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資訊
作者:杭斌ISBN:10位[750374863X]13位[9787503748639]
出版社:中國統計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
定價:¥15.00元
內容提要
消費是國內生產總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需求的增長是國民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實際上也是根本動力。消費增加不僅能夠直接推動經濟成長,而且還會吸引投資、提高投資效率。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發展一直受生產能力和總供給不足的制約,消費品供應長期處於短缺狀態。然而,1990年以來,尤其是1997年以後,中國經濟的發展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多年的賣方市場、通貨膨脹等現象被許多商品銷售不暢、價格持續走低的局面取代。與此同時,消費占GDP的比重呈現下降趨勢:“七五”期間這一比重平均為63.4%,“八五”和“九五”期間分別為58.7%和59.4%,到2003年消費占GDP的比重已進一步下降為55.4%。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需求的不足開始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健康增長的主要問題。這是因為,投資乘數與邊際消費傾向密切相關,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於消費的比例越大,投資所引起的連鎖反應就越強烈,從而新增加的收人也就越多。受消費低迷影響,中國經濟從過去常見的兩位數的增長率滑落到了一位數以內,並且經濟成長越來越依賴於投資的高速增長,以至於防止投資過熱已經成為巨觀調控部門當前最重要的任務之一。那么,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我國近年來的消費需求不足呢?顯然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
本書以經濟計量模型為主要分析工具圍繞以上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實證研究。全書內容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作者首先介紹了國外消費函式理論的發展軌跡和若干重要的現代消費函式理論,並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作了簡單回顧,最後在此基礎上確定了本書的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對經濟體制改革與城市居民消費的關係進行了綜合分析。研究結果表明:(1)1990年之前,中國城市居民消費與收入的長期關係相對穩定,此後長期邊際消費傾向和長期平均消費傾向呈持續下降趨勢,且這種趨勢有可能繼續延續。與此同時,消費的短期動態調整過程也發生了相應變化。(2)1990年之前消費對同期收
入的超敏感係數下降很快,隨後卻穩中有升,反映出傳統福利制度的解體強化了流動性約束和預防性儲蓄動機。(3)服務項目價格指數大於消費價格總指數時,會導致恩格爾係數和平均消費傾向下降,且近年來這種負效應明顯增大。(4)1990年前後,各類消費支出的邊際消費傾向在波動幅度和變化趨勢上都迥然不同,說明制度變遷使中國城市居民消費行為發生了本質變化,且這些變化具有持久性。
第三部分著重從教育、醫療制度改革、收人分配改革、國企改革角度探討了預防性儲蓄動機產生的原因,對本書第二部分的實證分析結果進一步作出了解釋。實證結果顯示:(1)近年來教育、醫療費用上漲過快以及下崗、失業人數迅速增多、收人差距擴大是城市居民預防性儲蓄動機增強、長期邊際消費傾向和長期平均消費傾向持續下降的直接原因,並且消費敏感度回升也與預防性儲蓄動機增強有關;(2)利率下調本身對消費的刺激作用是明顯的。但由於利率下調與預防性儲蓄動機增強對消費的作用正好相反,前者的作用被後者抵消了;(3)制止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亂漲價、亂收費以及提高對困難家庭的補助,是弱化預防性儲蓄動機的有效措施;(4)在各類所有制形式中,國有經濟單位職工和集體經濟單位職工工資的消費率最低,因而近些年消費需求不足與國有及集體企業職工預防性儲蓄動機增強有關。研究結果還表明,國有及集體經濟單位就業人數
增加對居民消費的拉動作用較小,而個體經營者人數則與居民消費為負相關關係。因此,在積極擴大就業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到就業結構對消費的影響;(5)1996年以來中、低收人家庭恩格爾係數的下降主要是教育、醫療費用上漲過快的結果。
第四部分主要研究的是教育、醫療制度改革對農戶消費行為的影響。其主要結論是:(1)1978—1996年的各項改革對農戶消費行為影響不大。但從1997年開始,由於教育、醫療費用的大幅度上升以及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農村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陡然下降。這些問題之所以出現,直接原因是農戶的預防性儲蓄動機增強,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農民面臨的制度缺陷。例如,缺乏保證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農村醫療保險基本上處於空白狀態,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在農村難以全面落實,城鄉二元結構難以打破等等;(2)由於農村信貸市場發展相對滯後以及農民缺少基本的社會保障,農戶比城市居民家庭有更強的消費敏感度。
我國正處於經濟體制改革時期,消費者行為必然會隨著經濟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因此,與西方國家相比,研究中國居民消費行為面臨著更大的困難和挑戰。為此,作者從中國實際出發,借鑑西方現代經濟理論和方法,在模型設定、變數及估計方法的選擇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
1.對Davidson等人提出的誤差修正機制(ECM)作了重要修正:即經濟轉型時期我國城市居民的消費與收入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係,但不是ECM所假設的固定均衡比例,而是一種不斷變化的均衡比例。這是因為,近年來我國下崗、失業人數逐年增多加大了城市居民的收入風險,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改革又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支出預期,人們勢必會不斷調低消費與收入的長期均衡比例。同時作者還假定,消費和收入的短期動態關係(即ECM模型的參數)也是隨著改革的深入不斷改變的。
2.提出了“變協整”概念。受長期邊際消費傾向和長期平均消費傾向下降影響,1990年後我國城市居民消費和收入的走勢開始分叉。按照傳統的協整概念,這種現象表明消費與收入之間不存在長期均衡關係。但作者用變參數模型得到的實證結果表明,二者之間實際上存在一種不斷變化的協整關係。事實上,我國城市居民的消費也不可能在長達10多年的時間裡一直明顯偏離均衡狀態。因此,本項研究避免了傳統協整分析的誤區,並拓寬了協整技術的套用範圍。
’
3.拓寬了預防性儲蓄的概念。預防性儲蓄理論認為,不確定性是產生預防性儲蓄的唯一原因。而筆者發現,在中國潛在的流動性約束也是導致預防性儲蓄的重要因素。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國居民的社會保障程度較低,個人消費信貸市場不發達;另一方面,居民家庭除日常性消費支出外,還要面臨一次性或階段性集中開支,如子女上學、生病住院、購房等等。為了避免屆時發生流動性約束,消費者必須提前進行儲蓄。如果未來收入和消費支出具有不確定性,消費者就必須積累更多的財富,但即使未來收入和消費支出是完全確定的,預防性儲蓄也會隨著預期開支的增加而上升。
4.在預防性儲蓄動機測度方面有所創新。國外學者通常用來測度預防性儲蓄動機的變數或方法主要有:(1)失業率。(2)收入變化的方差。也有人用職業作為預防性儲蓄動機的替代變數,所從事職業的收入越不穩定,預防性儲蓄的比例就越高。(3)通過專項問卷調查取得消費者對經濟形勢預期的有關數據。國外的經驗固然值得借鑑,但不能完全照搬。因為:(1)以上測度預防性儲蓄動機的變數或方法較多地考慮了收入的不確定性,而在我國,由於受到制度變遷影響,未來消費支出的不確定性也是產生預防性儲蓄動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2)我國目前公布的失業率是登記失業率,該指標中不包含下崗人員,故不能真實反映就業形勢。(3)近年來我國巨觀經濟一直保持了穩定增長的態勢,因此,從總量上看,我國居民收入的波動幅度並未明顯加大,收入的方差因而不能充分體現居民收入的不確定性。(4)迄今為止,我國還沒有連續多年的、反映我國各地區消費者預期的問卷調查資料。有鑒於此,本書從我國實際出發,在測度預防性儲蓄動機時兼顧了消費和收入兩方面的因素,並從我國現有統計資料中選擇了能夠較充分的反映消費不確定性和收入不確定性的變數。主要有:(1)城鎮居民家庭負擔率。作者將其定義為:平均每100戶城市居民家庭人口中無收入者人數所占的比重。城鎮居民家庭負擔率的變化主要是由無收入者人數變動引起的。而無收入者人數的增減又與就業形勢以及社會保障條件密切相關。顯然,無論是增加就業還是加大對城鎮無職業者的資助力度都會降低城鎮居民家庭負擔率。因此,與“失業率”等指標相比,城鎮居民家庭負擔率能夠更全面、準確地度量收入不確定性。
(2)生產性消費價格指數。國際上有人將教育、醫療保健支出稱為“生產性消費”,因為,居民在教育、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不是普通的消費支出。在經濟學中,消費是指利用商品或服務滿足當前需要的行為。而居民把錢花在教育、醫療保健上,一方面是為了滿足眼前需要;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提高人力資本的知識和技能存量以及保持身心健康,以便未來有能力獲得更多的收益。由於生產性消費與消費者長遠利益緊密相關,其價格上漲過快最終不僅不能拉動消費還會大幅增加預防性儲蓄。(3)根據各類收入對總平均消費傾向的影響判斷其消費率的高低,進而判斷各類就業人員預防性儲蓄動機的強弱。根據現行統計口徑,我國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來源於國有經濟單位職工工資、集體經濟單位職工工資、其他經濟類型(包括股份制企業、外國企業及港、澳、台企業等)職工收入、個體經營者的淨收益、個體被雇者收入等11個方面。按照預防性儲蓄理論,所從事職業的收入風險越大,預防性儲蓄動機就越強,消費率因而也越低。
但由於統計年鑑中只有收入的分類數據,而沒有相應的消費支出分類資料,無法直接估計各類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或平均消費傾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書用總平均消費傾向作為被解釋變數,進而考察各類收入對總平均消費傾向的影響。如果某類收入的消費率較低,則該類收入提高將導致總平均消費傾向降低,反之就會有相反的結果。(4)其它指標和方法還有:服務項目的相對價格;平均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的無收入者人數;計算不同收入組人均收入的標準差,用居民收入的差距表示收入不確定性;利用月度數據和ARCH模型估計收入波動的時變過程;用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作為農戶預防性儲蓄動機的替代變數。
5.制度變遷因素錯綜複雜,其中許多是無法準確量化的潛在重要解釋變數,例如,消費者預期、流動性約束、預防性儲蓄動機等都是重要解釋變數,但由於無法獲取其觀測值並且很難找到合適的替代變數,這些重要因素往往被省略了,而重要解釋變數的遺漏是產生“偽回歸”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有限的樣本容量也不允許模型包含太多的解釋變數。這也是經濟計量模型在中國套用的最大困難之一。本書用狀態空間模型和卡爾曼濾波算法估計了制度變遷因素對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並且效果比較理想。此外,本書還嘗試用廣義矩估計法(GMM)解決隨機解釋變數與誤差項相關的問題,用LLC方法檢驗PanelData的單位根。
6.從中國實際出發,對測度消費敏感係數的模型作了改進。國外通常假定第二類消費者的邊際消費傾向和平均消費傾向都等於1。這在社會福利很高的國家也許是可行的。但是在中國,尤其是在中國農村,居民家庭必須依靠自身的積蓄應對各種各樣的風險,因此,即使是收入較低的家庭也會想方設法保持一定的儲蓄。也就是說,我國居民中第二類消費者的人均邊際消費傾向和人均平均消費傾向實際上是小於1的。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而是盲目照搬國外的模型,就會把邊際消費傾向降低誤認為消費敏感係數下降。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消費函式理論研究的回顧
第二節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歷程的簡單回顧
第三節 本書的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篇 制度變遷對城市居民消費行為影響的綜合分析
第一章 經濟轉型中城市居民消費與收入的長期均衡關係和短期動態關係
第一節 建模思路
第二節 長期消費函式及其估計結果
第三節 消費與收人的短期動態關係
第二章 城市居民消費對收入敏感程度的實證分析
第一節 理論模型
第二節 實證分析結果
第三章 經濟體制改革對城市居民消費結構的影響
第一節 消費結構變化的描述性分析
第二節 服務項目相對價格變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
第三節 可支配收入對各類實際消費支出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二篇 預防性儲蓄動機對中國城市居民消費行為的影響
第一章 預防性儲蓄動機對城市居民消費及利率政策效果的影響
第一節 預防性儲蓄動機的測度
第二節 時間序列與截面結合數據及模型
第三節 實證分析結果
第二章 收入不確定性對平均消費傾向和消費敏感度的影響
第一節 收入不確定性對平均消費傾向的影響
第二節 收入不確定性對消費敏感度的影響
第三章 收入結構、就業結構與居民消費行為
第一節 城市居民就業結構及收入結構的演變
第二節 模型設計及估計結果
第四章 潛在流動性約束與預防性儲蓄行為
第一節 存在信貸約束和預期支出高峰時的跨時效用函式
第二節 中國城市居民預防性儲蓄行為的實證檢驗
第五章 恩格爾係數為什麼降得這么快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經濟計量模型及其估計結果
參考文獻
第三篇 中國農戶消費行為分析
第一章 中國農戶預防性儲蓄行為的實證研究
第一節 建模思路
第二節 預防性儲蓄動機的測度
第三節 實證分析結果
第四節 預防性儲蓄與恩格爾係數
第二章 中國農村居民消費敏感度的測算
第一節 測算消費敏感程度的模型
第二節 估計結果
第三節 幾點啟示和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