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塘組

羌塘組

本組地層普遍受構造變動而發生傾斜。沉積物化學成分以SiO2、Al2O3為主,主要微量元素有Ba、Be、Pb、Ga、Zn、Cu等,pH值在7.5~12.5之間。經古地磁測定,第一段與第二段的界線為松山極性時與高斯極性時界限;第二段與第三段之間的界線為松山極性時中留尼旺極性亞時Ⅰ與Ⅱ的界限;第三段與第四段的界線為留尼旺極性亞時頂界;第四段與第五段之間的界線在松山極性時中奧爾都維極性亞時內。該剖面若以沉積速率25.4厘米/千年推算,則第一段底界為261萬~273萬年,第六段頂界為140萬年。分布範圍北至崑崙山主脊南坡坡麓,西到南口河河源,南達安格爾扎西曲,向東延伸很遠。在整個羌塘高原上普遍存在。

時代

Qp1

命名

吳錫浩、錢方等,1982年命名。

特徵

岩性自上而下可分為六段,分別為:6.棕紅色砂礫層,向上過渡為棕黃色亞粘土;5.黃色砂礫和棕褐色岩屑,夾砂層和亞粘土層;4.灰黑色砂質粘土和灰色砂互層;3.灰色砂質粘土層和灰黃色砂層夾含礫砂層;2.黃、灰黃色砂、礫層和灰褐、青灰色粘土、亞粘土互層;1.灰、灰白、灰黑和淡棕紅色粘土、亞粘土夾砂層和碎屑層。本組下部含螺化石,普遍含孢粉。自上而下分為六段:⑥孢粉以Chenopodiaceae,Ephedra為主,⑤未見孢粉,④孢粉以Compositae為主,③孢粉以Quercus,Corylus占優勢,②含螺化石,孢粉為以Cupressaceae為主的組合,①含螺化石,孢粉以含Chenopodiaceae占優勢的組合。與下伏驚仙組(冰水沉積)為整合或不整合接觸或不整合於亞西錯組之上;上與望昆冰磧層不整合接觸。總厚536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