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絲綢之路經過千百年來的滄海桑田,面貌異新,至今新疆的大小城鎮仍分布在沿絲綢之路的走廊上,留下了許多活生生的文化傳承。近十年來,新疆社會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書中記錄的很多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在改變,比如現代化的伊犁河大橋已經建成,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外出辦企業的人越來越多,但有些東西是不會一下子改變的,特別是民族文化。因此,我願與讀者分享個人經歷和自己對維吾爾族文化的理解,這對於加強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溝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簡介
孫巋1968年7月生,先後就讀於新疆師範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文學碩士學位、法學博士學位。2005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後流動站工作。現為大連民族學院東北少數民族研究院副教授、副院長。公開發表《維吾爾族親屬稱謂的社會稱呼法》、《維吾爾族親屬制度的類型》等論文三十餘篇,出版《中國突厥語族諸民族文化發展研究》、《西域長廊》(韓文版)等專著,獲得新疆高校優秀教學成果區級一等獎、大連市優秀學術著作三等獎。
張詠,1970年4月生,文化人類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變遷理論、跨境民族研究、宗教人類學等,曾發表《論文化變遷的“過渡性”》、《從漢語方位詞看漢族形成過程中的北方因素》、《跨境民族背景下的中國、哈薩克斯坦民族的比較研究》等十餘篇論文,現為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教師。
目錄
自序
伊犁之旅
去伊犁學習
五台宿店
賽里木湖
果子溝
初到坎鄉
三頓茶
打招呼
自燃煤
打土牆
異鄉的端午節
猜猜她們的年齡有多大
激烈的叼羊
肉孜節
騎馬
星期天巴扎
吉他之聲
農村的親職教育
寂寞
生病
渠溝洗澡
重返伊寧市
吉祥鳥
送禮
還牛
消磨時光
期末教學檢查
吐魯番之旅
伊拉湖鄉
打馬掌
喜看《西遊記》
和田之旅
喀什之旅
附錄
後記
部分章節
去伊犁實習:
大學時我學的專業是全國高校極具特色的專業——維吾爾語專業。我對維吾爾族的真正認識是從1989年大學三年級的語言實習開始的。
實習地點確定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察縣)坎鄉公社。伊犁這個位於新疆西部邊陲的明珠,不禁讓人聯想起天山雪蓮、草原牧場、伊犁河、伊犁馬、伊犁蘋果,甚至有名的伊力特麯酒、伊犁奶茶等等。一切凡是與伊犁有關的事物都充滿了那么多誘惑,聽到去伊犁實習這個令人振奮的好訊息,全班22個同學都歡呼雀躍起來。
當然,此行的主要目的並不是去觀光旅遊,系領導、老師要求我們通過這次到伊犁維吾爾族地區農村的教學實習,真正地體驗一下維吾爾族民眾的生活,學好維吾爾語,積累更多的教學經驗。因為我們這個專業是專門培養從事民族教育工作的教師,所以,只有先深入民族聚居區體驗生活,在實際接觸中理解民族文化習俗,做到知己知彼,才有可能勝任這項工作。
準備好行李之後,班主任方曉華教授給我們上了必要的實習前教育課,要求學生們到維吾爾族地區農村後,首先,要儘快入鄉隨俗,適應生活。其次,要尊重當地風俗,遵守當地民眾的禮儀,不要違犯生活禁忌,與當地民眾搞好團結。最後一點就是要注意個人的安全。當時,也許沒有覺出這些話的分量,可是後來在實習中感覺到這幾條確實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做到這幾條,別的事都搞不好。
第二天上午8點,一切準備就緒,我們把行李裝上車,乘上從汽車站租來的長途汽車,駛出校門,出了烏魯木齊市,朝烏一伊公路方向賓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