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綜藝電影,顧名思義,是綜藝和電影聯合起來的衍生品,是用綜藝作為手段通過電影為介質的一種文藝表達形式。
廣義的綜藝電影,指的是:凡是綜藝節目為原型改編的電影的都是綜藝電影。而狹義的綜藝電影指的是製作方幾乎把完整的一期節目放在大熒幕上,這種電影可以沒有任何劇情。前者的代表作為:《樂火男孩》(根據湖南衛視熱門節目《快樂男聲》改編)、《中國好聲音之為你轉身》(根據《中國好聲音改編》) 後者的代表作為《奔跑吧兄弟大電影》《爸爸去哪兒大電影》
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綜藝電影多脫胎當下火爆的綜藝節目。
簡介
2014年湖南衛視憑藉《爸爸去哪兒大電影》獲得七億票房,讓所有人驚掉了下巴。於是各個電視台紛紛摩拳擦掌,準備效仿也大賺一筆。隨後、《爸爸的假期》、《爸爸去哪兒2》、《奔跑吧!兄弟》等都冒出來了。
2015年1月30日起,《奔跑吧兄弟》電影公映三天狂攬2.3億票房。然而,“跑男”節目的鐵桿冬粉走進影院,看完電影版後卻滿滿差評:沒有“撕名牌大戰”,金鐘國匆匆而過,劇情倉促。電影上映以來,質疑聲四起。有評論稱,“綜藝大電影”是赤裸裸的圈錢,是冬粉經濟下催生的不良產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此類“綜藝節目該不該上銀幕”等討論外,相比去年的《爸爸去哪兒》 ,意外遭遇了大量“跑男”鐵桿冬粉的吐槽。
2016年1月15日,《極限挑戰電影版》全國上映,此次改編成電影,除了保留了原有的明星陣容,人物關係,以及任務挑戰的設定外,還有很多新的“小挑戰”和“小突破”,劇組首次嘗試“真人秀劇情片”,演員在片中和真實的“自己”飆戲,共同體驗一場介於真實和表演之間的華麗冒險。同時,電影裡設定了一場關於“兄弟情”的嚴峻考驗,在洋溢著喜劇感的嬉鬧玩耍之外,極限六兄弟面對危機共同進退,兄弟情深。 其評價也好於去年的《奔跑吧兄弟》。
奔跑吧兄弟
數據統計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1月30日,《奔跑吧兄弟》上映首日,以34%的排片比居首,比僅僅上映了一周的引進大片《霍比特人3》的放映場次多出10%,當天收穫近7800萬票房。其上映第二天仍舊以37%的排片比領先,最終收入8300多萬票房,高排片比和高上座率讓《奔跑吧兄弟》上映兩天便豪取1.6億票房。首周末三天下來,電影狂攬2.3億,票房成績驕人。
然而,和高排片、高票房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奔跑吧兄弟》在影評網站的得分創下新低。以豆瓣為例,網友給“跑男”綜藝節目打出了7.9分的高分,但給電影版僅僅打出3.3分,這個分數也是同期上映所有影片中最低的; 在格瓦拉,電影“跑男”得6.4分,排倒數第一,遠低於國產片倒數第二位《喜羊羊與灰太狼》的8.4分。同為綜藝大電影的票房成功範本,2014年《爸爸去哪兒》電影版上映雖然也遭遇過“不是電影”等抨擊,但其豆瓣評分還是達到了6.3分,遠遠高於“跑男”電影版。
觀眾點評
不少觀眾直言,從內容上來看,“跑男”電影版甚至還不如它往期的電視節目好看,“既然要賺觀眾的電影票錢,至少要能拍出值回票價的內容。在這一點上,《奔跑吧兄弟》很失敗,連冬粉的期待都無法滿足,水準甚至還不如節目中質量比較高的幾期。”
一位父親表示,孩子是“跑男”鐵桿冬粉,自己周末帶著孩子去看“跑男”電影,沒想到看完後,孩子卻傷心地哭了,一問之下,說是之前看了海報、預告片,以為會有很多“叢林大戰”等精彩內容,結果電影正片完全沒呈現,結尾時才以花絮帶過,成了宣傳噱頭;期待中的“撕名牌大戰”幾乎沒有,平時在電視上撕得“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電影裡匆匆幾秒,草草了事。同時,網站上購票觀眾的點評,也以差評為主:
時光網上,網友“聲色畫報”說:“金鐘國還沒怎么發揮就結束了,在等下一集?”
網友“不想上幼稚園”直言:“還沒有平時的好看,完全不值得去電影院看。”
格瓦拉網上,網友“mirari”評論稱,18元一張搶的票,依然覺得貴了,“簡直可以說是欺詐,海報和預告片的服裝和劇情完全沒有在影片中體現出來,所謂背景設定結果完全是個可有可無的東西,什麼孔雀公主、黑虎都是一筆帶過再不提起,正片就是一個穿普通隊服的普通綜藝節目,80分鐘只有2個遊戲,流程長度、笑點、精彩程度甚至不如電視版。”
製片方回應
面對質疑,《奔跑吧兄弟》電影製片人李亞平介紹,《奔跑吧兄弟》電影是從2014年下旬開始籌備,演員拍了6天,50天內拿到公映許可證,“電影真正進入實質性工作,是11月中下旬,那時演員基本完成了綜藝節目拍攝,可以有專門的時間用於電影。11月23日,我們用11位替身演員預演了一遍。12月1日,所有演員正式進組,我們拍到12月6日。之後還有一些補拍,從開機到關機,大概10多天。”而真人秀節目和電影存在著的衝突,在拍攝第一天問題暴露了出來,比如,在錄電視節目的時候,每個“跑男”會有兩位攝像工作人員跟拍,拍攝越到後面他們彼此越熟悉,比如Ange-laBaby突然向前跑,跟隨她移動的攝影機就能立刻跟上去,這樣就能捕捉到她最真實的反應,“電影完全不是這樣,在拍攝第一場的時候,成員們一跑,專業的電影攝影器材根本就找不到他們的影子。”
相關評論
“綜藝大電影”現象也引發了海外媒體關注。《芝加哥太陽報》認為:“在中國,大量的電視觀眾願意為這些節目的電影版買單。但是如果走到海外市場,這些電影最終的結果就貽笑大方。”接受中國媒體連線時,好萊塢知名影評人托姆·格伊爾坦言,綜藝大電影應該是中國獨創,這種類型的電影,代表成熟電影產業的好萊塢是絕對不會去觸碰的,“好萊塢出產的每一部電影都是奔著做系列電影的目標去的,隨隨便便製作一部綜藝節目電影是會讓冬粉都被嚇跑的。”
國內,“綜藝大電影”的大討論繼續深化。有評論稱,可以把“綜藝大電影”看成是開發中國電影的一種類型,但是,形式探索固然該點讚,但內容品質不該被犧牲,尤其是冬粉的離心,更值得警惕,“現在錢掙得痛快,但一再讓觀眾失望的話,市場就會崩盤,到時誰都沒得掙。重建觀眾信任,需要極其漫長的過程,中國電影傷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