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教

羅教

羅教是中國明朝時期形成和流傳的一種宗教,也被稱為無為教和羅祖教。其創始人是羅夢鴻,創始時間在1500年左右。

基本信息

教義

羅教經卷五部六冊 羅教經卷五部六冊
羅教結合了 佛教 禪宗道教中的許多教義和傳統。羅教最重要的經書是五部經卷:《苦功悟道卷》、《嘆世無為卷》、《破邪顯證鑰匙卷》、《正信除疑無修證自在寶卷》和《巍巍不動泰山深根結果寶卷》。這五部經書是由羅夢 鴻口述,由他的徒弟記錄下來的。這五本經書的紀錄用了多年,其中反映出羅夢鴻的教義從一開始比較偏向佛教不斷地結合越來越多的道教的因素的過程。 從佛教羅教採納了“心造一切”的概念,認為人的苦難是由於心裡的欲望造成的,因此羅教追求無為(因此也叫無為教),放棄任何欲望,以達到最高的內心狀態。事實上,羅教在一開始的時候稱自己為 禪宗的一支。
從道教羅教吸收了道玄的概念來解釋世界的形成。羅教認為世界是從真空家鄉中形成的。這個真空家鄉演化為世界萬物。由此外部世界不是禪宗的教義中那樣從內心產生的,而是外部事實的。
從民間神話和傳說中羅教製造了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無極聖祖,又名無生父母。這個神是所有生物的主宰,尤其在人死後有判決人的再生、超度或入地獄的權力。從無極聖祖後來衍生出無生老母。

傳入福建

羅教約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由胡忠清(法號覺瑞)從江西建昌府傳入閩中,先光澤,後至邵武,信仰者多系外地人。至第8代真常(俗名鄧天壽系光澤蓬廠人)之弟子見尚、見萬、見峰3人,始分為3支在邵武、泰寧發展。見萬(俗名邱福興系邵武和平楓林人)主要在邵南大埠崗、和平一帶發展;見峰主要在邵武城區和邵東一帶發展;見尚在泰寧發展。清末民初流傳較廣,民國20年(1931)以後漸衰。新中國成立後不復存在。羅教在邵武沒有自己的庵堂,出家信徒住佛教寺院。羅教不立文字,否定佛教。以絕對永恆的“真空”作為宇宙的根本,創“真空家鄉,無生父母”八字真訣。經卷有羅祖所著五部六冊,在邵武俗稱“龍經”即《苦功悟道卷》、《嘆世無為卷》、《破邪顯證鑰匙卷》上下冊、《正信除疑自在寶卷》、《巍巍不動泰山深根結果寶卷》。

創立

羅教由山東嶗山下的即墨縣人羅清(1443-1527)創立。羅清出身軍戶,是漕運運糧軍人,曾在北京西北方的密雲衛服兵役,皈依佛教,退伍後苦求佛理13載,於1482年悟道,1509年67歲時終於著書闡釋佛法,得到宦官的援助,在漕運船民中傳教,也得到大寧和蘭風等僧人支持,相傳羅清一度在浙江傳教,共布教18年。其後大寧在江西傳布羅教,弟子甚多,盛行各地;蘭風自稱已經達到悟境,晚年住在蘇州天池山傳道。

經書

羅教主要經典是羅祖所寫的五部書,稱五部六冊,題為寶卷,於1509年刊印,多處引用《金剛科儀》,充斥《金剛經》和《華嚴經》的詞語,瀰漫著空論意識。當中沒有無生老母,較少涉及道教名詞,也不太著重救世主彌勒佛。五部經書名目如下:
《苦功悟道卷》:羅清的精神自傳,自述曾拜見明師,請教如何修行,念佛多年,明白“彼國”只是幻想,研究《金剛科儀》3年,亦未能參透,最後終於覺悟,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找到脫離輪迴的方法;人人心中都有悟道的能力。
《嘆世無為卷》:指出佛創造並主宰世間萬物,感嘆生命轉瞬即逝,哀嘆人生的苦難,告誡有罪者終將受到懲罰,呼籲人們悔過,承諾信教者將獲永恆的教贖。即使在世間行善,最多只得更好的重生,但仍然是沉淪。勸人齋戒,遵行儀軌,但不應依照世俗的儀式,最重要是個人的覺悟。
《破邪卷》二冊:全名《破邪顯證鑰匙卷》,經中譴責念佛、受戒、禪定、造像、布施、苦行和出家等一般佛教修行,這些修行都是“外相”,不如精神上的覺悟。
《正信寶卷》:全名《正信除疑無修證自在寶卷》,駁斥佛教一般的儀軌和布施,強調正信和齋戒,引入新神祇“無極聖祖”,無極聖祖創造萬物,可能是指“過去佛”。經文批評參拜佛像是執著色相,也批判道教和白蓮教的修行方式。唯有靠頓悟的工夫,才能達到“空”絕對自由的境界。
《泰山寶卷》:全名《巍巍不動泰山深根結果寶卷》,指出人性及其本來面目是萬物之源,是最深層次的自我,永劫長存,真性先於萬事萬物而存在,批評世人缺乏信仰、哄師欺祖、毀謗佛法;天地的本源是虛空的,修心才能上通本源。
羅教致力於單純虔敬,行善積德,教義綜合禪宗與淨土宗,強調淨土即人心中的本性。他批評對經典和偶像等外在物品的崇拜,將禪宗佛教通俗化,強調人心是一切的根源,等同於真空,即萬事萬物的本質。所有人都有佛性,唯一目標是尋求佛性而覺悟。他反駁一般的禮拜方式,認為那是有為法,專注於外在、表象的東西,他則主張內向探求,方法是無為,故教派又稱無為教。羅清批評白蓮教,也不提及白蓮教崇拜的無生老母。羅教為不識字的一切眾生,提供最簡明扼要的修道成佛方法,開闢修道的新路徑,不必避入佛門潛修,而適合在家居士修行,可說是臨濟禪的民間版,沒有邪教元素。
羅教後人繼續寫造經書,重要的有1639年明空祖師所作《佛說三皇初分天地嘆世寶卷》、1682年的《三祖行腳因由寶卷》3卷、清末《四世行腳覺性寶卷》。19世紀初有個漕運水手方榮生撰寫了6本書,共130冊,但被官府沒收,沒有流傳。

歷史

明代

水手們與當時的羅教庵堂有著經濟一定的關係 水手們與當時的羅教庵堂有著經濟一定的關係
羅祖之後無為教開枝散葉,羅祖子孫與弟子們分成多個派系。從嘉靖到萬曆年間,羅教迅速發展,以運河水手為基礎,以 江蘇浙江為主要根據地,結社信徒眾多,大肆招攬民眾,信徒包括徽商程氏一族。羅祖被畫成佛像,受到崇拜,神化為救國民族英雄,拯救中國免受外敵入侵,並對抗西藏番僧的陰謀。羅清以後,羅教另一祖師是殷祖殷繼南(1531-1582),據說是羅祖轉世,秉持羅清思想外,他也採納了部份白蓮教的神話,包括無生老母和彌勒佛的論述,曾在浙江傳教。明代後期,羅教信徒為五部六冊寫了不少評註,包括臨濟宗第26代傳人蘭風,撰有《開心法要》,1596年,臨濟宗第27代傳人源靜再加補充,他們自稱臨濟宗的嫡裔,又身為民間宗教領袖,得到僧尼的協助,信徒包括 少室山的僧人。羅教影響了明代後期華北的弘陽教,弘陽教同樣反對誦經念佛,呼籲人們悔改,並把羅清當作弘陽教祖師之一。羅教在羅清家鄉山東勢力強大,威脅到佛教寺院的地位,高僧道開和雲棲蓮池都批評羅教。
士大夫對羅教態度不一。晚明的許多佛教徒認同羅教是佛教的一個派別,並非外道,部份官員敬重羅祖,如朱之蕃、周如砥,把羅教等同佛教,亦有 士大夫加以信奉。萬曆年間起,也有官員攻擊“白蓮、無為”,把羅教當作白蓮教的一支,主張取締,1585年、1586年、1587年、1603年、1615年都有大臣上奏主張鎮壓無為教,1606年,無為教徒劉天緒在鳳陽有意舉事,自稱“無為教主”,說“皇極佛”將出世,聚眾講經說法,向教民募款,企圖劫掠官府,因教民自首而敗露被捕,其信眾包括官兵。南京是羅教的一個中心,1618年南京的衙門下令取締羅教及其經書。但崇禎年間,南京居士仍注釋了五部六冊,善信繼續捐款刊印羅教寶卷。明末羅教另一祖師是姚祖姚文宇(1578-1646),自稱是殷繼南祖師轉世,師從道士與羅教之師,法名普善,入浙江傳教,號稱龍華會和老官齋,“龍華”是 彌勒佛所召的第三次末劫大會,“老官”則是羅教徒互相問候的敬稱,是首領之意。姚祖信徒和傳人不論男女,都以“普”字為行,奉姚祖為“天上彌勒”、“無極聖祖”。

清代

清代羅教結社在閩浙、兩江等地最興盛,其中慶雲和永嘉是羅教聖地,並由福建傳到台灣,沿長江傳入四川,四川亦有支派。18世紀,羅教發展達到頂峰,羅教信徒在各處建立齋堂,結社名稱各異,在福建稱龍華會和老官齋,在江西稱大成教和三乘教,在安徽稱三乘會,也有稱金童教、觀音教大乘門,都奉祀羅祖,也有齋堂掛上“天地親君師”等牌位讓信徒膜拜。清代前期,翁岩、錢堅、潘清三人把羅教傳遍大運河流域的士兵與水手中,羅教成為華東華南運河、河流沿岸地區最流行的教派,各地建立庵堂,供漕運水手在冬季留宿。庵堂里有長居者看守庵產,進行禮拜,親自耕作維生。來自華北的運糧水手每年來到江南,無處住宿,就投向庵堂經堂,在當中接受羅教,居住期間,每日支付飯食銀4分,等待來年春、夏運糧北上;庵堂亦為年老無依的水手提供退休棲息之地。有水手成為羅教教首,如雍正時的李道人、劉把式。羅教信徒不限漕運水手,有城市工匠和農民,在家吃素修行,有羅清的五部經及其他多種經書。乾隆時江蘇的羅教首領有僧人性海;姚文宇子孫繼續在浙江和福建傳教,受到尊崇,信徒請他們命名的,要給銀三錢三分,以供香火。
清朝對異端、邪教大力鎮壓,羅教多次受檢舉,被官府取締。1727年,清朝曾在浙江飭禁羅教,毀去經像,但保留庵堂讓水手住宿。1729年,江西巡撫謝旻檢舉了191名羅教徒,其中有僧侶68人。1734年官府在江西查禁羅教,搜出過千本經書。1748年,福建有一個無為教女巫,法名普少,說彌勒佛要降世,為使入獄教首獲釋,教唆教徒攻城,戰鬥兩天兵敗,事後當地禁止老官齋。1768年江蘇羅教亦遭檢舉,蘇州查出經堂11處。同年浙江巡撫覺羅永德查明當地經堂有70多處,把庵堂改為“公所”,浙江羅教大受打擊,因而衰落,部份羅清子孫至此亦不復傳教。19世紀時,羅教已遍布中國大部份地區,與白蓮教的教派名稱和教義有合流現象。晚清時,浙江無為教道人潘三多(1826-?)重申羅祖無為的教義,不念經不立像,受奉為四祖。
清代羅教衍生多個教派,其中一個支流是無為金丹道,又稱青蓮教,雍正年間在江西創立,再演變為先天道,流傳到華南及東南亞。清代先天道把羅清當作第三劫的救世主,取代彌勒佛的位置。流行於江蘇、浙江的長生教,也是羅教支流。同治年間,贛南的廖帝聘創立真空教,屬羅教支流,其經書大部份都引自羅祖的五部六冊,廖帝聘曾因被指邪教而兩度下獄。真空教在民國時成為慈善團體,並傳布到東南亞華人社會。青幫亦源自羅教,來自漕運水手中的羅教組織,青幫三祖翁祖、錢祖和潘祖都是羅教弟子,青幫也和一些羅教齋堂一樣,拜祭“天地親君師”牌位。

組織

羅教沒有全國統一的組織,結社分布各地,雖奉祀同一創祖羅清,但各自為政,沒有共同行動,領袖是世俗和世襲的,羅清的子孫亦世襲為教主,清代雍正年間,教主是羅清第八代孫羅道。經堂以創立者的姓氏命名,在清代浙江,教首的法名以“普”字為行,如普善、普祿、普瑞等。各經堂分立教門,首先效忠本門祖師,教權由師父傳給其挑選的弟子,與佛教寺院相似。羅教信徒在會堂活動,名稱不一,如齋堂、經堂、庵堂,在廈門則叫菜堂。管理齋堂的,叫“菜頭”,負責祭祀儀式。為了躲避官府取締,會堂有時要隱藏地點。庵堂平日僅一二人看守,通過看守相聯繫。福建的老官齋,每月朔望,入會男女各持香燭,到齋堂念經聚會。師父會向弟子講解經卷,教徒抄寫經書,一同吃齋,甚至到患病信徒家誦經驅災。會眾會籌集錢財,修建屋宇,造像印經。1768年,清代官府禁毀庵堂後,水手把會堂轉移到糧船上,稱“老堂船”或“香火船”,豎有羅祖像的旗幟,同樣分立教門,演變成不同的幫派。
羅教信徒按修行和貢獻分不同階級。清代浙江龍華會中有三層“工夫”:第一層工夫叫小乘,念28字偈語;第二層工夫叫大乘,念108字偈語;最高層叫上乘,沒有偈語,只要打坐。學每層工夫都要向老祖堂送香資。福建的羅教,教徒按修行程度分為9個階段,最高指導者叫“空空”,第二位“太空”,第三位“清虛”,第四位“書記”,第五位“大引”,第六位“小引”,第七位“三乘”,第八位“大乘”,第九位“小乘”。第八、九位授予初信者,第七位是入教後,通過誦經達到某程度的功德而獲得的;第五位是授予能給予結社金錢和精神援助,且能守五戒,足以為模楷的信徒;書記擔任記錄、文書的工作,由“空空”任命。從“小乘”到“書記”都可娶妻,是有俗世職業的在家信徒,上三位的“空空”、“太空”和“清虛”則獨身,多半由僧人出任,是專任布教師。

地位 

羅教是明清時最重要的民間宗教之一,與白蓮教平分秋色,但沒有像白蓮教一樣動員民眾,甚少暴力起義,明清兩代各有一宗。羅祖經書地位崇高,為明清其他教派採用和改寫。1564年佛教徒“金山子”撰寫《圓覺寶卷》,仿效羅清五部六冊的形式,但內容上則批評羅清打破偶像,不分尊卑。1573年,北京比丘尼歸圓也撰寫了“五部六卷”寶卷,模仿羅清的五部六冊,多次引用羅祖經書並提到無為道。大約同期的《安養寶卷》大量借用羅清的術語和概念。萬曆年間,華北的弘陽教稱羅祖是“枬檀老祖轉世”,修成正果,勸化世人,其經書多處引用羅教經書,把羅祖視為弘陽教自己的祖師之一。民間有女巫採用羅祖的經書為禱文。晚明時,羅教威脅正統佛教的地位,受佛教高僧批評為邪教。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雲棲蓮池,批評羅清所說的無為,其實是廢棄各種德行,違背了萬行即空的道理,心中放不下利害關係,標榜無為而圖有為,是假道學的邪教,正統佛教徒應加以攻擊。道開則批評羅教經書貪婪淫惡,危害人心,不應留存於世,為害更甚於白蓮教。清代官府指出羅教並無不法情事,但亦指斥為邪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