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美女壩前身稱赭山挑溜,始建於唐。”在褚雲皎編纂的《蕭山南陽鎮志》上,這是關於美女壩最早的記錄,赭山挑溜擴建於清康熙50年間(1711-1720),作用亦截然相反,為中小門引河吸引江溜的輔助設施。當時,中小門常常淤塞,導致洪水泛濫,老百姓死傷無數。清雍正、乾隆年間,為疏浚中小門,曾花銀數10萬兩。疏導江水的引河,甚至被老百姓稱為“銀河”(流的不僅是水,分明是白花花的“銀子”啊!)
康熙末年(1722),大學士、海塘事務總理高斌考察中心門臨挑溜,作詩《勘中小門》:“葛岙山前江溜行,中門直下候潮迎。南崖賴有文堂峙,喜慶錢塘奏績成。”且註明“江溜由葛岙山前中小門直下通潮入海,北大門舊江朝退流停,更可喜者,南崖偏西文堂山挑溜入中門,其南大門安然無虞,全塘永慶成功矣!”
真正意義上的美女壩始建於20世紀30年代,據1989年版的《蕭山縣誌》載:“民國十七年(1928年)六月十九日下午八時,狂風暴雨,風力10級以上,持續3小時,海水入侵,山搖地動,頃刻平地水深5尺。是年,坍江激勵,白虎山北,小泗埠等20餘個村落相繼淪入江中。十二月,荏山至赭山將塘沿線在清康熙中期築過挑溜處築挑水壩,赭山始築美女壩,以御江潮。”
1955年,坍方重建,1960年加固,1964年美女壩才建成。
1966年3月,美女壩橫灣開挖。美女壩南閘至美女壩長0.4公里,寬30米,深3.5米;
1965年10月,美女壩直灣開挖。長2.5公里,寬36米,深4米。。
形制
美女壩成L形,全長1050米,壩高2.5米,面寬6米,坡度各為1:2,全為石砌混凝土結構,迎潮面設鋼筋混凝土擋潮模組,壩頭有大型沉井,重逾萬噸。
成因
位於錢江南岸蕭山南陽的赭山灣是錢塘江口一個向南凹進的大河灣。這裡,有一道長約500米的"美女壩(丁字壩)"直插江心,宛如一隻力挽狂瀾的巨臂。當涌潮西行至此,全線與圍堤成一銳角撲來,壩頭以內的潮頭同壩身、圍堤構成直角三角形,潮頭線兩端受阻,分別沿壩身和圍堤向直角頂點逼進,最終在壩根“嘣”一聲怒吼,涌浪如突兀而起的醒獅,化成一股水柱,直衝雲霄,高達十餘米。由於大壩的橫江阻攔,直立的潮水又折身返回,形成一個"捲起沙堆似雪堆"的奇特回頭潮。而此時江水前來後涌,上下翻卷,奔騰不息。
在南陽的赭山美女壩不僅會產生回頭潮,還會產生“沖天潮”現象,沖天潮這是發生於堤、壩相交處的特種潮。是近景潮中最具欣賞魅力的潮。潮水如同被網兜兜住一樣,在堤壩相交轉彎角的處,潮水“嘩”一聲碰撞巨響,潮頭直衝雲天。上進起一股水柱,低者二、三米,高者可達十多米。清譚吉璁《棹歌》詩“赭山潮勢接天來,捍海塘東石囤摧。”沖天潮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