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津斯基定理

羅伯津斯基定理

羅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要素稟賦變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塔德烏什·羅伯津斯基(英籍波蘭經濟學家,Tadeusz Rybczynski),《要素稟賦與相對商品價格》中(1955)提出羅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羅伯津斯基定理是指在商品相對價格不變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會導緻密集使用該要素部門的生產增加,而另一部門的生產則下降。H-O模型建立在一國擁有的要素總量固定不變的基礎上。

基本信息

簡介

羅伯津斯基定理屬於國際貿易理論範疇,國際貿易理論經歷了從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現代貿易理論和新貿易理論的發展過程。按照市場結構劃分前三種可以歸納為一類,它們的理論基礎都建立在完全競爭市場基礎上。古典貿易理論包括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李嘉圖的相對優勢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包括一般均衡理論、相互需求理論和對偶理論,這些理論都建立在完全競爭的假設下。現代貿易理論則以要素稟賦論為代表,該理論體系闡述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在於產品的價格差異,價格差異源自於成本差異,成本差異產生於生產要素的豐裕度。主要理論包括要素稟賦論、要素價格均等化原理、薩繆爾森—斯托爾帕定理和羅伯津斯基定理等。

公式說明

羅伯津斯基定理羅伯津斯基定理公式
假設:資本供給增加了ΔK。在商品相對價格保持不變的前提下,為了使新增加的資本(ΔK)能全部被利用,以保證充分就業,則需資本密集型部門(X)來吸收新增的資本,但要保證X部門將新增的資本全部吸收,還需要一定的勞動來與其搭配,所以Y部門不得不縮小生產規模,以便釋放出一定的勞動(Δly)。但X 部門在釋放出勞動的同時,還會釋放出一定的資本(Δky),這部分資本也需X部門來吸收,最後達到如右圖狀態。

結果X部門的生產擴大,而Y部門的生產則下降。如果是勞動總量增加,資本總量不變,則同樣的道理,Y部門的生產將擴大,X部門的生產將下降。

實踐意義

在現實中,一國的要素數量經常在發生變化,羅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對價格不變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會導緻密集使用該要素部門的生產增加,而另一部門的生產則下降。
1.對資本存量相對增加的國家,可以預期到它們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的規模會趨於萎縮

2.對勞動要素供給趨於增加的開發中國家,不適時宜地發展資本密集型工業則可能導致比較利益的喪失

3.一個國家的比較利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定理結論

生產可進口商品生產要素的增加,將會減少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從而使其貿易條件得到改善;

而生產出口商品所需的生產要素的增加,將會增加出口商品的供給,從而導致其貿易條件惡化。

關於這一點對出口導向型企業顯得尤為重要。在增加出口的同時,更要關注可能對貿易條件產生的負面影響,要做到趨利避害。

具體套用

羅伯津斯基定理羅伯津斯基定理要素分析
羅伯津斯基定理的一個套用是說明要素積累對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影響效果。

1. 封閉條件下:

要素稟賦增加之後,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兩個端點所分別對應的X、Y的最大產出,都會增加,因此,整條邊界線將向外移動,但生產邊界外移的方向性則取決於要素稟賦變化的類型。

在右圖中,對應於一個不變的相對價格P,資本增加前,相對價格線P與生產可能性邊界相切於Q點,資本增加後,相對價格線P與新的生產可能性邊界相切於Q′點,根據羅伯津斯基定理,新的生產均衡點Q′應位於原來的生產均衡點Q的右下方,這裡,通過Q與Q′兩點的直線R稱為羅伯津斯基線(Rybczynski line)。由於相對價格P可任意取值,因而,對應於任意一相同的商品相對價格,資本增加後,資本密集型產品(X)的產出增加,而勞動密集型產品(Y)的產出則減少,這意味著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外移相對偏向於X坐標軸,圖中在橫坐標上X產出增加的比例要大於縱坐標上Y產出增加的比例。

羅伯津斯基定理圖—3-1羅伯津斯基定理-貿易條件惡化
由於在任意一相同的商品相對價格下,資本增加後,資本密集型產品的供給相對於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供給要提高,在需求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意味著資本增加後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相對價格要下降。同理,如果勞動增加,資本不變,那么要素稟賦變化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相對價格要下降。

2.在開放條件下,如果一國某一要素增加,對方國家一切保持不變,那么要素增加後,在國際市場上密集使用該要素的商品相對價格要下降。

(1) 若該商品是要素增加國家的出口商品,則該國的貿易條件惡化,相應地,對方國家貿易條件則改善;

羅伯津斯基定理圖-3-2 羅伯津斯基定理-貿易條件不變
(2) 若該商品是要素增加國家的進口商品,則該國貿易條件改善,而對方國家貿易條件則惡化 。

進一步經濟成長對增長國的福利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影響效果。一方面,經濟成長意味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國民福利的改善;另一方面,經濟成長又可能惡化本國的貿易條件,對本國福利產生不利影響。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成長的淨福利效應取決於上述兩種影響效應的對比。

如圖—3-1、圖—3-2所示,偏向出口的經濟成長的福利效果可分解為兩部分。經濟成長前,生產和消費均衡點分別為Q和C;增長後,新生產和消費均衡點分別為Q*和C*。增長前後,A國的貿易條件分別為pw、p*w,其中p*w比pw更平坦,表示A國貿易條件惡化。

羅伯津斯基定理圖-4羅伯津斯基定理-悲慘增長
經濟成長前,A國的福利水平由通C點的社會無差異曲線所代表的新用水平衡量,增長後,A國的通過C*點的社會無差異曲線表示增長後A國的福利水平。通過C*的社會無差異曲線位於通過C`的社會無差異曲線之下,所以貿易條件惡化,抵消了部分經濟成長利益。那么損失的部分增長利益去向何處?事實上,這部分利益以“轉移支付”的形式為他國所享有。

如果轉移至他國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長利益,那么A國的福利水平將低於增長前,這種情形就稱為“悲慘增長”(immiserising growth),如圖—4所示。由於貿易條件急劇惡化,導致增長後新的消費點(C*)位於原消費點(C)之下,所以,通過C*點的社會無差異曲線所代表的福利水平低於增長前的福利水平。

如果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外移偏向於出口部門,則稱之為偏向出口的增長(export-biased growth);如果生產可能性邊界的外移偏向於進口替代部門,則稱之稱偏向進口的增長(import-biased growth)。

3.“悲慘增長”的幾個前提條件:

(1) 經濟成長偏向增長國的出口部門;

(2) 增長國在世界市場是一個大國,即其出口供給的變動足以影響世界價格;

(3) 增長國進口邊際傾向較高,即增長國對進口的需求會因經濟成長而顯著增加;

(4)增長國出口產品在世界市場上需求價格彈性非常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