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素生物燃料

纖維素生物燃料,是以非糧原料或農業廢棄物為原料轉化的液態燃料。有利於環境安全,技術可行性強,有希望替代傳統化石能源。

概述

纖維素質生物燃料纖維素生物燃料

以纖維素質材料為原料製造的生物燃料,如富含纖維素、生長迅速的草本植物。將英文汽油 (gasoline)單詞中前綴“gas”去掉,引入“grass”(草),就組成了形象生動的專有名詞“草油”(grassoline)。可轉化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從木材廢料(鋸木屑 、木質建築殘片)到農業廢棄物(玉米秸稈、小麥莖稈),再到“能源作物”。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與每桶石油有等價能效的草油為10到40美元)、量大,更關鍵的是,這些作物的種植生產不會干擾和危及糧食生產。大多數能源作物能夠在不能用作農田的邊際土地上快速生長。還有一些能夠在被廢水或者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中生長並淨化土壤,如生長周期較短的灌木柳樹(short-rotation willow coppice)。


發展演變

生物燃料是指通過生物資源生產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可以替代由石油製取的汽油和柴油,是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方向。受世界石油資源、價格、環保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20世紀7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日益重視生物燃料的發展,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中國的生物燃料發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特別是以糧食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已初步形成規模。

第一代生物燃料

以可食用作物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國)、甘蔗(巴西)。用可食用作物製造生物燃料是最簡單可行的,因為把這些可食用作物轉化為燃料的技術是現成的。

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第一代生物燃料造成糧食價格上漲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第一代生物燃料造成糧食價格上漲

缺點 :沒有足夠的耕地能夠滿足已開發國家10%的液態燃油原料需求。這種對糧食作物的額外需求還使2008年家畜飼料價格大幅上升。一旦將玉米生長、收穫及加工期間的所有排放納入經濟成本預算,第一代生物燃料顯然並不是人們所期望的、對環境安全具有積極影響的能源形式。

第二代生物燃料

纖維素質纖維素質

纖維素質為原料,來源於農業廢棄物(如麥草、玉米秸稈、玉米芯等)、工業廢棄物(如製漿和造紙廠的纖維渣)、林業廢棄物和城市廢棄物(如廢紙、包裝紙等。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與每桶石油有等價能效的草油為10到40美元)、量大,更關鍵的是,這些作物的種植生產不會干擾和危及糧食生產。大多數能源作物能夠在不能用作農田的邊際土地上快速生長。還有一些能夠在被廢水或者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中生長並淨化土壤。

與第一代生物燃料相比,第二代生物燃料具有非常大的優勢。首先,汽車發動機不需要改造就可以直接使用摻入了生物乙醇的汽油或柴油;其次,生產第二代生物乙醇的催化酶技術未來幾年成本還將快速下降,大規模工業生產的可行性非常強;第三,秸稈等纖維素類農業廢棄物大量存在,比如中國每年農業生產大約產生7億噸秸稈,供給非常充足。而且從長期來看,生產廢棄物還可以用來生產生物高分子新材料。

技術手段

能量封印

自然界把纖維素賦予植物作為主要骨架結構,這種由葡萄糖分子緊密咬合併層層疊加的“腳手架”,為植物提供了抵抗重力和生物降解的支撐性架構。為了釋放纖維素里的能量,科學家必須先破壞進化賦予植物的這種異常穩定的結構。

一般來說,這種“解封”過程先要將固體生物質解構成聚合度更低的小分子物質,隨後將它們轉化成燃料。工程師一般採用控溫方式進行這種操作。低溫(50℃~200℃)情況下,生物質裂解產生的單糖可以被發酵成乙醇或其他形式的燃料,玉米及糖類作物(如甘蔗)採用的就是這種轉化方式。生物質在高溫(400℃~600℃)下會直接轉化為生物質原油(Biocrude),再經過提煉就可以成為汽油或者柴油。極端高溫(高於700℃)下,生物質會直接變成氣體並進一步轉化為液態燃料。

熱化學平台——熱解合成油

生物質經高溫裂解生成合成氣(syngas),是目前技術上最有發展前途的研究熱點。合成氣一氧化碳和氫氣組成的混合氣體,可以由任何含碳的物質製得。通過德國科學家於20世紀20年代發明的費托合成(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FTS),合成氣通常可以轉化成柴油、汽油或者乙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志第三帝國(Third Reich)就利用FTS將德國的煤礦石轉化為液體燃油。目前多數傳統化石能源公司都擁有合成氣轉化技術,準備在汽油價格過高時將這種熱油轉化技術引入市場。
氣化是生產合成氣過程的第一步反應。生物質被裝入反應器中加熱到700℃以上,通入蒸汽或者氧氣,產生一氧化碳、氫氣和焦油的混合物。清除焦油後,將混合氣體壓縮到20~70個大氣壓,使它們通過一種專門設計的固體催化劑反應器生成液體燃料 (這種固體催化劑可以捕獲單獨的反應物分子,優先催化特定的化學反應)。合成氣轉化催化劑最初是為把天然氣及煤礦石轉化成燃油而開發的,但它也同樣適用於處理生物質。

發展前景

美國奧克拉大學的科研人員正試圖開發利用柳枝稷製造乙醇的方法,具體說就是把柳枝稷切碎,加熱後把產生出來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氫氣噴入一個生物反應器,反應器里的微生物使這些氣體變成乙醇。另一種方法是從柳枝稷的纖維素中提煉糖,然後把糖製成燃料,目前面臨的問題主要是成本費用過高。美國有廣袤的土地供柳枝稷生長。如果柳枝稷能成為可替代燃料的來源,那么這種新燃料將是取之不盡的。

德國大眾公司等歐洲汽車製造商就與德國佛萊堡科倫工業集團開展合作,共同開發取自稻草或秸稈的第二代生物燃料,該工業集團年產2萬噸的“第二代生物柴油”項目已於2008年啟動。美國能源部通過資金支持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與企業合作,對纖維素催化酶進行最佳化,大大地降低其成本,使第二代生物燃料技術有望於2010年投入實現產業化和商業化,UOP公司等許多新能源企業紛紛組建第二代生物燃料生產廠。巴西石油公司則研究從秸稈、稻殼等農業廢棄物中提煉乙醇,並加緊生產廠的建設。

存在問題

儘管該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反應器的成本卻非常昂貴。2006年在卡達建立的、用FTS將天然氣轉化為液態燃油的工廠耗資16億美元,平均每天生產34,000桶液態油。如果一個生物質煉製工廠的投資達到這種規模,該煉製廠必須每天轉化5,000噸生物質,持續15到30年,才能生產足夠的燃料以收回投資。將這么多生物質集中到一個地點完成生產存在嚴峻的後勤和經濟性挑戰,所以合成氣技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降低投資成本方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