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緣堂[豐子愷故居]

緣緣堂[豐子愷故居]
緣緣堂[豐子愷故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緣緣堂,現代著名畫家、文學家、美術音樂教育家豐子愷先生的故居。位於浙江省桐鄉市石門鎮,京杭大運河在此形成一個120度的大灣折向東北,在轉彎附近的一幢坐北朝南的宅院,就是緣緣堂。

基本信息

簡介

緣緣堂 緣緣堂

京杭大運河自杭州流至桐鄉縣石門鎮,形成一個120度的大灣折向東北,在轉彎附近,有一幢坐北朝南的宅院,這便是現代著名畫家、文學家、美術家、音樂家、教育家豐子愷的故居緣緣堂。“緣緣堂”不僅是豐子愷的現實家園,更是他的精神家園。他不僅幾次撰文描述緣緣堂,還將自己的文章一再以緣緣堂的名義結集出版,如《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緣緣堂新筆》和《緣緣堂續筆》。

歷史

豐子愷與緣緣堂 豐子愷與緣緣堂

民國15年(1926)豐子愷同弘一法師住在江灣永義里的租房裡,有一天豐子愷在小方紙上寫了許多自己喜歡且可以相互搭配的文字,團成許多小紙球,撒在佛祖釋迦摩尼畫像前的供桌上,拿兩次鬮,結果拿起來的都是“緣”字,遂起名為“緣緣堂”。當即弘一法師寫了一幅橫額,交九華堂裝裱。弘一法師與佛有緣,出家當了和尚,加之二人交情甚厚,真可謂緣上加緣,緣由深厚。

緣緣堂建築雅潔幽靜,豐氏即在這裡創作、生活。

“緣緣堂”始建於1932—1933年,1937年末緣緣堂被侵華日軍炸毀。

2月,流亡在江西萍鄉的豐子愷得悉訊息後,奮筆疾書《還我緣緣堂》、《告緣緣堂在天之靈》、《辭緣緣堂》等文章,憤怒斥責日本侵略軍的殘暴行徑。

抗日戰爭勝利後,豐子愷曾回故鄉憑弔緣緣堂遺址。

1975年清明,豐子愷又重遊石門,再一次專程憑弔緣緣堂遺址。

1984年,桐鄉縣人民政府在原址按原貌重建。

豐子愷生前摯友、新加坡佛教總會副主席廣洽法師為重建故居慨然捐資。

建築經歷

緣緣堂對聯 緣緣堂對聯

最初的緣緣堂是豐子愷在上海江灣永義里的一個宿舍,當時他正在立達學院教書。1927年初秋,豐子愷的恩師弘一法師來到上海,住在他家裡。豐子愷就要求恩師為他的寓所起名,弘一法師讓他在小方紙上寫上許多他喜歡而又能互相搭配的文字,團成許多小紙球,撒在釋迦牟尼畫像前的供桌上抓鬮。結果豐子愷兩次都抓到了“緣”字,於是就取名為“緣緣堂”。當即請弘一法師寫成一幅橫額,裝裱後掛在寓所里。豐子愷後來遷居嘉興,又遷居上海,都把緣緣堂的匾額掛在居屋裡,“猶是形影相隨,至於八年之久”。

按豐子愷的說法,當時的緣緣堂還只是“靈的存在”,真正給它賦形,要到1933年。那年春天,豐子愷用積攢起來的稿費,在故鄉桐鄉縣石門灣的梅紗弄里自家老屋的後面建造了一幢三開間的高樓。這就是真正的緣緣堂。因為弘一法師寫的匾額太小,所以又請馬一浮先生重新題寫。緣緣堂建築極其優雅,被稱為“一件藝術品”,豐氏即在這裡創作、生活。

1938年1月,緣緣堂被侵華日軍焚毀。1938年2月,流亡在江西萍鄉的豐子愷得悉訊息後憤怒斥責日本侵略軍的殘暴行徑。

抗日戰爭勝利後,豐子愷曾回故鄉憑弔緣緣堂遺址。

1975年清明,豐子愷又重遊石門,再一次專程憑弔緣緣堂遺址。此後,他的健康每況愈下,也就在這一年,他匆匆作別了這個無常的世界。

1985年緣緣堂由桐鄉市人民政府和新加坡佛教總會副主席廣洽法師為重建故居慨然捐資重建,1998年,在豐同裕染坊店舊址上,又興建了豐子愷漫畫館。館外的圍牆內側,刻的都是豐子愷的漫畫。看這些漫畫,能讓人看到滿世界的溫情。

建築特點

緣緣堂內景 緣緣堂內景

重建後的緣緣堂仍為磚木結構,保持原來高大、軒敞、明爽的特色,結構、布置乃至栽培的花木悉依原貌。青磚黑瓦,朱欄粉牆,具有深沉樸素之美。整個建築由三樓三底的樓房和樓前小院及後院組成,總面積510平方米。

從東邊牆門進院,牆門裡面上方“欣及舊棲”四個堆灰陽文大字,是根據當年豐子愷題書仿製復原,兩大門百孔千洞,斑斑焦痕,這是從抗日炮火中搶救出來的原緣緣堂留下的唯一遺物,也是日本侵略軍侵華罪行的鐵證。

小院正中花壇里栽著豐子愷喜愛的牽牛花,右邊牆角處種有芭蕉數株。

紅綠相襯,恬靜和諧。緣緣堂正廳在院中面南,門楣上懸掛著葉聖陶書的“豐子愷故居”匾。

廳中“緣緣堂”堂額照馬一浮原跡複製。

堂額下面掛一幅紅梅中堂,系著名畫家唐雲仿吳昌碩畫意之作。

中堂兩旁懸掛兩副對聯,內聯是“欲為諸法本,心如工畫師”。

此聯原為弘一法師錄書《大方廣佛華嚴經》句,現仿製改成板聯。

外聯是“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

系豐子愷錄書杜甫《堂成》詩句。

正廳內的陳設基本復原,除匾聯中堂外,還掛有當代多位書畫家所贈書畫作品。

緣緣堂 緣緣堂

正廳西室原為書房,現擺放豐子愷半身銅像。東室除陳列豐子愷字畫外,正中牆上懸一幅水墨寫真的豐子愷全身畫像,及當代書畫家的多幅作品。

東室後側門有一過道通樓梯,樓上三間分別以板壁隔成前後兩室。

東西兩間前樓原為豐氏家中人臥室,現均為陳列室,陳列著豐子愷各個時期的照片和他的一些作品與遺物。

中間前樓原為豐子愷的臥室兼畫室,基本按原樣布置。

靠後壁是一張簡易雙人墊架床,兩側為書箱書櫥,前面視窗放一張九斗寫字檯和一把藤椅。

一切陳設,體現原來“單純明快、樸素大方”的風格。

所有床、台、櫥、椅等均為上海日月樓舊居中的豐子愷遺物。

書桌上放有豐子愷生前用過的文房四寶及《辭海》等書籍。

書櫥中陳列有他的著作和譯作,此外還展出一些豐子愷的手稿、照片、信札、印章等。

1933年至1937年間,豐子愷間或往返於滬杭等地,大部分時間住在緣緣堂專事著譯,完成近20部作品,這是他創作生涯的黃金時代。

現故居中共有豐氏遺物500餘件,遺作180幅,趙朴初、李可染、唐雲、錢君陶贈的字畫多件。

緣緣堂 緣緣堂

樓後有三間平屋,為接待室和服務部,專售與豐子愷有關的圖書和旅遊紀念品。

平屋設有後門,平時遊客從這裡出入。

平屋前的天井有一座葡萄棚,一副鞦韆,為當年豐子愷兒女嬉遊之處。

1985年以來,緣緣堂成為旅遊熱點。國內及海外各種報刊都以大量篇幅介紹豐子愷故居及豐子愷卓越的藝術成就和儉樸淡泊的高尚人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