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萬里長城

綠色萬里長城

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是一項正在我國北方實施的宏偉生態建設工程,它是我國林業發展史上的一大壯舉,開創了我國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先河。地跨東北西部、華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區,包括我國北方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9個縣(旗、市、區),建設範圍東起黑龍江省的賓縣,西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別里山口,東西長4480公里,南北寬560—1460公里,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42.4%,接近我國的半壁河山。

時間與日期

●1978年11月3日,國家計委以計字[1978]808號文正式批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上馬。

●1978年11月25日,國務院以國發[1978]244號文向三北地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批轉了三北工程規劃。

●1979年11月2日,國務院批准成立了由有關部委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領導組成的三北防護林建設領導小組,同時決定成立“林業部西北華北東北防護林建設局”。

●1980年3月18日,王任重、薄一波、余秋里同志接見三北防護林建設領導小組會議代表。王任重同志作重要講話。

●1985年4月29日,宋平同志主持召開第三次三北防護林建設領導小組會議。

●1986年,國家召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一期工程表彰大會。萬里、習仲勛、胡啟立同志等接見會議代表。

●1987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林業部三北防護林建設局“全球500佳”獎章。

●1989年,鄧小平同志為三北防護林工程題名“綠色長城”。

●1995年,布赫同志視察三北防護林工程。

●1995年,國家召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二期工程表彰暨三期工程動員大會,姜春雲同志作重要講話。

●1996年12月,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總體規劃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6年5月,姜春雲同志視察三北防護林工程並看望三北局全體幹部職工。

●2000年6月,德國漢諾瓦國際博覽會為三北防護林工程開闢專欄。

●2000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

●2001年3月,九屆人大二次會議將三北四期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畫。

●2001年11月26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表彰動員大會。宋平、布赫、趙南起同志出席,周生賢同志作《以防沙治沙為重點全面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的報告。

●2003年6月,三北防護林建設局局長王成祖同志,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上被授予“全球生態及環境保護傑出成就貢獻獎”。

建設原因

在這塊歷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上,由於種種人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這裡的植被遭到破壞,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區域內分布著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總面積達149萬平方公里,從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龍江,形成了一條萬里風沙線。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積占這一地區總面積的90%,在黃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為地上“懸河”。大部分地區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則澇”的氣候特點。風沙危害、水土流失和乾旱所帶來的生態危害嚴重製約著三北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使各族人民長期處於貧困落後的境地,同時也構成對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嚴峻挑戰。

工程成果

從新疆到黑龍江的風沙危害區營造防風固沙林1億多畝,使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化土地擴展速度由八十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下降到1700平方公里。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天津、山西、寧夏等七省(自治區、直轄市)結束了沙進人退的歷史,沙漠化土地每年481平方公里,拓寬了沙區廣大人民的生存窨。重點治理的科爾沁、毛烏素兩大沙地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20.4%和29.1%,不僅實現了土地沙漠化逆轉,而且進入綜合治理、綜合開發的新階段。赤峰市治理開發沙地2100萬畝,占沙化土地的58%;榆林沙區森林覆蓋率已由1977年的18.1%上升到38.9%,沙化土地治理度達68.4%。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山地等重點水土流失區,實行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按山系、按流域綜合治理,建設以水土保持林為主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共造林18460萬畝,治理水土20多萬平方公里。黃土高原已有40%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山西省昕水河流域土壤侵蝕模數已由7175噸下降到3226噸。京津周圍地區綠化工程是三北防護林體系的一項重點工程,實施12年來,河北省項目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5.22%,已充分顯示出“澤被當地,護衛京津”的效果,使風沙緊逼北京城的狀況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張家口市土壤侵蝕模數已由過去的5900噸下降到1540噸,官廳水庫泥沙入庫量由899噸減少到235噸,潘家口和密雲兩大水庫泥沙入庫量分別減少20%和60%。遼寧省在遼西低山丘陵區營造水土保持林450多萬畝,土壤侵蝕模數已由4500—5000噸下降到1500—2191噸,朝陽市水土流失控制面積達到70%以上。

工程意義

在廣大農區,把大力營造農田防護林作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一項基礎設施,始終放在三北防護林體系優先發展的地位,共營造農田防護林3600多萬畝,有3.23億畝農田實現的林網化,占三北地區農田總面積的65%,在東北西部、內蒙古東部以及西北灌溉農業區已建成跨地區、大面積、集中連片的農田防護林體系。在林網的保護下,生態環境明顯最佳化,土地生產力大大提高,農田基本建設和農業科技成果的效能得到充分發揮,促進了糧食的穩定增產。近十年來,東北區、甘新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糧食平均畝產和總產增長幅度在全國九大農區中勻居前三位。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使三北地區的森林資源快速增長,木材及林產品產量不斷增加,改變以過去缺林少木的狀況。

資源儲備

目前,三北地區活立木蓄積量達10.4億立方米,年產木材655.6萬立方米,不僅使民用材自給有餘,而且由於木材產量的增加也帶動了木材加工業和鄉鎮企業、多種經濟的發展。“四料”俱缺的狀況已有很大改變,特別是已建成了1870萬畝薪炭林,加上林木撫育修枝,解決了600萬戶農民的燃料問題。營造的牧防林保護了大面積草場,營造的7500萬畝灌木林和上億畝楊、柳、榆、槐樹的枝葉為畜牧業提供了豐富的飼料資源,三北地區牲畜存欄數和畜牧業產值成倍增長。

經濟價值

林業的發展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同時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三北地區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已發展經濟林5670萬畝,建設了一批名、特、優、新果品基地,年產乾鮮果品1228萬噸,比1978年前增長了10倍,總產值達200多億元。甘肅省林果業已發展成為全省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1997年全省農民人均林果業收入達到300元,占收入的25%,有41個縣的林果特產稅收入超過100萬元。河北省張家口市大力發展經濟林,林業產值由9000萬元增加到3億元,有240個村、15萬戶農民靠林果業實現了脫貧致富。 各地在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二十多年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走出了一條的中國特色的林業生態建設路子。

經驗積累

具體講,一是根據我國財力有限的具體情況,建立了國家補助、地方配套、多方集槳、民眾投勞的工程建設投入機制;二是根據不同階段的社會經濟情況,深化改革,制定和完善政策,重視用政策調動廣大民眾和各行各業的積極性;三是從三北工程建設具有廣泛的民眾性、社會性和公益性出發,強化政府行為,深入進行宣傳,領先各級黨委、政府組織動員廣大幹部民眾和各行各業的力量參加工程建設;四是從三北地區地域遼闊、差異性大的實際出發,實行因地制宜、因害設防,擇優扶持、分類指導,重點突破、規模推進的文革,建設區域性防護林體系;五是從三北工程的區情和民情出發,把工程建設的總體目標同當地經濟發展和農國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近期需要相結合,使環境治理與經濟建設直轄市統一,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六是從三北地區自然條件嚴酷,造林難度大的實際出發,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大力推廣林業科研成果和適用技術,提高三北工程的建設質量和效益。

三北防護林的稱謂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宏偉工程,不僅是中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大工程,也是全球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規模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均超過美國的“羅斯福大草原林業工程”、前蘇聯的“史達林改善大自然計畫”和北非五國的“綠色壩工程”,在國際上被譽為“中國的綠色長城”、“世界生態工程之最”。近年來,先後有50多個國家的官員和專家、學者、新聞記者來我國考察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都給予了很高評價。

三北防護林工程的主管單位

三北防護林建設局,座落在有“塞上明珠”之稱的寧夏銀川,是國家林業局負責三北地區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派出機構,是負責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和管理工作的職能局,統籌管理三北地區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承擔工程建設規劃計畫、督導檢查、組織實施和協調服務。局內設有辦公室、營林處、工程監理處、治沙處、科技處、宣傳處、國際合作處、計畫財務處等職能處(室)。在二十多年的歷程中,培養鍛鍊了一支以中青年幹部為骨幹,既有實踐經驗,又有專業知識和較強責任感的幹部隊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