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維吾爾族習俗 桃源一帶的維吾爾族,保持和繼承了本民族傳統的習俗。在服飾方面,平日與漢族無大區別,不同的是在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禮拜等宗教活動中,以及其它主要文娛活動場所,都穿上維吾爾族盛裝,頭戴四楞小花帽,腳穿馬靴。女子或戴花帽,或圍花頭巾,穿上五彩繽紛的連衣裙,頭上扎許多小辮子。男女老幼皆能歌善舞。實行一夫一妻制。特點是本民族內部一般不通婚;本民族女子一般也不得與漢族通婚,而可以與回族通婚。如有的要嫁給漢族,必須尊重女方生活習慣為條件,否則不得結婚。結婚須經歷介紹、求 婚、訂婚、結婚4個階段。結婚稱為"雙婚日",即第一天在女方家裡舉行結婚儀式,第二天在男方家舉行結婚儀式。桃源維吾爾族喪葬實行土葬。對死者先由3-4人進行洗禮,必須用熱水洗淨,然後用床單一層層包裹 好,再用白布系腰。從頭到腳要包嚴。然後在清真寺由阿訇主持殯禮。凡前來參加者,都必須事先"大淨",即洗操,換乾淨衣服。葬禮畢,送墓地,由子或孫從棺中抬出死者,放入挖好的墓穴中,不帶隨葬品。
詳情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721萬(1995年)。
維吾爾族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於我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的“丁零”人。9世紀中葉,遷到西域的“回鶻”,融合了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遊牧的突厥各部以及兩漢以來移居這裡的漢人,同原來就居住在南疆廣大地區操焉耆、龜茲、于田語的人民,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長期相處,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有自已的語言,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敘事長詩《福樂智慧》、穆罕默德·喀什噶里的百科知識性辭書《突厥語大詞典》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魯明善的《農桑衣食撮要》是我國最早一部按月令記述農事活動的農業專著。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坎兒井至今仍發揮著灌溉作用。
維族男子喜穿長袍——“袷袢”,右衽斜領,不用紐扣,用腰帶扎腰;婦女多在寬袖的連衣裙外套上對襟背心;男女都喜歡戴稱為“多帕”的小花帽,穿皮靴。婦女的飾物有耳環、手鐲、項鍊。
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初雪節等。
回答者:lbzrf - 高級經理 六級 5-12 21:00
維吾爾族習俗桃源一帶的維吾爾族,保持和繼承了本民族傳統的習俗。在服飾方面,平日與漢族無大區別,不同的是在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禮拜等宗教活動中,以及其它主要文娛活動場所,都穿上維吾爾族盛裝,頭戴四楞小花帽,腳穿馬靴。女子或戴花帽,或圍花頭巾,穿上五彩繽紛的連衣裙,頭上扎許多小辮子。男女老幼皆能歌善舞。實行一夫一妻制。特點是本民族內部一般不通婚;本民族女子一般也不得與漢族通婚,而可以與回族通婚。如有的要嫁給漢族,必須尊重女方生活習慣為條件,否則不得結婚。結婚須經歷介紹、求 婚、訂婚、結婚4個階段。結婚稱為"雙婚日",即第一天在女方家裡舉行結婚儀式,第二天在男方家舉行結婚儀式。桃源維吾爾族喪葬實行土葬。對死者先由3-4人進行洗禮,必須用熱水洗淨,然後用床單一層層包裹 好,再用白布系腰。從頭到腳要包嚴。然後在清真寺由阿訇主持殯禮。凡前來參加者,都必須事先"大淨",即洗操,換乾淨衣服。葬禮畢,送墓地,由子或孫從棺中抬出死者,放入挖好的墓穴中,不帶隨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