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謝通門縣轄鄉。1988年7月由美巴切勤鄉、羅榮查諾鄉合併建的新美巴切勤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府150公里。面積928平方公里,人口0.11萬。轄查諾、切榮、陳將、全兌、結果布5個村委會。以牧業為主,牧養氂牛、山羊、綿羊等。
發展
自治區黨政領導帶著50多輛白色豐田大吉普車隊前來接機,眾多藏民捧著哈達,跳著氂牛舞,給予他們國賓般的禮儀。日喀則行署。載歌載舞的藏民布滿了車隊必經的每一條街路,可謂萬人空巷。6月20日的謝通門,不足萬人的縣城傾城出動,自發的歡迎隊伍排出了1公里……那一刻,撞擊他們心靈的強烈感覺是:到家了!離雞時的悲壯心情立時升騰為在援藏三年任期內帶領藏民儘快致富的歷史責任。
謝通門,位於日喀則地區西北部,雅魯藏布江的北岸。行政區域面積1.4萬平方公里,4.07萬人,屬典型的半農半牧縣。“艱苦”兩字尚不足以形容這裡自然條件的惡劣。謝通門平均海拔在4300米以上,離生命的“禁區”近在咫尺。這裡夏季空氣中的含氧量是內地的60%,冬季只剩45%了。水燒到70度就沸騰,沒有高壓鍋就只能吃夾生飯。頭疼、胸悶、氣短、失眠,走路像踩在棉花包上似的腳下發飄是最淺表的高原反應。快步走路,大聲說話,對初進藏的人來說都是禁忌。強烈的高原日照,使這裡的紫外線比內地高40倍,水份蒸發量比內地高30倍。這裡還是風沙、土石流、冰雹、地震的多發區和重災區。
作為雞西援藏工作組的組長,劉洪飛要求他的戰友們“進了通門縣,就做通門人”,“空氣缺氧,人不能缺精神;海拔高,對工作和自己的要求更要高”,“哈腰乾三年,不能袖手混三年,援藏一任,富民一方”。
克服著強烈的高原反應,克服著諸多的生活不適,克服著錐心般的思鄉、思親之痛,他們迅速找準了感覺和位置,以最佳狀態進入了角色。
西藏的經濟是輸血型經濟。受援較晚的謝通門縣年財政收入只有區區300萬元,這裡到處都是亟待開發的處女地。考察、調研、訪談、下鄉……知情是為了發言。兩個月後,以劉洪飛為首的新縣委提出了縣域經濟發展思路,即農牧穩縣,工礦富縣,商游活縣,科技興縣,生態立縣,實施項目拉動,調整帶動,科技推動,效益促動,生態驅動五大戰略。中共日喀則地委書記宮蒲光在聽了劉洪飛的匯報後初則為之一振,繼而為之一喜。一個援藏幹部如此短的時間能對縣情吃得這么透,思路提得這么準,難得。他稱讚劉洪飛“情況熟悉,思路清晰,工作超前,幹事有力”。當年底,劉洪飛在回黑龍江省匯報援藏工作時,時任省委組織部長劉海生單獨向劉洪飛敬了一杯酒:“你為咱黑龍江爭了光。”
西藏在視覺上是一個因少綠而略顯枯燥的地方,不毛之地隨處可見。原因是雨季時間短,下雨後又因日照強水份蒸發極快。其次是因含氧量少草木成活率低,成活了也長得特別慢。再就是草木構不成防風固沙的屏障,肆虐的風沙就反過來開始對草木和其他農作物進行無情的摧殘。
唯有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的改善,才利於招商引資,才能留住人才,才能有謝通門的大發展、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達此目的,只有一途:種樹。在縣裡三套班子的聯席會議上,劉洪飛提議集全縣人民,舉全縣之力開展植樹造林,建高原綠洲,建日——謝油路62公里的綠色長廊。他深情地說:謝通門的海拔我們沒辦法降低,但謝通門的含氧量我們有辦法提高。為了藏民的子孫後代,無論多難,這件事也要從我們開始幹起來。
多方籌集資金268萬元,全縣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沿路各鄉鎮,除了婦孺老弱,能幹活的1萬餘人幾乎全都發動起來了,謝通門歷史上一場前無古人的“造綠”活動於去年3月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