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締頭萬城英文名稱:TheMedinaofTouan(FormerlyknownasTitawin)
國家:摩洛哥
所屬洲:非洲
批准時間:1997
入選時間:1997
遴選依據:C(ii)(iv)(v)
地理位置:N353414.988W5220.012
遺產編號:837
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屆會議報告》
批准標準:199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締頭萬城建造於摩洛哥歷史上的一個非常時期,當地中海沿岸的所有城市都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占領時,締頭萬城充當了避難所的角色,儘管許多考古遺蹟表明,對這一地點的占領可追溯到前史階段或伊斯蘭時期,締頭萬成在休達解體後的中世紀末期仍然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1286年,蘇丹阿布在摩洛哥城內建立起一個要塞,以封鎖休達城,該城在14世紀初期開始擴展,但卻在一個世紀以後毀滅在西班牙人手中,15世紀後葉,來自安達路西斯的難民重建了這座城市。
城市概述
位於摩洛哥中部偏東地區,北距首都155公里。公元670年興建,公元800-909年,阿格拉比德王朝在此定都。城內街巷曲折、店鋪林立,有80餘座清真寺,100餘處陵寢,數十座蓄水池和穹頂室內市場。著名建築有締頭萬城清真寺和阿格拉比德大蓄水池等。締頭萬城屬於摩洛哥東北部城市。
在阿特拉斯山脈東南坡的沖積平原上,東北距蘇塞48公里。人口7.2萬(1984)。公元670年建立的古城,800-909年為柏柏爾人阿格拉拜王朝都城,曾發展成北非重要政治、商業、宗教和文化中心之一。有宏大的清真寺。羊毛、皮革、穀物、橄欖油集散地。以精製皮革、手工編織、地毯、銅器等聞名。旅遊業頗盛。締頭萬城是一座古城,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一座聖城,是一座充滿神奇的夢幻之城。
建造歷史
締頭萬城建造於摩洛哥歷史上的一個非常時期,當地中海沿岸的所有城市都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占領時,締頭萬城充當了避難所的角色。由於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因而成了連線兩個文明和兩個大陸的紐帶。儘管許多考古遺蹟表明,對這一地點的占領可追溯到前史階段或伊斯蘭時期,締頭萬成在休達解體後的中世紀末期仍然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1286年,蘇丹阿布在摩洛哥城內建立起一個要塞,以封鎖休達城。該城在14世紀初期開始擴展,但卻在一個世紀以後毀滅在西班牙人手中。15世紀後葉,來自安達路西斯的難民重建了這座城市。
摩洛哥城的第二個發展階段出現在16世紀中葉,那時,它的西南部已經延伸到麥地那城。後來,被西班牙驅逐而來的穆斯林又將麥地那城進一步向西北方向擴展。麥地那現在的版圖完成於18世紀中葉。那時,統治者在城內修建了許多堡壘。
古城布局
締頭萬城的城牆底部厚1.2米,地基以上厚0.6米,長達5000米。城牆之外還可以發現許多防禦措施,例如西南角的星形堡壘。總共有七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大門通向城市內部。麥地那城內街道呈十字形交錯,並與不同的大門連線,通向旅店、澡堂或公共浴室、清真寺等宗教場所,也通向商人和工匠區。狹窄的小巷從大街開始,直通到私人住宅。數不清的過道、涼棚和走廊使得締頭萬城的布局更加豐富。
麥地那城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逐級降低,這構成了本城的一大特色。沒有一座建築的高度超過三層,只有尖塔高過了大部分建築,這使得整個城市具有一種伊斯蘭教的氣氛。許多工匠作坊以及傑出的建築物都完好的保存下來,使得這個地方在建築和藝術上獨具特色,深受安大路西亞的影響。締頭萬城雖然是摩洛哥最小的阿拉伯人聚居區之一,但無疑也是最完整的,而且沒有受到後來來自外部的干擾。
重要建築
從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此處即有人居住。到青銅時代之初(約前3000),這裡開始向城市過渡,出現護城的堡壘、街道、神廟和稠密的房屋。此後受到埃及文化的強烈影響,湧入埃及的各種產品並成為埃及在地中海東岸獲取木材的重要港口。青銅時代晚期,腓尼基人發明了文字,便刻有已知最早的腓尼基銘文埃赫倫石棺。約公元前1000年後,締頭萬城的地位逐漸為西頓和推羅取代。以後該城先後附屬於亞述和波斯。公元前332年,城市被亞歷山大占領後迅速希臘化。在羅馬時代,它依然保持繁榮,並興建了羅馬式的露天劇院、浴場和神殿。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勢力到達締頭萬城,城市衰落。1103年,十字軍占領該城,並建立城堡。1189年,又為埃及阿尤布王朝薩拉丁王所攻占。雄偉的十字軍城堡
曾是季比萊特(十字軍對比布魯斯的稱謂)大教堂的那座12世紀羅馬式施洗者聖約翰教堂中典雅的洗禮堂的裝飾在提醒著人們,該城一度曾在熱那亞人的統治之下。不遠處,巨大拱座支撐的一座小型正教教堂,則可以追溯到拜占廷時代。
壯麗的十字軍城堡坐落在埃及法蒂瑪王朝建於9世紀的一座建築物的遺址上,高聳的主體俯視著全城。建城堡用的石塊取自腓尼基和羅馬的紀念性建築物。這座始建於12世紀,在隨後的數百年間不斷修葺改建過的堡壘,有多個巨大的拱形大廳。對於這一由幾個古城鎮交錯、疊置而成的古代城市正在進行考古發掘,從城堡主樓的制高點極目遠眺,占地遼闊的發掘點盡收眼底。
首批地中海城市之一占地十餘公頃。法國作家暨歷史學家歐風斯特·勒南曾於1860年間對之進行了第一次發掘,不過,揭開這一城市數千年歷史面紗的,則是法國考古學家皮埃爾·蒙泰於1920至1924年間悉心從事並由其接班人莫里斯·迪南繼續完成的事業。
除了其時代可追溯到7千紀至5千紀以前的帶有海貝殼印模裝飾的陶瓶外,迪南還發現了埋在紅銅時代住所里的巨大的骨灰瓮和儲存穀物、食品的罈罈罐罐,以及武器和珠寶。最早的住所只是草棚;直到4千紀結束時才開始出現建有石牆的住宅。第一份名實相符的城市規劃布局--有多層住宅、排水系統和城牆--顯示出了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影響。由市中心開始,一條狹窄的街道曲曲彎彎穿城而過;由此街道又延伸出一條條小巷,蜿蜒曲折於一幢幢住宅之間。一段26米長的城牆殘留至今。城牆別出心裁地由一截截四米見方的墩柱作內牆面支撐。只是在朝陸地的一面把城市圍住。至於朝向大海的一面,比布魯斯賴以為基礎的岩崖已為之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
地理氣候
位於非洲西北端,西瀕浩瀚的大西洋,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相望,扼守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門戶。地形複雜,中部和北部為峻峭的阿特拉斯山脈,東部和南部是上高原和前撒哈拉高原,僅西北沿海一帶為狹長低暖的平原。最高峰圖卜加勒山脈海拔4165米,烏姆賴比阿河是第一大河,長556公里,德拉河是最大的間歇河,長1150公里。主要河流還有木盧亞河、塞布河等。北部為地中海型氣侯,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濕潤,1月平均氣溫12℃,7月22-24。
降水量為300-800毫米。中部屬副熱帶山地氣侯,溫和濕潤,氣溫隨海拔高度而變化,山麓地區年平均溫約20℃。降水量從300到1400毫米不等。東部、南部為沙漠氣侯,年平均氣溫約20℃。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南部不足100毫米。夏季常有乾燥炎熱的“西洛可風”。由於斜貫全境的阿特拉斯山阻擋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熱浪的侵襲,摩洛哥常年氣候宜人,花木繁茂,贏得“烈日下的清涼國土”的美譽。摩洛哥是個風景如畫的國家,還享有“北非花園”的美稱。
經濟狀況
資源磷酸鹽為主要資源,儲量1100億噸,占世界儲量的75%。其它礦產資源有鐵、鉛、鋅、鈷、錳、鋇、銅、鹽、磁鐵礦、無煙煤、油頁岩等。其中油頁岩儲量1000億噸以上,含原油60億噸。年消費石油1000萬噸,其中97%依靠進口。
工礦業
工業不發達。工業企業主要部門有:農業食品加工、化工醫藥、紡織皮革、採礦和機電冶金工業。2001年工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約占16.9%。磷酸鹽是摩洛哥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2001年磷酸鹽產量2200萬噸。手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位置,主要產品有毛毯、皮革製品、金屬加工品、陶瓷和木製家具。
農牧漁業
2001年農牧漁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約占15.8%,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45.2%。可耕地828萬公頃,已耕地666萬公頃。目前有蓄水壩90座,可灌溉土地100萬公頃。糧食作物占地面積551萬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大麥、玉米、水果、蔬菜等。農業靠天吃飯,起伏較大。1999、2000年受旱災影響,糧食產量僅為370萬噸和194萬噸。2001年糧食產量453萬噸。
草地和牧場2029萬公頃,適合牧業生產。2001年有牛250萬頭,綿羊1500萬隻,山羊500萬隻。
漁業資源極為豐富,是非洲第一大產魚國。現擁有近海漁船2609艘,遠海漁船421艘,另有幾千艘小船。從業人員40萬人。2001年捕魚量97.85萬噸,其中沙丁魚產量76.37萬噸。摩沙丁魚出口居世界首位。
旅遊業
旅遊業發達。2001年,共接待境外旅遊者197.4萬人次,旅遊收入為288.32億迪拉姆(約25.36億美元)。2001年,全國共有各級旅館590家,總床位9.7萬張。國家旅遊局在國外設有17個代表處。主要旅遊點有:拉巴特、馬拉喀什、卡薩布蘭卡、非斯、阿加迪爾、丹吉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