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對於這兩位大家的文藝思想,人們已從不同側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其中有一種觀點認為,雨果的美醜對照原則,是遵循了對比邏輯,沒有改變事物本身的性質;而波德萊爾的以醜為美,則改變了矛盾雙方事物的性質,兩種審美觀都是對事物的具體反映其實,美醜對照與以醜為美這兩種原則的運用,都沒有改變事物本身的性質,只是改變了事物的原有面貌,而且它們改變事物面貌的方向正好相反"美醜對照是拉大、擴張了美醜之間的距離,它使美的更美,醜的更醜,而以醜為美則是縮短了美醜之間的差距,使醜的變為不是原來的那么醜,同時也就蘊涵著使美的變為不是原來的那么美。"美醜對照與以醜為美都是藝術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正確途徑和有效方法"美醜對照原則,主張將兩種對立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有效地突出兩者之間的矛盾,構成一種巨大的反差,從而更為深刻地揭示出兩個事物相反的本質特徵"
美與醜的對立
《巴黎聖母院》中的美與醜不是簡單的對立對比,而是錯綜地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尖銳的矛盾和強烈的衝突"女主人公愛斯梅拉達是美的化身,從相貌到內心都展示出美輪美奐的典型,敲鐘人伽西莫多外貌奇醜而心地純潔善良;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內心陰險狠毒,衛隊長弗比斯外表瀟灑風流,內心卑鄙自私"這幾個人物本身就有著顯著的對照特徵:愛斯梅拉達內外映襯,相輔相成,完美和諧;伽西莫多醜陋的外貌蘊涵著高尚的心靈;克洛德與弗比斯則是以好看的外表反襯出醜陋的靈魂,而更重要的是他們之間形成的強烈反差與鮮明對比:在愛斯梅拉達的至善至美和伽西莫多的外醜內美面前,克洛德顯得格外的醜惡不堪,弗比斯也尤為卑劣瑣屑。這裡,美醜對照的運用,達到了理想化的效果,愛斯梅拉達與伽西莫多這兩種類型的美好形象在醜態人物的反襯下,更為鮮美艷麗,光彩照人;而克洛德與弗比斯這兩個丑角在美好人物的光照之下,更顯形象猥褻!靈魂骯髒,令人作嘔,而以醜為美的理論,是作者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美學領域的具體表現;它強調的是醜中有美,視醜為美,變腐朽為神奇,讓醜的事物也顯示出美的一面。
波德萊爾的《惡之花》從它的總題到其中的篇章內容,都是實踐這種理論的典型證明,所謂惡之花,就是惡中之花,再具體一點說,就是從惡中所發現的花,或者說是惡中也有花"這種惡之花,是否改變了惡的性質了呢?沒有,它只是說明此惡並非萬惡不堪,而是還有好的成分和花的因子,這就自然地減輕了惡的程度和分量;再從另一角度說,這種花是否就不成其為花了呢?也不是的。應該肯定,它仍然是花,只是它不象別的花那么鮮艷美好,因為它已帶有惡的成分,或者說它是從惡中產生的花。在《惡之花》的具體詩作中,作者表現以醜為美的理論的方式有兩種:其一是從常態的醜和惡的事物中,開掘出它的對立面美和好來,譬如在祝福中,作者將他母親的詛咒,妻子的毒語以及世人的惡言,全都視為對自己的祝福;這是不同於世俗的審美觀和價值論,誠如詩中所言:苦難正是靈藥,足以根治我們敗壞的道德,苦難正是出類拔萃!無比純粹的香精,足以激勵堅強不屈的人們去迎接神聖的歡樂!(張秋紅譯)
這裡的靈藥和香精,只是作者主觀上的認識,並不代替客觀的事物,也沒有改變那些詛語謾罵的性質;而且以這種審美情趣對待那些污言穢語,就達到了變腐朽為神奇的效果,其二是將矛盾對立的概念結合起來運用,或以揭示出醜惡事物中的美好基因,或以暴露出正面事物中的腐惡之氣。譬如:
我酣飲你的氣息,喔,甘美,喔,毒素,何處可尋到你的慵懶之美?(《陽台》錢春綺譯)
天空又悲又美,象大祭台一樣!(《黃昏的和諧》郭宏安譯)
懶散的寶貝,我多愛瞧你苗條身材(《起舞的蛇》鄭克魯譯)
喔,髮捲,喔,充滿慵懶的香氣!將再度找到你,喔,豐滿的倦怠!(《頭髮》郭宏安譯)
你不也如我是一輪秋陽,呵,我如此純潔,如此無情的瑪格麗"(《秋》陳敬容譯)
在這樣的一些詩句里,美和醜相互交錯,或表現事物的兩面性,如:陽台既是甘美又是毒素,天空又悲又美(又愁慘又美好),瑪格麗如此純潔又如此無情;或顯示事物的對立面,有用消極之語狀美好之事,如:慵懶之美、懶散的寶貝、慵懶的香氣等,有以褒揚之詞飾病態之物,如:豐滿的倦怠,不管是那一種情況,它們都沒有改變詩作所描寫的事物的性質,只是增添了事物的內涵,使之變得更為豐富和繁雜,而最為典型的就是《你要把全宇宙納入你的閨房》這首詩中所寫的:“喔,罪惡的女王,喔,蕩婦,就是你,劣畜,造就天才的才藝")
嗚呼,污穢的偉大!崇高的卑鄙!讓污穢與偉大相結合,使偉大中兼有污穢,污穢里摻雜偉大,因此,污穢就不那么面目可憎,偉大也不是那么令人神往;崇高與卑鄙相搭配,也是同理。
兩種認識論都是對客觀的直接把握辯證唯物史觀認為,客觀世界是處於一種矛盾對立而又辯證統一的發展變化之中"美醜對照原則和以醜為美理論實際上是根據兩種認識路線來看待物質世界的,它們都符合辯證唯物史觀的認識論。美醜對照原則,其理論依據就是雨果在其《克倫威爾序言》中所表述的那段名言:
近代的詩藝,會感覺到萬物中的一切並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感覺到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著優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後,惡與善並存,黑暗與光明相共"這與其說是浪漫主義文學的宣言,不如說是對客觀真實的正確反映,也是符合現實主義文學要求的理論觀點"它是對以前的古典主義文學只注重美!僅描寫崇高的一種反撥,是一種要求全面反映現實生活的審美觀念"事實上,在美學領域裡,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兩面性世界,即美與醜兩極並立!
雨果與波德萊爾這兩位偉大的天才藝術家,通過他們自己的創作,成功地實踐了各自的理論主張"雨果闡述的美醜對照原則及其以〈〈巴黎聖母院〉〉為代表的傑出作品,形象地展現了客觀世界的兩面性:美與醜,它們既共生又對立;鮮明地表達了作者主觀認識的傾向性:美戰勝醜,醜向美轉化的善良願望"波德萊爾堅持的以醜為美的主張及其以〈〈惡之花〉〉為典範的優美詩篇,不僅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表象與實質的關係:醜蘊涵著美,人們需要辯證地認識和審視醜;而且開創了美學領域的新途徑:醜是文學創作的又一半壁江山,是揭示生活真諦!美化人類性靈的另一重要途徑"兩位藝術大師雖用不同的審美視角,但都是以赤誠和善良的心愿,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引領著人們從美中辨別醜!從醜中發現美,在美與醜這兩物!兩色構織匯集的藝術畫廊中,把握和探究現實世界中的美醜二元對立及其辯證轉化的美學意蘊"雨果的美醜對照固然沒有改變事物的性質,波德萊爾的以醜為美也沒有改變事物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