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頸部化膿性淋巴結炎

口腔、頜面、頸部的淋巴結和淋巴管非常豐富,共同構成了區域性的防禦系統,淋巴結有過濾、吞噬與清除進入淋巴液中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顆粒物質(如塵埃、異物、含鐵血黃素等)及組織細胞(如腫瘤細胞等)的功能,而且還有破壞毒素、參與人體體液和細胞免疫等功能,因此,它是防禦炎症侵襲和阻止腫瘤細胞擴散的重要屏障。正常情況下,淋巴結與軟組織的硬度相似,一般不易觸及,當在炎症和腫瘤等病理因素引起相應淋巴結腫大時,就會捫及腫大和疼痛。

症狀體徵

1.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早期病症輕者僅有淋巴結的腫大、變硬和壓痛,有時病人有自覺疼痛的症狀,淋巴結的界限清楚,與周圍組織無粘連,移動度尚可。當炎症波及淋巴結包膜外時,結周出現蜂窩織炎,則腫脹彌散,周界不清,表麵皮膚發紅。全身反應輕微或有低熱,體溫一般在38℃以下,此期常為患者所忽視而不能及時治療,如能夠及時治療可以治癒或向慢性淋巴結炎轉歸。如未有效地控制,可迅速發展成為化膿性,局部疼痛加重,淋巴結化膿溶解。膿腫破潰後,侵及周圍軟組織,形成廣泛的腫脹,皮膚紅腫,淋巴結與周圍組織粘連,不能移動。膿腫形成後,皮膚表面出現明顯壓痛點,表麵皮膚軟化,有凹陷性水腫,可捫及波動感。全身反應加重,高熱,寒戰,頭痛,全身無力,食慾減退,小兒出現煩躁症狀,白細胞數急劇上升,達(20~30)×109/L以上,重者出現核左移。如不及時治療可並發頜周間隙蜂窩織炎、靜脈炎、敗血症,甚至出現中毒性休克。臨床上小兒的症狀較成人更加嚴重,反應更加劇烈。

2.慢性淋巴結炎 主要表現為慢性增殖性炎症。也可以是急性化膿性炎症經有效控制後的轉歸過程。淋巴結腫大、變硬,大小不等,與周圍組織無粘連,活動度良好,有輕度壓痛,無明顯全身症狀。慢性淋巴結炎可持續很長時間,甚至有些病例在治癒後,因淋巴結內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在腫大的淋巴結消退到一定程度後,仍有一定硬度,但無任何其他症狀。此外,慢性淋巴結炎在遇到新的致病因子的侵襲或機體抵抗力突然下降時,可突然急性發作。

用藥治療

1.局部治療 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在全身用藥的同時,早期可採用局部熱敷、超短波、氦氖雷射、中藥外敷等療法,以促進炎症的吸收,防止炎症擴散。如有膿腫形成,且膿汁較少,或吸收痊癒,或向慢性淋巴結炎轉化。若膿汁較多,或已形成頜周蜂窩織炎時,腫大的淋巴結中心已變軟,有波動感,或經局部穿刺抽出膿汁者,應及時切開引流,排出膿液。有的嬰幼兒頸部皮下脂肪較厚,對膿腫較小且較為局限者,也可採用穿刺抽膿並注入抗生素的方法治療。

慢性淋巴結炎一般不需要治療,但淋巴結增大明顯經久不能縮小,或有疼痛不適也可採取外科手術方法將腫大淋巴結摘除。

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和慢性淋巴結炎都應儘早查明並積極予以治療原發病灶,如牙槽膿腫、牙周炎、智齒冠周炎、扁桃體炎、癤和癰等。

2.全身治療 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早期常有全身症狀,尤其在嬰幼兒,常有高熱及中毒症狀,應給予全身支持療法及水電解質平衡,病人要安靜休息,根據常見病原菌選擇抗生素藥物。

飲食保健

飲食宜清淡為主,注意衛生,合理搭配膳食。

預防護理

早發現,早治療

病理病因

根據致病因子的不同,面頸部淋巴結炎可分為特異性淋巴結炎(結核性淋巴結炎等)和非特異性淋巴結炎;根據病理過程的不同,非特異性淋巴結炎又可分為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和慢性淋巴結炎。

1.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常見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感染來源可以是任何口腔、面部、頭皮和頸部的化膿性炎症,如牙源性感染(根尖炎、牙周炎、冠周炎和牙齦炎等)、頜周間隙感染、頜骨炎症、口腔黏膜感染和潰瘍、扁桃體炎、咽炎、面部皮膚和頭皮的癤癰等,感染也可來源於口腔及頜面部的損傷。其中以繼發於牙源性感染和口腔感染者最為常見。尤其嬰幼兒及兒童的全身抵抗力較低,淋巴結的屏障防禦結構不完善,上呼吸道感染和扁桃體炎很容易引起這種淋巴結炎。

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包括卡他性炎)的病理變化是變質和滲出。早期為淋巴結充血,竇腔擴張,網狀內皮細胞脫落,淋巴結邊緣竇和副皮質區的淋巴竇內有嗜中性白細胞和單核細胞浸潤。這些細胞吞噬細菌後,發生變性而崩潰,形成細胞碎片和變性的物質。與此同時,淋巴竇擴大並可有不同程度的竇細胞增生,深皮質區也有免疫母細胞增生。由於這些細胞增多,細胞之間的網眼縮小,竇和索不易辨認。晚期伴有細胞壞死,淋巴結遭到破壞,出現壞死。大量的壞死形成後成為膿腫,膿腫可突破被膜形成淋巴結周圍炎或腺源性蜂窩織炎。當然,也有急性炎因及時用藥治療或機體免疫功能的增強而轉變為慢性淋巴結炎的。

2.慢性淋巴結炎 慢性淋巴結炎可以是急性淋巴結炎的一種轉歸,也可以是原發於面頸部低毒性感染的刺激及機體抵抗力較強的一種反應。

慢性淋巴結炎除有變質和滲出改變外,常表現為多種反應性增生,形態極其複雜,尤其此時臨床上的炎症症狀並不明顯,故在鑑別診斷上也較困難。其病理形態上的反應性增生大致可分為5型:①壞死碎片型;②瀰漫增生型;③濾泡增生型;④血管增生型;⑤纖維結節型。總的說來,淋巴結炎早期的炎症以滲出和壞死為主,中期以淋巴組織反應性增生為主,後期以血管增生、纖維化為主。相對而言,中期的增生性改變易與惡性淋巴瘤或轉移癌瘤相混淆;一些不典型變化還要與多種其他淋巴結病變相鑑別。

疾病診斷

主要需要鑑別診斷的有:

1.結核性淋巴結炎 以頸部淋巴結常見。

2.結節病(肉樣瘤) 臨床表現與慢性淋巴結炎相似,有時肝、脾、肺、皮膚、骨髓、涎腺、淚腺也能受累。組織學形態不同於淋巴結炎,頗似結核。形成由類上皮細胞、淋巴細胞和多核巨細胞形成的肉芽腫樣改變,但類上皮細胞增生極為顯著,結節較小,傾向於分散,不融合,沒有乾酪樣壞死,但可伴有少量纖維素樣壞死,有時可出現同心圓狀鈣化灶。多核巨細胞核數量較多,一般大小,但胞核一般不呈馬蹄鐵狀排列。

3.急性化膿性頜下腺炎 二者均發生在頜下區,後者常因外傷、導管異物或結石阻塞而繼發感染,而前者可查出牙源性感染、扁桃體炎或口腔感染等病史。急性化膿性頜下腺炎腫塊的體積通常較大,為頜下腺的輪廓,雙合診檢查在頜下區及口內均可捫及,包塊的位置深而固定,壓迫腫大的腺體可從導管口擠出膿性分泌物,導管口乳頭有紅腫等炎症表現。而急性化膿性頜下淋巴結炎僅位於頜下區內,在口內無法觸及腫大的淋巴結,通常腫大的淋巴結與腫大的頜下腺相比較,相對表淺,頜下腺導管乳頭無炎症表現。

4.惡性淋巴瘤 臨床上也常以淋巴結腫大而被發現。因為它是源於淋巴網狀組織的惡性腫瘤,故往往可發生於全身多處淋巴結內。惡性淋巴瘤早期往往無自覺症狀,無炎症病史,並且隨著病變進展呈持續性、漸重的(反覆或持續低熱,也可高熱)反應,並有疼痛(腫瘤性淋巴結長大壓迫神經所致)以及相鄰重要器官受侵的症狀。局部淋巴結起初為單個腫大,可活動,以後可互相融合,並向附近淋巴結群擴展。抗感染治療不見效。病理取材可見淋巴結剖面呈爛魚肉樣,正常結構消失。鏡下主要需與霍奇金淋巴瘤鑑別,即雖然後者也可見各類慢性炎症細胞,但伴有異型組織細胞、Reed-Stemberg細胞(R-S細胞),這種肉芽腫樣組織占淋巴結一個相當大區域,形成邊界不清的腫塊病灶,分布不均,這與淋巴結炎不同。

5.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為一種呈亞急性、良性、有自限性的淋巴組織增生性病變,也多表現為頸淺淋巴結的腫大。但觸之較軟,且可自行縮小、消退,常伴有肝功能異常、黃疸等全身症狀,組織學上似霍奇金淋巴瘤,有R-S樣T、B免疫母細胞及一般炎性增生特點,且淋巴結結構基本完整,其R-S樣細胞體積小,核規則,染色質不成塊狀,核仁也小,但血象檢查除白細胞計數升高,淋巴細胞可達60%~80%外,血清內尚可查見EB病毒抗體及異嗜性抗體可資鑑別。

6.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AIDS)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可出現頜下淋巴結腫大。但該病人往往為全身性淋巴結腫大,且可伴有發熱、體重下降、並發多種病毒、真菌、原蟲感染和Kaposi肉瘤等嚴重的全身症狀。淋巴結鏡下檢查與慢性淋巴結炎不同,可有增生、部分破壞的漸進性變化,早期化驗即可查出AIDS抗體,中晚期可出現漸進性的CD4細胞減少(正常時>(0.45~0.5)×109/L,AIDS中期CD4<0.4×109/L,晚期CD4<0.2×109/L),CD4/CD8CD8>2),5年死亡率近100%。

7.組織細胞性壞死性淋巴結炎 又稱Kikuchi病(菊池病),多見於青年女性。臨床上常表現為雙側頸部淋巴結腫大、疼痛,並伴有持續性高熱,但白細胞減少,血沉加快,抗生素治療無效,似惡性病變。不同的是其預後多良好,數月或數周可熱退、自愈。組織學上表現為皮質區或副皮質區的灶性壞死,壞死灶周圍或尚未壞死區有大量組織細胞,這不同於非特異性頜下淋巴結炎。該病病因不清,可能為病毒感染。

8.布氏桿菌性淋巴結炎(Brucellosis) 淋巴結的布氏桿菌病較少,臨床上可出現發熱,全身不適,乏力、關節痛和淋巴結腫大(1~2cm)。病理上,腫大的淋巴結結構尚存,與慢性淋巴結炎不同的是呈肉芽腫性炎症,可伴壞死、纖維化和淋巴竇細胞或組織細胞增生。從臨床病史及血清學反應均可為確診提供依據。

9.弓形蟲病(toxoplasma) 或稱毒漿菌病。為感染齧齒動物弓形蟲所致。由於該病原體廣泛分布於溫暖潮濕處,且所有哺乳動物、鳥類都可感染,故本病並不少見。人體可因攝入含卵囊蟲的貓糞污染食物或食入未煮熟的牛、羊、豬肉等感染,以兒童、青少年多見。臨床常表現為單個或1組淋巴結腫大,壓痛,以頸部、耳後、枕部和腮腺區多見。偶伴乏力、發熱,若發生在妊娠婦女可致流產。其組織學不同於非特異性淋巴結炎,可見淋巴濾泡增生,生髮中心大量類上皮樣細胞、組織細胞、巨噬細胞浸潤,且偶見小塊乾酪樣壞死灶,有時見吞噬了成堆卵圓形病原體(長4~6μm,寬2μm)的巨噬細胞一假囊。此病原體可用Giemsa染色(紫紅色)加以鑑別。還可伴淋巴結周圍炎、濾泡間區免疫母細胞增生,上皮樣小靜脈增生等改變。

10.寄生蟲性淋巴結炎 能引起頸部或頜下淋巴結腫大的寄生蟲炎有絲蟲炎和血吸蟲炎等。可通過其周圍嗜酸性細胞反應及血清學檢查及病史等來確診。

11.藥物性淋巴結炎 主要見於因套用苯妥英鈉或其衍生類抗驚厥藥物後1周到數月後引起,臨床上除伴有非特異性炎的淋巴結腫大、發熱、白細胞增高等外,尚有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皮膚過敏性斑、疹及肝、脾大等改變,且有因用藥出現,停藥減輕等病史。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檢查白細胞數目。

其他輔助檢查:

併發症

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如不及時治療可並發頜周間隙蜂窩織炎、靜脈炎、敗血症,甚至出現中毒性休克。臨床上小兒的症狀較成人更加嚴重,反應更加劇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