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腦多頭蚴病

由多頭絛蟲幼蟲寄生於羊等動物的腦和脊髓中所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人亦可感染。多呈地方性流行,可致動物死亡,是危害羔羊和犢牛的重要寄生蟲病。腦多頭蚴(Coenurus cerebralis)的成蟲是寄生於犬小腸的多頭絛蟲[Taenia multiceps(1eske,1780)]。原頭蚴直徑為2~3mm,數目100~250個,中絛期為多頭蚴,呈囊泡狀,囊體由豌豆到雞蛋大,囊內充滿透明液體,囊內膜附有許多原頭蚴。

成蟲體長40~80mm,節片200~250個,頭節有4個吸盤,頂突上有22~32個小鉤,分兩圈排列。成熟節片呈方形。卵為圓形,直徑20~37µm。

多頭絛蟲寄生於犬、狼、狐狸(終末宿主)的小腸內,孕節片脫落隨糞便排出體外,節片與蟲卵散布於草場,污染飼草料、飲水,被羊只(中間宿主)吞食而進入胃腸道。六鉤蚴逸出,鑽入腸黏膜血管內,其後隨血液被帶到腦脊髓中,經2~3個月發育成多頭蚴。六鉤蚴在羔羊體內發育較快,感染後2周發育至粟粒大小,6周后囊體2~3mm。含有多頭蚴的腦被犬類動物吞食後,多頭蚴頭節吸附於小腸壁,發育為成蟲。

一、症狀與診斷

多頭蚴寄生於羊腦及脊髓部,引起腦膜炎,表現採食草料減少,流涎,磨牙,垂頭呆立,做特異轉圈運動等神經症狀。放牧時離群掉隊,體質逐漸消瘦,臥地不起,衰竭而致死亡。

發病前期病羔羊症狀多為急性型。體溫升高,脈搏加快,呼吸次數增多,出現神經症狀,做迴旋、前沖、退後動作等,似有興奮表現。後期(在2~6個月),多頭蚴發育至一定大小,病羊呈慢性症狀,典型症狀隨蟲體寄生部位,出現不同特徵的轉圈方向和姿勢。蟲體寄生在大腦半球表面的出現率最多,典型症狀為轉圈運動,其轉動方向多向寄生部一側,病位對側視力發生障礙以至失明,病部頭骨叩診呈濁音,局部皮膚隆起、壓痛、軟化,對聲音刺激反應很弱。寄生於大腦正前部,病羊頭下垂,向前做直線運動,碰到障礙物頭抵住呆立。寄生於大腦後部,病羊仰頭或做後退狀,直到跌倒臥地不起。寄生於小腦,病羊知覺敏感,易驚恐,運動喪失平衡,痙攣易跌倒。寄生於腰部脊髓時,步態不穩,轉彎時最明顯,後肢麻痹,小便失禁。

二、防治

對牧羊犬進行定期驅蟲,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對野犬、狼、狐等終末宿主應予捕殺。在流行區依據臨床症狀、病史、頭部觸診綜合判定,目前可套用B超或都卜勒儀探查確診寄生部位。對腦前部寄生於表面的蟲體可施外科手術摘除。可用吡喹酮或丙硫咪唑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