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溪河

總溪河

總溪河,位於納雍縣城東北面維新區境內。發源於赫章,下游接六衝河入烏江。兩岸青山對峙,飛瀑鳴響,洞穴成群。

總溪河,發源於赫章,流經畢節七星關和納雍,下游接六衝河烏江。在納雍縣城東北面維新區境內。從總溪河大橋(萬壽橋)至下游一段,長十二公里,水面寬三四十米,水深二三米。 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有時平穩如鏡,有時波浪排空。兩岸青山對峙,峭壁入雲,猴鳴鳥啼,飛瀑鳴響,洞穴成群。乘船而下,宛若置身雄奇的三峽和秀麗的灕江。 總溪河原名“總機河”、“總己河”,因水西安氏四十八目之一的總機安文思居住於此得名。後稱“總溪”,意為眾流成涇。兩岸有銀灣子、五簸浪、一線天、觀猴岩、石龍、三級飛瀑、段家灣口等景點。清代汪炳瑟璈泛舟河上,有《題總機河》詩:“漫漫河水路迴旋,河流總機浪接天。百里流來千里會,一波折去萬波連。浮沉野鶩穿新漲,欸乃漁郎泛小船。翹首岩扇絕險處,石橋洞口鎖晴川。” 萬壽橋是畢節、納雍公路的要津。橋長六十米,寬八點五米,高二十五米,架兩山間。建於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橋頭立有兩塊石碑,記載造橋始末。“總己河原有渡船,每遇水泛之期”,“對河兩岸苦守水退,方能開渡,因此舉念修造石橋”。 沿河兩岸大小洞穴數十個。有的高居山頂,橫臥絕壁:有的半潛入水,輕披晶簾。“宣慰洞”在大橋下游五公里左岸絕壁上,洞口距水面一百五六十米。周圍林木茂盛,空谷傳響。相傳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吳三桂征水西,貴州宣慰使安坤率部據洞扼守,數日不出,因此得名。今洞所在附近,有奢香驛道遺蹟。洞深四公里,有一條主巷道,十來條分道。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橋下游十公里彭家洞,洞深四公里,鐘乳石倒懸,如群龍飛舞。山山嶺嶺被森林覆蓋,面積達七萬多畝,出產聞名的“納墨玉”。 總溪河流經約十二公里後,進入溶洞成為伏流,在地下潛流二點五公里。地表是險峻的梯子岩,為納雍與大方交界處,危峰突兀,壁如刀切,十分險要。1935年4月,紅九軍團長征時在大方貓場被國民黨軍隊及地萬武裝包圍,在軍團長羅炳輝、政委何長工指揮下,突破重圍,翻越梯子岩進入納雍。這一帶有許多關於紅軍的史跡和革命遺址。 河水出洞後,明流一點五公里,再次進入溶洞,形成第二段伏流。伏流時隱時現,有仙人洞、大穿洞等“九洞天”溶洞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