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美星村位於九都西北部5.4公里處,座倚卓雲山,南環鵬水,面對仙台,東與金圭村為鄰,西接秋陽村及五台山林場。全村土地面積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50畝,山地面積10230畝。主要山峰有卓雲山(俗稱筆架山)海拔800米,為九都鍾靈毓秀之龍脈;中年山,海拔500米,為古泉,南、永、德往來必經之地,還有大寨山、林埔山、芒州寨、溪美寨、林埔寨、嶺頭寨、仙童寨,名勝古蹟有資勝院、師姑庵遺址、古窯群遺址、三棵千年古榕樹至今依然枝繁葉茂。村委會設於亭山。有亭山、下遼、虎岫、宋坑![](/img/9/ab8/nBnauM3XwIjMxgDM3UTM1cjNxMTM0ATN0kTMwADMwAjM2EzL1EzL4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歷史變遷
![美星村仙洞寨](/img/5/367/nBnauM3X1YjMwEjNygTNyYDN2MTM2UTM0QzM1MTNwAzMxAzL4U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美星人緊跟潮頭更有長足的進步,1988—1995年,全村企業發展到30多家,與全鎮一起創人均納稅居全市第一。同時,還有一支數百人的行銷大軍,足跡遍及全國大、中、小城市,為九都、南安乃至泉州的產品推廣、銷售作出積極的貢獻。村委會先後在下遼、虎岫整體規劃新村建設,並資金補貼村民,建立兩個造福工程。
全村現有柯、俞、蔡、黃、溫、楊、鄭、彭、曾、李、歐陽、謝12個姓氏村民710戶3055人(含買厝遷出)還有海外僑胞742人,港澳台胞314人。根據各自然村落的居住情況,將全村分別編為:下遼1、2組,虎岫3、4組,宋坑5、6組,亭山7、8組、草埔頭9組、後山塘10組、天橋11組、紅星12組、湖上13組、謝厝14組,計14個生產小組。
產業
![山美水庫](/img/b/1ba/nBnauM3X0cDO4EDOygTNyYDN2MTM2UTM0QzM1MTNwAzMxAzL4U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產業經濟有:果林專業隊2支,農場1個,私營百貨銷售店10間,理髮店1間,機動車修配1間,專業養魚4場,專業養牛3場,專業食飲服務4組,鞋業加工3場,服裝專賣店3家,五金加工修配5間,廣告宣傳1組,建築工程隊2支,民營商貿公司30家,家私廠1家,床墊廠2家,彈簧廠3家,紙箱廠1家、拉鏈廠1家,電子元件廠1家。
社會事業有:完小1所,幼稚園1所,老人活動中心1所,衛生所1所,垃圾處理1場,治安巡邏隊1支,俞氏獎學基金會1所,李氏理事會1所,還有蔡忠賢、黃水田、謝輝煌、曾瑞金、俞賢德等企業家熱心本村公益事業。
民生工程:在國家政策扶持下,為全村辦理合作醫療、養老保險、種糧直補及部分村民享受庫區移民補貼。
現在,美星是人盡其力,地盡其利,山茂其林,業興其旺。在這一方熱土奮鬥不息的美星人,秉承泉州人敢為人先,愛拼才會贏的精神,正與盛世同步續寫新篇。
自然資源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131畝,人均耕地0.67畝,主要種植小麥、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47.08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3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其他面積300畝。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7年底,已實現通電、路、電視、電話。有44戶飲用井水,有4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44戶通電,有3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6.36%和86.3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戶(分別占總數的63.64%和36.36%);村到鄉政府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公里,全村共擁有機車11輛。全村建有小水窖44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50畝,有效灌溉率為38.1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6 畝。
該村到2007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1.1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9.02萬元,占總收入的42.82%;畜牧業收入49.41萬元,占總收入的54.2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70頭,肉牛15頭,雞350隻);林業收入0.74萬元,占總收入的0.81%;第二、三產業收入1.34萬元,占總收入的1.47%;其他收入0.61萬元,占總收入的0.67%。農民人均純收入3236元,農民收入以畜牧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6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人。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畜牧業、種植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往縣內。2007年畜牧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49.41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54.23%,該村發展畜牧業特色產業。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44戶,全村人口195人,其中男性99人,女性96人。其中農業人口193人,勞動力10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彝族10人,白族1人,漢族184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67人,五保戶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公里,距離鄉衛生院1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2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