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交響詩 《羅馬的松樹》(The Pines of Rome),由義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作於1924年,為所作以羅馬為題材的著名交響三部曲的第二部。於同年12月14日在羅馬首演。1926年由雷斯庇基親自指揮費城管弦樂團演出時,曾在節目單上寫道:“為了喚起對羅馬親切的回憶,我以羅馬自然風景中富有特徵意義的羅馬松樹,作為這首樂曲的描繪對象。”《羅馬的松樹》有四個場景,令人激動的第一個場景是孩子們在鮑格才家族的別墅里玩耍,突然場景轉換到一個地下墓穴的入口,在墓穴深處發現了羅馬教皇的三聖頌。第三個場景描寫了月光照在珈尼庫倫山上,在淡淡的音樂背景下,傳來著夜鶯的鳴叫,這個效果是在音樂會現場播放錄音實現的,這也是這部作品最特別的段落。最後,從著名的亞壁古道上傳來了作為領軍曲的進行曲,好像向首都勝利進軍一樣。雷斯皮基創造了一個非常漂亮的漸強的形式,開始在很遠的地方聽到了軍隊的聲音,然後慢慢地帶到視覺中,好像是一大隊軍隊從遠處走來,十分輝煌、壯麗。精彩的結局把該劇推向了引人注目的高潮。全曲共由四部分組成。
作者介紹
獨特才華
奧托里諾·雷斯皮基生於義大利波洛尼亞,1891年至1901年在波洛尼亞當地的音樂學校學習小提琴和作曲。這段時期末,他前往俄國聖彼得堡,師從配器大師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學習,並深受其影響。二十世紀頭十年中,他在波洛尼亞十分活躍,彈鋼琴、拉弦樂、指揮、教學,但對於自己具有作曲家的獨特才華有些後知後覺。1910年他為雪萊詩作“Aretusa”配曲,開始展露出一定個性,1913年至1914年那部巨大笨拙的《戲劇交響詩》中仍明顯可見理查·施特勞斯的影子。
初期成就
1913年,雷斯皮基定居羅馬,在羅馬音樂學院擔任作曲教授。他根據一天中不同時間羅馬風景所作的交響音畫——《羅馬的噴泉》(1914-1916)獲得成功,雷斯皮基最終找到了最適合他才華的完美方式。沒有做作的情感流露,沒有學究的玩弄深沉,他的音樂非常成功地表現出華麗多彩的風景。偉大的指揮家,諸如阿圖羅·托斯卡尼尼,把《羅馬的噴泉》和續篇《羅馬的松樹》列入保留曲目,確立了雷斯皮基的國際聲譽。在《羅馬的松樹》中,他在開場“波爾蓋賽別墅的松樹”里模仿童謠,展現出敏銳的觀察力。“雅尼庫勒姆的松樹”的夜間場景中甚至還使用了留聲機錄下夜鶯的歌聲。要是晚生一代,雷斯皮基很有可能會在電影音樂中取得顯赫的成就。
晚年經歷
但是,他後來試圖重複早年作曲公式就不怎么受歡迎。比如,在《羅馬的節日》中,早期作品中的天真樸素轉變為了狂躁輕浮。但是他對於義大利早期音樂近二十年的探索卻碩果纍纍。在芭蕾作品《幻想玩具店》1919年的製作中,他以完美的才智和靈氣,把羅西尼的鋼琴曲改編成管弦樂。1927年,他為小型管弦樂隊創作了組曲《鳥》,精巧而又深情地改編了拉莫和帕斯奎尼等十七、十八世紀作曲家的撥弦古鋼琴小品。
雷斯皮基對古典時期之前的音樂語彙興趣盎然,引領他創造出一系列更簡樸抽象的器樂作品,如1921年為小提琴與弦樂而作的《格里高利協奏曲》以及1924年的《多利安四重奏》。這些“復古”興趣所激發的最有吸引力、最惹人喜愛的成果便是輕快的聖誕大合唱《基督耶穌頌歌》,作品明顯受到蒙特威爾弟作品的啟發。
雷斯皮基晚年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歌劇上,儘管它們沒有一個被列入常規曲目,迷人的兒童歌劇《森林中的睡美人》還是值得重溫。他對管弦樂風格及音色卓越而又誘人的把握讓音樂中的美景呼之欲出,也使得其聲譽達到了更廣的範圍,尤其是在羅馬,他備受推崇。他於1936年在當地逝世。
樂隊編制
木管組
短笛
2支長笛
2支雙簧管(兼英國管)
2支單簧管(bB)
1支高音單簧管
1支低音單簧管
2支大管
1支低音大管
銅管組
4支圓號
3支小號
2支次中音長號
1支低音長號
1隻大號
2隻高音柔音號
2隻次中音柔音號
2隻低音柔音號
打擊樂組
定音鼓
鈸(鈸片與吊鈸)
大鼓
小軍鼓
大鑼
三角鐵
色彩樂器組
鋼片琴
鐘琴
管風琴
弦樂組
鋼琴
豎琴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樂曲賞析
第一樂章——博爾蓋塞別墅的松樹
雷斯庇基說明:“博爾蓋塞別墅松樹林立,林蔭之下可供孩子們遊玩,他們圍成圓圈舞蹈,並玩著軍隊與戰爭的遊戲。有如傍晚的燕子,在自己呼叫聲中顯得異常興奮,成群結隊地走過來。”博爾蓋塞別墅據說是16世紀貝里尼所建。位於羅馬市中心,規模宏大。後收歸國有,稱博爾蓋塞公園,為羅馬最大、最美的公園之一。樂曲採用急速的小快板速度(bB大調——2/8拍)。在序奏部中,鋼片琴、鋼琴、豎琴、鐘琴、三角鐵響成一片,分散和弦、顫音、滑音交叉出現,形成了喧鬧的音響。描繪了孩子們在松林中追逐嬉戲的動人情景。隨後,英國管奏出了樂曲的主題。這一歡快而富有彈性的義大利民間舞曲旋律,表現了孩子們歡快的舞蹈場面。熱烈的情緒步步高漲後,雙簧管奏出由典型的民間兒歌音調寫成的旋律。打擊樂器清亮的音色,單純的節奏和簡樸的旋律,仿佛使人們看到一群天真可愛的孩子模仿士兵,邁著稚氣的步伐列隊行進著。接著,圓號以歡快的速度奏出由四度三聲音列組成的民間兒歌旋律。樂曲達到最高潮後,氣氛突然急轉直下,低音提琴將其轉入寂靜的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卡塔科巴墓地的松樹
卡塔科巴是古代基督教未被公認時的地下墓場,教徒們聚會作禮拜的場所。雷斯庇基說明:“站在卡塔科巴墓窟入口處的松樹蔭下,可以聽到從墓窟深處傳來的聖讚歌聲。那莊嚴的讚歌迴蕩在空中,隨後神秘地、漸漸地消失。”樂曲採用慢板(4/4拍)。帶有弱音器的低音弦樂器奏出幽暗、低沉的旋律,使人仿佛置身於松樹的濃蔭下,感受到古老墓地空寂蒼涼的氣氛。接著,大提琴和圓號先後奏出格利高里聖詠的片段,表現了一種崇高、聖潔的情感。這一悠悠浮動的旋律,猶如隨風晃動的松影。隨後,從舞台後面傳出由小號奏出的帶有讚歌風格的主題旋律(G大調),那悠遠而莊嚴的音響,仿佛從墓窟深處漂浮而出,充滿了祈求未來的虔誠之情。這一旋律在鋼片琴的伴奏下反覆之後,大提琴奏出象徵信徒祈禱的音響,那單調的同音反覆和吟誦般的節奏,猶如信徒們喃喃的祈禱聲。這一祈禱的音響逐漸增強,與眾讚歌風格的主題相互交織,形成了樂曲的高潮。接著,圓號再現格利高里聖詠的片段,漸漸地進入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吉阿尼庫倫山的松樹
雷斯庇基說明:“輕風在空中微微顫動,吉阿尼庫倫山的松樹在滿月明亮的光的照耀下,顯得遙遠而輪廓非常分明,夜鶯在樹枝上婉轉地歌唱。”。樂曲採用徐緩的慢板(bB大調——4/4拍)。低音弦樂器輕弱的長音和輕輕敲擊的大鑼聲,引出了行雲流水般的鋼琴華彩段落。隨後,單簧管奏出憂傷的主題。溫和柔婉的旋律描寫了淒清的月色,輕拂的微風和搖曳不定的松樹陰影。為這一憂傷的抒情主題伴奏的弦樂器都加上了弱音器,但音量逐漸增強,仿佛那些蒼勁的松樹慢慢地向人們逼近。隨後,雙簧管奏出了又一支誘人的旋律,宛若吉阿尼庫倫山上空迴蕩著的月夜的讚歌。大提琴和小提琴先後展開這一旋律後,木管再現樂曲憂傷動聽的主題。鋼琴也再次奏出華彩段落。接著,樂曲加進了夜鶯鳴叫的錄音,在樂隊和諧的襯托下,那婉轉的鳥鳴把人們帶到幽靜、美妙的明月之也。最後,樂曲在豎琴柔美的撥弦聲中輕輕地結束。
第四樂章——阿皮亞大道上的松樹
阿皮亞大道為公元前312年克勞里斯所建,為古羅馬軍隊出征時必經的道路。雷斯庇基說明:“阿皮亞大道的黎明,濃霧籠罩著整個大地。孤寂的松樹在迷霧中靜靜地佇立。連綿不斷的腳步聲,發出模糊而平靜的節奏。那是詩人在幻想中追憶著充滿榮光的業績。小號聲突然鳴響,絢麗的陽光照耀下,執政官的軍隊在鋪滿櫻花的大道上邁進,他們帶著勝利者的氣概登上了高高的卡庇托列雪山。”樂曲採用進行曲速度(bB大調——4/4拍)。在定音鼓、鋼琴、低音弦樂器奏出的整齊的步伐節奏中,單簧管奏響了進行曲的主題音調,使人聯想到古老的羅馬軍隊,正沿著阿皮亞大道英姿勃勃地行進。步伐節奏越來越響,仿佛軍隊越走越近。這時,從舞台後面傳來雄壯的號角聲響,象徵著軍隊的勝利凱旋,也象徵著燦爛輝煌的陽光。樂曲越奏越響,仿佛浩浩蕩蕩的隊伍沐浴著陽光列隊而過。隆隆的腳步聲和號角聲響徹了整個阿皮亞大道。最後,在高潮中再現進行曲的音調,歌頌了古羅馬的光榮歷史,以豪邁的氣勢結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