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羅蘭夫人(Manon Jeanne Phlipon,1754年3月17日-1793年11月8日),法國大革命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吉倫特黨領導人之一。她的丈夫羅蘭(Jean Marie Roland de la Platiere)也是吉倫特黨的領導人之一。羅蘭夫人於1793年11月8日被雅各賓派送上斷頭台。臨刑前在自由神像留下了一句為後人所熟知的名言:
O 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無冕女王
羅蘭夫人既不是議員,也從未擔任過任何公職,但巴黎政界送給她的頭銜是“吉倫特的無冕女王”。這個39歲的女子擁有不平凡的容貌和風韻,更擁有不平凡的頭腦和文采,為她傾倒的不僅是自己的丈夫、吉倫特派領袖之一羅蘭,還包括幾乎所有的吉倫特派政治家。她的沙龍是吉倫特派最主要的聚會場所,她的意見左右了吉倫特派的政治走向,而以羅蘭名義發出的各種政綱和法令,幾乎無不出自她的手筆。雅各賓派恨之入骨的心理很可以理解,不可思議的是,當天她並非沒有逃過追捕的機會,事實上,包括丈夫羅蘭在內的大部分吉倫特領袖都已經躲藏起來,藏匿場所有很多還是羅蘭夫人幫著張羅的,而她本人卻回到家中上床休息,直到警察拿著逮捕令找上門來。
被捕背景
法國大革命進入了1793年,如同一匹脫韁的野馬,瘋狂而盲目地向前飛奔。試圖拉住韁繩將它制服的吉倫特派,不斷地抽鞭催它跑得更快的雅各賓派,二者的對立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鬥爭的結果是吉倫特派的全面崩潰,5月31日,武裝市民衝擊國民公會,雅各賓派挾民眾之威通過決議,盡數驅逐吉倫特派議員並在全城搜捕政敵。羅蘭夫人的被捕,就是在這一天的深夜。
自投羅網
為什麼羅蘭夫人要自投羅網?同時代人包括羅蘭夫人自己留下的文字都告訴我們,這個女子抱定了為自己行將破滅的理想殉死的決心。這個悲壯而浪漫的結局,感動了後世無數的歷史家和政治家,從米什萊、布萊爾到克魯泡特金、譚嗣同的死,或可看作羅蘭夫人風骨的延續。但在19世紀末期,一個偶然的機會使得幾封大革命時期的書信重見天日,這些書信,是羅蘭夫人被捕後在獄中寫下的,它們徹底改變了這個死亡故事的色彩。
婚戀悖論
故事要從羅蘭夫人的少女時代說起。這個出身於巴黎雕刻匠家庭的女孩--當時的名字叫做瑪儂,從小表現出罕見的天賦,父母親也刻意培養,到了十六七歲的時候,才女的名聲已經傳遍開來。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上帝賜給瑪儂一個充滿智慧的頭腦的同時,也賜給她一個充滿欲望的肉體。早熟的女孩常常在夜半感受到難以遏制的衝動,但她的頭腦告訴她:除了婚姻,一切肉體的歡悅都是罪惡。少女瑪儂為了戰勝自己不聽使喚的肉體,有時候徹夜站在冰涼的石板地上,或者用抹上炭灰的麵包做早餐,當作對自己的懲罰。為了贏得這場艱難的抗爭,瑪儂強迫自己更深地埋沒在書本里,並且拒絕接近所有年齡相仿的男性--他們會喚醒她壓制在肉體深處的欲望。瑪儂最終和比她年長20歲的羅蘭結婚,不僅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教養和趣味,也因為羅蘭的年齡讓她安心,她可以用一種與父輩相處的心態,建立起靠著精神紐帶來維繫的夫妻關係。
但是,大革命改變了一切。置身革命的漩渦之中,羅蘭夫人的才華和手腕日漸展現,吸引了眾多的政治家們,當然他們差不多都是男性。1791年,一個風華正茂儀態優雅的男子、吉倫特派政治家博佐,出現在羅蘭家的客廳--對於羅蘭夫人,沉睡了多少年的情慾在這一刻甦醒。她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博佐,博佐也以同樣熱烈的愛情回報。雖然他們的靈魂已經互相屬於對方,他們的肉體卻無法結合。羅蘭夫人的理性讓她無法放棄對完美人格的追求,表面上,她仍然克盡一個妻子的操守和義務,內心卻已經痛苦不堪。她甚至向丈夫坦白了一切,希望他至少能諒解這樣一份柏拉圖式的戀愛,但令她失望的是,丈夫的心胸遠沒有她想像的那樣寬廣,羅蘭完全被醋意和怨憤所壓倒。而就在家庭陷入危機的同時,羅蘭夫婦的政治生命也陷入了危機--某種意義上,這是羅蘭夫人求之不得的機會。
前面提到的羅蘭夫人被重新發現的秘密書信,收信人就是逃離巴黎的博佐。逮捕時,羅蘭夫人束手就擒,在獄中也屢次放棄了越獄的機會,她刻意選擇死亡這個結局的理由,在信中說得非常明白:“如果他們(雅各賓派)審訊我,我會用一切手段來維護丈夫的聲譽,這是我對他的悲痛的補償。但是對於你--當我在這裡孤身一人時,和我一起的只有你。我的被捕,讓我能夠將自己作為犧牲奉獻給丈夫,同時與我所愛的人結合。多虧了劊子手們,讓我的義務和我的愛情能夠並行不悖。”“鎖鏈是一件多么可愛的東西,它讓我能夠用我的整個身心來愛你,每時每刻地想念你……”
在牢獄裡
只有在牢獄裡,羅蘭夫人可以問心無愧地離開丈夫,把全身心獻給自己的愛人。羅蘭夫人是一個堅強的女性,但據在監獄裡照看她的女傭回憶,她常常把由朋友秘密帶進來的博佐的信緊緊貼在胸口(裡面附有博佐的小肖像畫),一遍又一遍地親吻;有時候連續幾個小時佇立在窗前,任淚水如潮水般流淌。
致博佐書
羅蘭夫人致博佐書
我讀你的來信常是至再至三!我將它緊按在心頭,並向它的全身接吻。我不希望再有信了。我曾從科列(Cholet)夫人處打聽你的訊息,沒有結果,又有一次致書亞夫南(Evreux)的列脫立(Le Tellier)君,想藉此使你獲得我的訊息,可是郵政的聯絡又中斷了。
我不願直接寫信給你,因為你的大名足以使信被扣留,並且還可以使你受累。我是昂然自得地來到此間,願左袒一般擁護自由的人,並對於他們懷有好些希望。當我聽得下了二十二人的逮捕令時,我即叫道:我的祖國消滅了!我在確實知道你逃走一事以前,抱著最痛苦的恐懼心,而對你發出的逮捕令更使我重新害怕。他們因你具有勇氣,才出此惡劣手段;自我知道你在卡爾頑多(Calvados)以後,我又歸於安靜了。我的朋友,在你的高貴的努力中繼續進行罷。布洛托斯(Brutus)在菲力辟(Philippi)的戰爭中心中疑惑起來,以為當時拯教羅馬是太早了。當一個共和主義者一息尚存,當他還有自由,還有勇氣,他必須並且可以勉為有用之人。法蘭西的南部是你的藏身地,並且將為一般有主義的人的避難所。
你的眼光必須注在該處,你的腳步必須走入該處。你必須住在該處,以便對你的同志服務,對你的美德加以砥礪。
我自己知道靜待正義的回覆,或是成為專制政治最後暴行的犧牲品,我的例子是不會沒有用處的。我如果對於何事有所恐懼,那就只是怕你為著我的緣故,毫無思慮地空費氣力。
我的朋友!你如果拯救我們的祖國,那你也就是為我的幸福而努力。當我知道你對於祖國的服務是有結果時,我死且瞑目,舉凡死,痛苦,和憂患,我視若無物,因為我是從此中生長出來的。你不要擔心,我活到最後的時刻,一點也不會陷於無聊的激昂的紛擾中。…不要擔心啊!我們不能太求對得住彼此所發生的感情。如此便不至於覺得不幸了。我的朋友,祝你好,祝你好,我的最愛的,祝你好!
(按此信自獄中發出)
一七九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從容就死
終於到了永別的一天。1793年11月8日,羅蘭夫人被判處死刑並立即執行。而在9天之前,沒有逃脫而被捕的22名吉倫特派領袖全部被送上了斷頭台。在那個年頭,法國人、巴黎人對於死亡早已麻木和淡然,甚至包括走向死亡的死刑囚自己。看到自己為之奮鬥的理想,還有親手建立的制度墮落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這些往日的革命家們跌進了虛無的深淵,處刑的前一天,他們徹夜痛飲狂歡,撫摸著明天將離開脖頸的頭顱相互取笑。通向刑場的路上,他們一路放聲高歌,意氣軒昂。其中的一個,甚至在俯身到斷頭台的刀刃底下時還不忘記開個玩笑:“下一次,可別忘了叫國民公會通過一個頭顱不可侵犯宣言喔。”
和她的同志們一樣,羅蘭夫人的死也同樣從容。半路上,民眾衝著她惡聲高吼:“滾上斷頭台去!”她微笑著回答:“您說得是,我正在往那兒去呢。”和羅蘭夫人同時處刑的,是一個因偽造貨幣而獲罪的中年男子,看到斷頭台時渾身顫抖,站立不穩。夫人說:“您先請吧,免得我的死增加您的痛苦。”劊子手桑松搖頭:“命令書上的順序是你在前面。”夫人含笑而語:“您難道就忍心拒絕一個女人生命中最後的要求?”即便是鐵石心腸,這一刻也只有從命。
遺言
羅蘭夫人最後的遺言今天已經傳遍世界:“ 自由自由,天下古今幾多之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原文 “Ô Liberté, que de crimes on commet en ton nom ! ”,梁啓超《近世第一女傑羅蘭夫人傳》譯文。英國小說家狄更斯在《雙城記》中亦有提及。)
羅蘭夫人臨死前說過:“如果知道我死了,丈夫也一定活不下去的。”4天后,遠離巴黎的一片樹林裡,發現了一具老人的屍體,他是把拐杖插進胸口自殺的,他就是逃亡中的羅蘭。不僅僅是羅蘭,半年後,博佐的屍體在波爾多地區的深山裡被發現,同樣是自殺,死去了很久,早已被野狗撕咬得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