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為11世紀新疆喀喇汗王朝維吾爾族伊斯蘭學者馬哈茂德·喀什噶里編寫。
於1071~1073年(伊斯蘭教曆464~466年)在巴格達用阿拉伯文寫成,1074年經修訂後獻給阿拔斯王朝第二十七任哈里發穆克太迪(1075~1094在位)。
全書用阿拉伯字母標音,用阿拉伯文注釋,共收詞7000多條,按詞的語言結構分為8卷,每卷分靜詞和動詞兩部分。各部分的詞按語音結構的類型及阿拉伯字母的順序排列。
該書通過豐富的語言材料,廣泛地介紹了喀喇汗王朝時代維吾爾和突厥語系各民族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化、宗教、哲學、倫理方面的知識和風土人情。序言概述了突厥語的重要性、編纂該書的目的、資料來源、體例、突厥語的構詞法、回鶻字母、突厥各族的語言特點。該書標明了喀喇汗王朝的疆域,記述了相鄰突厥語系各民族以及鄰國的地理名稱,詳細記載了較大的城市、村鎮、交通樞紐、山川河流,並附有突厥語系各民族分布地區的圓形地圖。
在條目釋文中,除關於語音、詞義的演變、語法結構及例句外,還收入了大量成語、諺語、民歌、詩歌、格言、哲理警句、軼聞掌故等,包含有豐富的哲學思想內容,體現了維吾爾和突厥語系各族人民對宇宙飛人生、宗教、社會道德準則等問題的見解。該書還將突厥語語言學、語法學、辭彙學及方言學的材料,同阿拉伯語、波斯語進行了比較說明,開創了古代比較語言學研究的新方法。全書條理清晰,結構完整,所記載的史料可從中國漢文史書及有關東方學家的著作中得到印證,堪稱是一部當時最完備的簡明百科全書式的巨著。
該書不僅對突厥語的研究極為重要,而且是研究喀喇汗王朝的歷史、地理、民族、宗教、民俗和社會情況的珍貴文獻,是反映喀喇汗王朝伊斯蘭文化興盛時期的代表作。該書原稿失傳,現存唯一手抄本是1256年由穆罕默德·伊本·艾布·巴克爾抄寫的,藏於土耳其伊斯坦堡民族圖書館。1928年譯為德文,1941年譯為土耳其文,1963年譯為烏茲別克文,並相繼部分地譯成了亞塞拜然、哈薩克、土克曼文。1981~1984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的現代維吾爾語全譯本,在國內外廣泛發行。
《突厥語大詞典》是一部用阿拉伯語注釋突厥語詞的詞典,完成於11世紀70年代.編著者是出生於喀什噶爾的維吾爾族偉大學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
《突厥語大詞典》產生於喀喇汗王朝的鼎盛時期,作者出生和受教育的地方是喀剌汗王朝東部都城喀什噶爾。當時的喀什噶爾正是汗國東部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中心。因此,可以說《突厥語大詞典》深深植根於維吾爾族的古老文化傳統之中,是中世紀高度發展的維吾爾族文化的豐碩成果,是我國維吾爾族人民對中華民族文化做出的又一突出貢獻。
早在900多年前,在我們祖國的土地上,造就出了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這樣偉大的語文學家,產生了這部卷帙浩繁的語言學巨著,這確實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除了著有這部詞典之外,還寫過另一部語言學著作《突厥語語法精義》,可惜已經失傳。他這部著作的編寫意圖,自然是為適應喀喇汗朝的當政者和當時在塞爾柱帝國內舉足輕重的喀喇汗王族的政治需要,是為了幫助阿拉伯人學習突厥語。但這部流傳至今的辭書的價值卻遠遠不限於此,它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民和中亞地區廣大民族在距今9個世紀以前所創造的燦爛文化,它還為我們提供了研究中古突厥語的語音、語法、辭彙和諸多方言的豐富而生動的材料,而且保存了當時有關突厥各部落的社會與歷史的大量的珍貴材料,因而是一部重要的文獻。
作者在引言中提到:“突厥語同阿拉伯語如同競賽中的兩匹馬一樣並駕齊驅”。可見當時突厥語已經發展成一種相當豐富發達的語言。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固然精通阿拉伯語,熟悉阿拉伯語的辭書,但他並不局限於用阿拉伯語來解釋突厥語詞語,而是將突厥語置於與阿拉伯語平等的地位加以比較研究。他的突出貢獻尤其在於對突厥語諸方言所做的比較研究,而這種研究是以長期深入的調查為根據的,既是系統的,又是翔實的。因此可以說,在公元11世紀的比較語言學領域裡,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已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是個融會古今,兼通阿拉伯語和突厥語的淵博學者。他在編纂《突厥語大詞典》的過程中,雖然也參考了當時一般阿拉伯語辭書的體例,但是正如作者本人在引言中所說的那樣,他是“採用了前人未曾用過的、新穎的特殊順序編纂了這部著作”,即依照突厥語詞固有的語音結構來編排詞目,使它們“各得其所”。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把整部辭書歸納為海姆宰部分、薩利姆部分、穆扎埃夫部分、米薩爾部分、三字母部分、四字母部分、滾乃部分和帶有兩個靜符的詞條部分等八部分,每一部分又分為名詞和動詞兩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內又依各詞條所含字母的多少、詞型、語音結構之不同以及詞尾字母的順序編排。這種編排體例是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創造。的確,各篇章的標題雖然採用了阿拉伯語言學的術語,但那僅僅是因為那些術語一般為當時人們所熟悉的緣故,作者在使用時已根據突厥語族諸語言的特點,賦予這些術語以特定的內容。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為自己確定了一個很高的目標,他“力求使這部書在提供新東西方面達到完備的程度,使其價值和優美都達到極高的境地”。當然,所謂“完備”並非有詞必錄,不加分辨,不加選擇。他為讀者提供的知識不是死的。他在引言中說:“凡被使用的,我都加以收錄,凡是不用的則擯膩末取。但是我採用了這樣一種方法,運用這一方法即可找出依據規律可以類推的詞以及被我擯膩未錄的詞”。他所提出的原則和方法,即使在今日詞典學的實踐中仍是有用的。
突厥語是具有悠久歷史的語言,當時它包含有許多方言。麻赫穆德·喀什噶里認為“維吾爾人的語言是突厥語”,又指出:“從伊麗水、也爾的石河、亞馬爾河、伊的勒河諸河流至維吾爾諸城鎮等地區居民的語言也是正確的。上述語言中最標準的語言要數哈卡尼耶中央地區居民的語言”。
哈卡尼耶中央地區居民的語言,即喀喇汗朝的文學語言,與回鶻語是同一語言,這顯然是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觀點。這就雄辯地證明了,《突厥語大詞典》是維吾爾族人民所創造的高度文明的一卒光輝的里程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繼承這份遺產,翻譯與研究這部巨著,是我們的義務。
價值
《突厥語大詞典》寫成後,經過輾轉傳抄,不少阿拉伯學者都讀過並利用過這部著作。一直到14世紀,還有學者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這部詞典,並引述了部分內容。
1914年,在伊斯坦堡,有一位出身於奧斯曼帝國大臣納吉甫·貝伊家族的婦女,迫於窮困,把一部《突厥語大詞典》的抄本通過書商賣給了一個名阿里·埃米里的人。這個抄本是現今世界上僅存的唯一抄本,現珍藏於伊斯坦堡圖書館,它是在詞典纂成190年之後,根據作者的手稿繕就的。土耳其學者克里斯利·里弗埃特把詞典再度轉抄,交付鉛印。
《突厥語大詞典》鉛印出版後,立即引起國際上許多著名突厥學家的重視。1928年,德國學者卡爾·布羅克爾曼第一個用德文發表了這部詞典的索引,後來又把詞典中的詩歌和諺語單獨匯集成冊發表。
1939年至1941年,土耳其學者伯西姆·阿塔拉伊連續發表了《突厥語大詞典》的土耳其文譯本(三卷)和一部索引,同時正式影印出版了詞典的阿拉伯文抄本。
1960年,蘇聯出版了《突厥語大詞典》的烏孜別克文譯文。
在英國、日本、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裡,也有不少學者正在從事《突厥語大詞典》的研究。例如:傑拉爾德·克勞遜在他的《十三世紀以前的突厥語語源學詞典》中,就引述了《突厥語大詞典》中許多詞條的阿拉伯文釋義。
在《突厥語大詞典》的研究方面,各國學者也取得了不少的進展,發表了許多專著和論文。
在我國,解放以後,黨和政府一貫關心各民族古籍的整理和出版工作。1978年,《突厥語大詞典》的翻譯出版被正式納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經過幾年來的努力,詞典的現代維吾爾文本三卷已經出齊。如今詞典漢譯本的第一卷即將與讀者見面,這無疑是一件大喜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