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8歲時即協助祖父羅振玉作《朱笥河年譜》並刊行。26歲時寫成的《遼史校勘記》,以遼代墓誌碑刻等核校遼史,奠定了學術地位,至今仍為研究遼史的重要參考書。1939年10月任瀋陽醫科大學預科國文課講師,1942年赴日本任京都大學文學部講師,寫成《遼史表訂補》等,1944年辭職回國。1946年參加革命,任旅順市教育局科員,負責整理家中的9萬多冊藏書,並捐獻給國家。1949年任瀋陽博物館研究員,1955年到東北人民大學(今吉林大學)歷史系任教,後任古籍研究所文獻研究室主任。羅繼祖為九三學社社員,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學術委員,曾為長春市政協委員,兼任文史委副主任。
研究成果
在吉林大學,羅繼祖全心全意教書育人,對學生循循善誘,曾利用休息時間給學生講《論語》。同時潛心學術研究,發表了不少遼史研究論文,如《遼承天后與韓德讓》等,為學界所關注。1963年,借調到中華書局點校《宋史》。他一生耽於各種史籍,每有心得,便記下來。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自選其中部分編成《楓窗脞語》一書,由中華書局出版;後續選為《墐戶錄》,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再加此前未刊的《留燈錄》及昔年孑遺和晚年新作,編成《楓窗三錄》,由大連出版社出版。全書分史札、尚論、表徽、文物、東北史叢話、雜俎6部分。史札評述歷史上的事情,尚論專評歷史人物,力求探索歷史變遷的因革軌跡,為治史者提供借鑑;表徽專門表彰歷代賢媛才女和有突出事跡的婦女;文物講述各種文物的流傳;東北史叢話為研究東北史的獨特收穫;雜俎為無可歸類的零碎心得。《楓窗三錄》用筆記體文言寫作,文章長者數千言,短者僅40餘字。持論平和,見解獨到,文筆雅致,精彩紛呈,表現出廣博的修養和卓異的史識,被譽為當代的《容齋隨筆》。
典籍閱讀
節選自《楓窗脞語》
解放前,呼朝鮮人、韓國人為“高麗棒子”,不解所謂。解放後禁用,知非美稱。然其意義為何尚懵然也。及讀王一元《遼左見聞錄》,中有一則云: 朝鮮貢使從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謂之“棒子”。其國婦女有淫行,即沒入為官妓,所生之子曰“棒子”,不齒於齊民。鬢髮蓬鬆,不得裹網巾;徒行萬里,不得乘騎;藉草臥地,不得寢處火炕。蓋國中之賤而勞者。 始知其人為私生子,世世相襲,遂自劃為一階層,略如吾浙之墮民。雍正元年曾諭令削除墮民籍而習俗仍相沿未革。清末,商部有折再請削除,文見楊壽枏《思沖齋文別鈔》謂乃據浙江紳士、江蘇候補同知盧洪昶等呈請,中言浙江墮民散處各郡不下二萬餘人。予婦家蕭山,曾聞墮民男女自為婚配,皆執賤役,是民國初年猶然也。徹底剷除恐在解放後。朝鮮之“棒子”當亦早返為齊民矣。
書法藝術
羅繼祖自幼便喜書畫,16歲習唐人寫經,後兼學各家,宗法唐宋,精研筆法。其書法嚴整挺拔,極富書卷氣,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入選“全國第一屆書法篆刻展覽”和1987年在日本東京舉辦的“中國書法家百人展”等重要展覽。可他卻不事張揚,更不屑以此牟取名利。他稱自己的字為“金不換”書,因為有人求其書法,不論識與不識,他都會欣然應允,並且不收一分錢潤筆。繪畫多山水小品,筆墨精到,一絲不苟,極具傳統功力。其論書法的專集《墨傭小記》,雖然只是不足200頁的小冊子,卻與章太炎、朱自清、朱光潛、賀麟、顧頡剛、葉聖陶等20世紀學術大家的著述,同列上海文藝出版社“學者講壇系列”叢書,可見其非同一般的學術地位。
晚年生活
羅繼祖非常關心時事,即使在晚年耳目不便時,也堅持讀報看電視。年近9旬時,還要在看完中央電視台的《今日說法》後才去午睡。吉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羅繼祖絕妙小品文》,是一部白話文筆記,內容更廣泛,並且多為現實題材。全書無虛言妄語,也不譁眾取寵,更無無病呻吟。許多文章針砭時弊,激濁揚清,關乎國計民生,道他人所不能道,實當得“絕妙”二字。羅繼祖做人一向謙虛謹慎,卻在給學生的信中反覆叮囑道:“我那本書,皆精金美玉,要細心體會咀嚼,切要切要。”“我那本書,望時時讀,不要扔在腦後,要緊要緊。”《楓窗三錄》和《羅繼祖絕妙小品文》,一文言一白話,堪稱羅繼祖眾多著述中的雙璧。羅繼祖還寫有大量的舊體詩,晚年又熱衷楹聯創作,有自刊本《兩啟軒韻語》。羅繼祖其它著作主要有《永豐鄉人行年錄》、《庭聞憶略》、《魯詩堂談往錄》、《兩啟軒筆麈》等。主編《王國維之死》等。尚有由他主編的羅振玉學術論著《雪堂學術論著集》共12冊及其它多部著作待刊行。
1994年,羅繼祖曾自擬輓聯,對自己做了恰如其分的評價:“尊儒尊孔尊董史尊馬列求是務實;研經研史研詩文研書畫適性怡情”。1988年,羅繼祖離休後到大連市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