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乾酪性淋巴結炎

假結核棒狀桿菌是一種兼性的細胞內寄生細菌,能持久地存在於組織中,並能產生強大毒力的外毒素。 當假結核棒狀桿菌磷脂酶D和磷脂酶C的某些型一起作用時,發生協同性的溶血。 實驗證實,單用或與偽結核棒狀桿菌並用外毒素接種羔羊時,可引起突發的溶血性貧血和死亡。

本病遍及世界各國。山羊自然感染乾酪性淋巴結炎曾在美國,印度)、埃及、委內瑞拉和西西里都有報導。我國自1974年,粟壽初就有山羊偽結核病及其病原菌的研究報導。目前,在我國陝西、內蒙、甘肅、新疆、雲南和廣東等地均有發生。患羊消瘦,影響肉皮質量和奶產量,生長受阻,繁殖率低下,甚至死亡。一旦羊群發生此病,很難根除,嚴重危害山羊規模化生產,是山羊業重要經濟損失的原因之一。

(一)病原體

假結核棒狀桿菌是棒狀桿菌屬的成員,是一種不運動,不形成芽胞,無莢膜的棒狀桿菌,大小為0.5一0.6微米x1.0一3.0微米,在膿汁中,短的呈球桿狀或似球狀,長的一端或兩端膨大呈棒狀或梨狀,多單在、成叢或棚狀排列。在細胞內的細菌多呈長絲狀。革蘭氏染色陽性,著色不均勻,棒狀的菌有異染顆粒。Zieht一Neetsen氏抗酸染色陰性。
假結核棒狀桿菌是一種兼性的細胞內寄生細菌,能持久地存在於組織中,並能產生強大毒力的外毒素。這種毒素是一種卵磷脂水解酶,常稱磷脂酶D。它作為一種鞘磷脂酶,有催 化鞘磷脂一膜的重要成分,解離為神經酞胺、磷酸鹽和膽鹼的作用。磷脂酶D作用於膜鞘磷脂膜,僅能引起不明顯的溶血。但是,這過程如發生在低溫或pH值低於6的情況下,溶血會發生。凝固酶陽性葡萄球菌屬的日型溶解素,也是一種竟爭紅血球膜上靶位的鞘磷脂酶。假結核棒狀桿菌的磷脂酶D能抑制R型溶解素所引起的溶血。這種特性被用於抗乙型溶血抑制(AHI或BHI)試驗中來測定抗這種外毒素的抗體。
當假結核棒狀桿菌磷脂酶D和磷脂酶C的某些型一起作用時,發生協同性的溶血。這進一步降解由磷脂酶D分解鞘磷醋所產生的神經酞胺磷酸鹽。馬假結核棒狀桿菌的外毒素就是磷酷酶C。兩種毒素降解鞘磷脂為神經酞胺,導致細胞膜結構充分破壞而致細胞最後溶解。兩種假結核棒狀桿菌外毒素所致的這種協同性溶血對鑑定任一菌種都是有用的。可用於協同性溶血抑制(SHI)試驗來檢測抗這種菌外毒素的抗體。
本菌在自然界的抵抗力,用膿汁接種過的土壤樣品置於多種外界溫度條件下,細菌可存活2個月。本菌在65度10分鐘死亡,煮沸立即死亡。常用的消毒藥劑均有較好的殺菌力。

(二)流行病學

1.傳染源
病羊和帶菌羊是本病主要的傳染源。本菌可存在於動物的腸道、皮膚及感染器官,侵入機體後,被吞噬細胞吞食,經淋巴或血流擴散到全身的淋巴結或內臟器官,形成化膿性壞死灶。隨糞便、膿汁排出污染外界。
2.傳播途徑
山羊主要通過創傷而感染,尤其是皮膚黏膜擦傷、打鬥、去勢、去角、打號、掉牙之後發生較多,也可通過呼吸道、生殖道和消化道而傳染,蟀的傳播也有可能。
3.易感動物
綿羊、山羊、馬、牛、騾、犬、駱駝、鹿、猴、犀牛、河狸鼠、刺猖、小白鼠及人對本病均易感。
4.流行特徵
山羊乾酪性淋巴結炎以群養或集約化飼養的山羊多發,常見於奶山羊,發病率可達7%-50%。發病無性別和品種間的差異。在年齡分布上,以1-4歲山羊多發,I歲以下的羔 羊和5歲以上的山羊較少發生。本病是一種地方性疾病,發病多呈散發形式。據作者等在雲南保山地區調查,本病可常年發生,溫涼地區以初春和秋未為高發季節,河谷亞熱帶地區山羊發病無明顯季節性。通常雨水少的年份發病率高,雨水多的年份發病率低。

(三)發病機理

山羊和綿羊乾酪性淋巴結炎的發病機理至今尚未完全弄清。但是,本病的發展中顯然有兩個因素起著重要作用。首先,高類脂含量不僅可使本菌能抵抗細胞酶的消化,使它能作為兼性細胞內寄生物持久存在,而且類脂還具有致病力,能引起組織壞死。特定菌株的毒性可能與細胞壁類脂含量有關,類脂含量多的菌株引起膿腫就多。
胞質,少量存在於細胞壁,是一種卵磷脂水解酶,常稱磷脂酶D。實驗證實,綿羊和兔主動脈的鞘磷脂可被外毒素降解成神經酞胺、磷酸鹽和膽鹼。作為一種滲透性因素,外毒素是重要的。它導致血漿從感染部位小血管滲出,這樣就增加了向局部淋巴結傳播的可能性。實驗證實,單用或與偽結核棒狀桿菌並用外毒素接種羔羊時,可引起突發的溶血性貧血和死亡。雖然外毒素在試管試驗中被認為是“部分溶血素”,需要在pH值較低的酸性環境和與另一種部分溶血素結合才能導致明顯的溶血。但在活體內,它改變紅細胞膜,足以使靠網狀內皮系統旁的紅血球大量消失。

(四)臨床症狀

根據病變發生部位,臨床上可分為體表型、內臟型和混合型3種。其中以體表型的病例多見,混合型次之,內臟型者較少發生。
1.體表型
病變通常局限於體表淋巴結,以腮腺、頸部及肩前淋巴結多見。病羊一般無明顯的全身症狀。病初淋巴結輕微隆起,觸之硬實,有炎症反應,以後淋巴結逐漸增大,邊緣界限分明,大小如核桃或雞蛋,觸診無疼痛反應,化膿後質地柔軟並有波動,膿腫自行破潰後,流出黃白色無臭味的粘稠膠樣膿液。膿汁排除後患部結痴愈後,有的可在原處或近處再發生新的化膿灶,或形成9管,膿腫灶較大的可影響頸部活動和採食。有的可引起乳房淋巴結腫大化膿,乳汁性狀異常,泌乳量下降。患羊貧血消瘦,生長發育受阻,病程較長,多呈良性經過。
2.內臟型
患羊內臟器官感染後,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狀,食欲不振,精神萎頓,漸進性消瘦,貧血,被毛乾燥。肺部患病時,有慢性咳嗽,鼻孔流出粘膿性鼻液,呼吸次數增加。引起胸膜炎和腹膜炎時,體溫升高,呼吸困難,最後因惡病質而死。病程可持續1一2個月或更長,致死率較高。
3.混合型
兼有體表型和內臟型的症狀。

(五)病理變化

屍體消瘦,體表和內臟淋巴結(內臟淋巴結以縱隔、支氣管、肺門、肝、腸系膜淋巴結多見)腫大,切開病灶,內含黃白色粘稠膠樣膿汁,陳舊性病灶呈乾酪樣,周圍有較厚的纖維素包囊包裹。組織病理學檢查,病灶由層次清晰含有多量菌體、白細胞及其核碎片的中央組織壞死區和周圍的纖維性肉芽腫性包囊兩部分組成。有的體表淋巴結病灶周圍皮下組織出現膠樣浸潤或膿腫。肺、肝、脾、腎、大網膜、腸道漿膜、胃壁、子宮等處有數目不等,大小各異的膿灶和乾酪樣病灶。有時肺臟與胸膜粘連,胸腔或腹腔內有大量黃白色膿液。

(六)診斷

在常發地區,根據體表淋巴結的特徵性膿灶,即可作出初步診斷。必要時以無菌手術取未破潰的淋巴結中的膿汁,或生前取血清進行實驗室檢查,即可確診。
1.直接鏡檢
膿汁塗片染色鏡檢可見球狀、球桿狀、棒狀或梨狀革蘭氏陽性菌。
2.病原分離與鑑定
將病料接種於血液瓊脂平板上培養24小時,可見針尖狀菌落,隨著培養時間的延長,菌落逐漸增大。48小時後,菌落變得乾燥、不透明,呈灰白色或黃白色,具有同心環狀,邊緣不齊,中央突起,周圍有狹窄溶血環。菌落在培養基上附著不牢,用鉑耳挑取時,易移動和破碎。在鮮血胰蛋白酶、酪蛋白大豆瓊脂平板或血清瓊脂平板上也生長良好。在血清肉湯中,早期液體輕度混濁,以後逐漸變清朗,流體表面形成菌膜,管底有白色顆粒狀沉澱。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緩慢、貧痔,在麥康凱瓊脂上不生長。本菌能發酵葡萄糖、麥芽糖、果糖、糊精、甘露糖、單乳糖、澱粉,產酸不產氣;部分菌株發酵木糖、伯膠糖、纖維二糖;不發酵楊昔、馬粟樹皮昔、菊糖、覃糖、棉實糖、鼠李糖、乳糖、甘露醇、甜糖、山梨醇、肌醇、衛茅醇。不液化明膠,不凝固血清,不利用構椽酸鹽,不產生硫化氫;在M.R和V一P試驗、硝酸鹽還原、石蕊牛乳上均為陰性;賴氨酸、尿素酶和接觸酶試驗均為陽性。
3.血清學檢查
主要有試管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瓊脂免疫擴散試驗、抗溶血抑制試驗、協同性溶血抑制試驗、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等,可用於患羊的臨床診斷,也可用於流行病學調查。
(1)抗β型溶血抑制試驗
這是利用外毒素抑制葡萄球菌的R型溶解素所致紅血球溶解而設計的。在沒有抗體情況下,假結核棒狀桿菌占據紅血球膜上的受體位置,防止R型溶血素所致的溶血作用。本試驗靈敏度為92%,特異性為%%。
(2)協同性溶血抑制試驗
這是用假結核棒狀桿菌和馬棒狀桿菌的兩種外毒素協同導致溶血的互補作用。試驗血清稀釋後,加人標準量的假結核棒狀桿菌外毒素,再吸收在濾紙圓片上,把濾紙圓片置於含馬棒狀桿菌外毒素的血瓊脂上培養24小時後讀反應,環繞濾紙圓片有一溶血帶表示沒有抗體存在。本試驗的靈敏度為98%,凡出現乾酪性淋巴結炎病灶的病羊均為陽性,即使在亞臨床階段,滴度仍為陽性。因此,也可用於測定帶菌感染。
(3)間接紅細胞凝集試驗
用本菌外毒素抗原致敏馬紅細胞,按常規方法進行試驗。本法具有較高的敏感度和特異性,檢出抗體的滴度高,查出抗體持續時間長。
(4)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以胰蛋酶作用過的均質細胞壁,或毒素作抗原的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來檢測乾酪性淋巴結炎患羊體液免疫,有較高的靈敏度。其中檢測以毒素為抗原產生的抗體,比檢測以細胞壁為抗原產生的抗體更為敏感,實驗感染後30一60天出現抗毒素滴度。

(七)防制措施

(1)平時應注意羊舍及運動場的清潔衛生,定期消毒,要注意防止外傷。發生外傷後,及時進行外科處理。羊舍和飼槽的銳器、鐵絲等應清除。
(2)堅持臨床檢查,發現病羊應隔離飼養,及時用青黴素或廣譜抗生素(慶大黴素、四環素、林可黴素、氯黴素、卡那黴素、先鋒黴素、紅黴素、新黴素),或結合使用磺胺類藥物,早期可獲得良好療效。體表成熟的膿腫,應按外科手術方法切開排膿,膿腔塗以稀碘液、碘仿等抗菌藥。對內臟有病變的病羊,在治療無效時應予淘汰。
(3)在常發地區,預防山羊乾酪性淋巴結炎的重要措施是進行預防免疫。目前在菌苗免疫研究上主要是用多種菌株製成的滅活菌苗、外毒素以及類毒素,所有製劑都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預防作用,而類毒素的效果最有前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