。
每年年終,學校都要舉辦家長座談會,由郎先生向各位家長匯報學生成績,並針對每個學生提出要求。
郎先生的治學精神,得到村民的稱讚。每逢年節鄉親主動送來一些慰問品,如糧食、肉蛋和蔬菜等物,都被郎先生婉言謝絕。村民過意不去,就委託校長轉送,言稱是村公所贈送。郎先生耐於校長的情面,當時勉強收下,然後又從個人的薪金中扣除。訊息傳開,村民無不為之感動,郎先生的高大形象,如同棲雲山上的青松,巍然挺立。
由於學生的增加,後又聘任郎麗華女士任教,以輔佐郎香圃老師。
高湛田先生十餘年的辦學精神,為學校嘔心瀝血,使學校越辦越好,村民自發為高湛田樹立石碑一塊。立在學校的東側,正面鐫刻著“高湛田先生興學紀念碑”幾個大字。碑的後面由村民劉書元先生撰寫的碑文。記載著辦學的經過和所取得的成績。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批批義卜寨村中的青年,或繼續求學、或參加工作,奔赴全國各地。在不同的崗位上,發揮著作用。但是這些人,都牢記國小的啟蒙教育。據初略統計,從這裡走出去的大學生,解放前有:高維洲、常肅新、高國植和蔚國祥等人,解放後大約有數十人之多。當時只有一百多戶人家的小山村,能夠出現這么多有文化的人員,其功勞在於重視教育的結果。
義卜寨國小,度過十四年後,這裡的形勢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戰爭的陰雲籠罩在村中的上空,出現兵荒馬亂的局面。日寇無休止的掃蕩,到處殺人放火,掠奪財物,民不聊生。國小被迫停辦,郎香圃先生回到山海關,高湛田先生也辭去校長的職務。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後,村中國小開始複課,重新聘任教員,校長則由村長兼任。誰料到不到一年時間,國內戰爭又起,國民黨軍隊首先在秦皇島登錄,隨後便迅速展開,占領重要城鎮,整個地區處於國共兩軍犬牙交錯的局面。各個村中都變成一個大戰場,義卜寨村的南山也修建了國民黨軍隊的據點,不斷地對村中進行騷擾。兩軍相遇,曾經在村外發生過多次戰鬥。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無法正常上課,只好處於開開、停停的狀態。
這階段的學校,根本無安全感,其任教老師也更替頻繁。先後有高國馥、惠達育、劉克瑞和王瑞琪等人。直到1948年底,臨榆縣地區全部解放,國民黨軍隊徹底退出,才算安定下來,學校開始了真正的複課。
到1949年建國後,義卜寨國小納入人民政府的管理之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揭開了新的一頁。至此,國小不斷的發展壯大,為培養村中新的建設者,做出了更大的貢獻!
八、村中名人
1、 高慶生

1949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8月任綏遠軍區政治部攝影員,後任原《綏遠日報》記者等職。1951年調到人民解放軍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前身)。任助理攝影師,曾參加過紀錄片《八一運動大會》的拍攝。
1952年10月,高慶生隨中國人民第二次赴朝慰問團,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前線拍攝紀錄片《慰問最可愛的人》。10月17日,當他正在朝鮮平安北道成川郡石田裡,拍攝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慰問志願軍活動時,突然遭到敵機轟炸,為保護攝影機,不幸中彈犧牲,年僅25歲。朝鮮人民為了表示對高慶生烈士的崇高敬意,將他的遺體安葬在羅盛教烈士的墳塋左側。
赴朝慰問團歸國後,在天津市工人劇場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大會。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總團長劉景范,副團長陳 沂、胡厥文、李明灝、周欽岳,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代表于振瀛和天津市人民政府、抗美援朝分會、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代表等,都出席了追悼大會。
陳 沂副總團長在追悼大會上致悼詞,天津市人民政府、抗美援朝分會、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代表分別講了話。社會各界都送了花圈或輓聯,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政治部敬獻的輓聯寫到:“發揚革命精神,以生命保衛國家財產;攝取英雄形象,將熱血寫成壯麗詩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人民軍總部獻的輓聯寫到:“你為我們朝中兩國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事業而光榮犧牲,你的名字將永遠活在朝鮮人民心裡。”中國人民第二屆赴朝慰問團,總團獻的輓聯寫到:“骨埋丹山,英雄常伴羅盛教;冢臨碧水,烈魄常依櫟沼河。”
1952年12月,總政治部授予他烈士稱號並追認為模範青年團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電影製片廠決定,將高慶生烈士搶救出來的攝影機,命名為“高慶生號”,並將這部機器交給最有成績的攝影隊使用。
如今,在八一廠的廠史館裡,高慶生烈士遺像的下方,始終有一件特殊的武器陪伴著他——攝影機。這是烈士在最後關頭用生命做代價保護下來的。
高慶生的事跡,在當時廣為流傳,成為青年學習的榜樣。就是到了2009.8.2 北京的《法制晚報》,還以整版的篇幅,詳盡的介紹高慶生的英雄事跡。 2010.11

首席談判專家 高峰
高峰是義卜寨村高家後代,高維洲之子。高峰之父高維洲,是本村停辦私塾後的第一代大學生,畢業於北京燕京大學。
高峰1954年出生,畢業於湖北大學中文系。2003年4月從湖北警官學院調入北京市,現任北京警察學院教授,二級警監,中國社會公共安全危機干預專家,中國首席反劫持談判專家。
2004年7月,高峰出版了《反劫制暴戰術談判》一書,這本45萬字的理論著作,填補了中國在該研究領域的空白,使他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中國反劫制暴戰術談判理論第一人”。
他創造出的社會公共安全危機處置與應對的理論體系、技巧體系、實訓體系,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曾被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日報、香港鳳凰衛視電視台、香港文匯報、台灣中時電子報、英國BBC國家廣播電台、美國亞特蘭大時報等國內外多家媒體報導,並被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機關刊物《法治方圓》評選為2005年度“全國十大法治標榜人物”,界內稱他為“中國首席談判專家”、“國內公共安全危機干預的權威”。
他不僅創造了中國第一個反劫制暴戰術理論,還為中國培養了多名專業反劫持談判專家,他的地位在中國反劫持談判領域無人可以撼動。 2010.11
3、歷史名人
舉人 高鷺飛

高家落戶義卜寨村,傳說是起於明朝。由於歷來重視教育,高姓家族自設私塾,因此文化人較多。在封建社會,要想步入仕途,就得讀書,然後參加科舉考試。
據《永平府志·卷十二·選舉表》記載:“高鷺飛,嘉慶九年甲子舉人,同治甲子重赴鹿鳴”。另外,光緒四年版、民國十八年版的《臨榆縣誌》也都有同樣的記載。(見右圖)
高鷺飛,出生於清朝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嘉慶九年(1804年)甲子科參加鄉試,中為舉人,當時二十五歲,是臨榆縣唯一考中的。哪年參加考試的,在永平府的五個縣中,中舉人者共九人,其中:遷安縣二人、昌黎縣一人、樂亭縣二人、灤縣三人、臨榆縣一人。
又據《永平府志》記載:“高鷺飛,同治甲子,年八十五歲重赴鹿鳴”。從史料記載中分析,八十五歲高齡的耄耋老人,還能夠到數百里之外的省城,參加宴會,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是何等的不容易。不僅要有一個健壯的體魄,還要有一種精神。
清朝科舉考試,考舉人者,稱為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的省城舉行。一般都在子、卯、午、酉幾個年份,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稱“秋闈”。鄉試的正副主考官,一般由皇帝任命,由在京的翰林及進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鄉試有正規的考場,叫做貢院。貢院內建有一排排的號房,為考生住宿、答題之所。鄉試發榜在九月,正值桂花開放,所以又稱鄉試榜為“桂榜”。鄉試取中的稱舉人,第一名叫解元(jie)。凡考中的舉人,不僅可以參加全國性的會試,也具備了做官的資格。在清朝,除了按正常制舉行的鄉試外,每逢遇到皇帝萬壽(生日)、登基等慶典時,還額外有加科鄉試,叫做恩科。
高鷺飛八十五歲參加的鹿鳴宴,是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科鄉試後,在省城舉行的。鹿鳴宴是科舉制度中,規定的一種宴會。起於唐代。明清沿續,於鄉試放榜次日,宴請新科舉人和內外官員。在宴會上有一個重要的儀式,必須先奏響《鹿鳴》之曲,隨後朗讀《鹿鳴》之歌,以活躍氣氛。
義卜寨村舉人家府第,在后庄高家老院。高大的門樓,黑漆的大門,青石的台階,門樓正面高懸“文魁”匾額,門兩側有石獅鎮守。大門外兩側有高大的旗桿,前面有數顆老槐樹。進入大門後,迎面是一道影壁牆,院中有兩顆高大的杏樹。沿石階走過進入二門,門樓上也懸著匾額。進入二門後,兩側是廂房的耳房,前邊是正房與東西廂房,正房與廂房之間,有花池相隔,種植灌木,其建築結構均為四梁八柱的青磚大瓦房。院內所有走道,都是青條石鋪路。後院有碾坊、牲畜棚,和菜地,後門外兩側是高大的白楊樹。後門外有自家的打穀場。
這個宅院,到1948年土地改革時,門前的旗桿推倒,匾額拆掉,房屋分給其他村民居住。到此,多年的舉人府第,從村莊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