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經濟預警指數有十個構成指標,包括工業生產指數、固定資產投資、金融機構各項貸款、工業企業利潤、海關進出口、貨幣供應M2、消費品零售、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財政收入等。 一季度中國巨觀經濟預警指數為一百一十三點三(一百為理想水平),處於穩定狀態的“綠燈區”。
預警指標
為分析我國巨觀經濟景氣狀況,國家信息中心巨觀經濟監測預警課題組研究構建了反映我國巨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景氣合成指數,和由工業增加值增速等10個預警指標構成的經濟預警綜合警情指數。
10個預警指標為:
工業增加值、投資、消費、進出口、消費物價、M1(狹義貨幣供應量)、貸款總額、財政收入、工業企業銷售收入、發電量。
巨觀經濟預警,是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對經濟的發展變化情況進行預測,以便在失衡發生前提前發出警報,事先採取措施加以調節,從而避免巨觀經濟失衡所帶來的不良後果。巨觀經濟失衡的發生,會給國民經濟發展造成巨大的損失,並引起經濟大起大落、強烈波動。
根據經濟景氣指數,經濟運行狀況被區分為過熱區間、趨熱區間、適度區間、趨冷區間、偏冷區間五種類型,並分別用紅燈、黃燈、綠燈、淺藍燈、藍燈來表示。監測指標為工業增長速度、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房地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金融機構貸款餘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巨觀經濟監測已經越來越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巨觀經濟預警監測,就是對巨觀經濟進行總的、綜合的、較全面、較系統的分析判斷;是通過對眾多統計數據的全面整理,做出巨觀經濟發展情況最終的判斷,是對龐多繁雜的統計數據認識上的進步和飛躍。
監測預警方法
景氣循環法
景氣循環法的基本構思是:(1)經濟運動是周期循環的,其周期的峰值與波谷比較有規律;(2)規律可以通過不同指標及變動中的關係表現出來;(3)確定峰--谷、周期的具體方式是編制擴散指數 DI和綜合指數CI,並且把經濟指標的非同步變動,又把DI、CI分成先行、一致、落後三種狀態;(4)用一致指標反映並監測經濟景氣變化的當前形勢;用滯後指標進行事後驗證並作為修訂前一輪政策的依據;用先行指標反映並監測經濟景氣的當前態勢。
預警法
綜合模擬監測預警法的基本構思是:(1)不分先行、一致、滯後指標,依賴統計事實,通過數學經驗方法統籌選擇與當前經濟景氣變動密切相關的若干經濟指標;(2)根據指標的在一定長度的樣本區間的均衡值或目標值,確定其臨界點和優劣等級區間;(3)取標麼值--去量綱後的分數值;(4)進一步計算綜合分數值;(5)與各指標臨界點及相應指標區間相配套,設定模擬燈號及燈號值;(6)按綜合模擬信號系統的燈號規定,依據所計算的指標值與分數值,對巨觀經濟的景氣動向進行監測、預警、評判、提出對策。
狀態空間法
狀態空間法的基本思路是:(1)構造由選出的特徵指標集合構成的“狀態空間”,通過對狀態向量的連續變動的軌跡,考察、分析、評價經濟的總體運行情況。(2)以因子分析方法為主要手段,從比較龐大的經濟指標初始集合中篩選組成狀態向量的特徵向量,輔以經驗判斷修正,確定最小維數的狀態向量;(3)採用聚類分析方法把具有一定時間維度的有值狀態向量按事先規定的類數分為不同的類別;(4)分析特徵向量的各特徵變數運用已有數據外推預測,構造出預測狀態向量,然後用模式判別函式對該狀態向量進行類別判別,進行預警分析;(6)整個監測預警系統建立與運行以模式識別和狀態控制方法為基礎,儘可能提高系統運行的自動化程度,減少人機對話頻率和經驗控制。
幾種模式比較
三大模型共同點:一是共同的出發點,即承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波動性、非穩定性客觀事實;目標是監測這種波動性,掌握和發現經濟波動的信息和探索波動規律,預報經濟波動;給出經濟調節的方案,平緩經濟波動,駕御經濟波動按有利於我們的期望方向發展。二是都具有共同的理論前提和方法,即依據統計指標的選擇與集成設計,統計分析是最基本手段,都依賴統計事實進行景氣循環描述。都認為經濟問題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指標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和指示器。因此,三種模型都需要對一個最基本的集合中的指標進行預測,預測的方法也是共同的;基本作用方面,都以短期經濟景氣為主要預警目標。
三大模型不同點:景氣循環法認為經濟變動有比較規範的周期規律,並通過這種規律進行預警;而後兩種方法認為經濟波動不存在規範的規律。因此在預警監測的實證方法上,景氣循環的DI、CI方法把反映經濟運動的指標分為先行、一致、滯後三種狀態,通過先行指標的波動特徵來預報一致指標的波動;先行指標的波動的峰、谷出現時間與形態將是後續一致指標的峰、谷出現時間的重要依據。
綜合法與狀態空間法則以調整現實經濟波動與巨觀經濟調控政策的效用之間的關係為基本出發點,它們的目標就在於儘量縮短時滯,使政策的調整同步甚至超前於經濟的現實波動。
景氣循環法與綜合法和狀態空間法的區別,還有歷史的原因,景氣循環法產生最早,反映了當時資本主義經濟無為而治自由經濟狀態,以預測為主,在干預上比較被動;後兩種方法則是資本主義經濟向中央集權、政府控制方向轉移的結果,後兩者也以預測為主,但干預上比較積極主
模型共同點[1]
一是共同的出發點,即承認我國經濟成長具有明顯的波動性、非穩定性客觀事實;目標是監測這種波動性,掌握和發現經濟波動的信息和探索波動規律,預報經濟波動;給出經濟調節的方案,平緩經濟波動,駕御經濟波動按有利於我們的期望方向發展。二是都具有共同的理論前提和方法,即依據統計指標的選擇與集成設計,統計分析是最基本手段,都依賴統計事實進行景氣循環描述。都認為經濟問題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指標是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和指示器。因此,三種模型都需要對一個最基本的集合中的指標進行預測,預測的方法也是共同的;基本作用方面,都以短期經濟景氣為主要預警目標。
意義
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的新發現如“中國經濟周期有逐期延長的趨勢”,對以往認為經濟周期基本不變的觀點,是重大突破和挑戰,對重新審視一些學科的理論根據,重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更深層次規律,也有重大意義。
隨著經濟發展需要,中國已經走過了初級社會主義經濟、計畫經濟、政策制約經濟、幾大部類經濟的歷程,巨觀經濟發展越來越向有機的、複雜的經濟系統發展,已經不是靠幾個簡單數據就可以說清楚的了。因此,對巨觀經濟分析水平的要求需要快速提高,對預測預警工作的要求也需要快速提高,巨觀經濟預警監測在巨觀經濟中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