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
正文
兩者的矛盾與統一 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是對立的統一。人類為維持和改善生存與發展的條件,要從環境中取得物質和能量,並通過生產和消費活動,參與大自然的物質流動和能量轉換,在此過程中,經濟發展使自然生態的平衡受到影響。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世界人口激增,經濟飛速發展,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引起了許多國家以至世界性的生態環境的惡化;而生態環境的惡化,又使工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遭到破壞,經濟發展受到限制。這種現象體現出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之間存在著矛盾。但是,如果經濟按客觀規律合理地發展,則可以不損害生態平衡,並為改善生態平衡創造條件;而生態平衡搞得好,既可以增強自然資源的再生增殖能力,使之可以永續利用,又可以促進經濟持續而穩定地增長。因此,經濟發展和生態平衡又是統一的和互相促進的。協調兩者關係的必要性 自然界的生態系統是一個反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的功能。生態系統中的某一環節在一定限度內發生變化,整個系統可以進行適當調節,保持生態平衡免遭破壞。因此,生態平衡是在一定條件下的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人類所要維持的生態平衡,是適應現代生產力發展,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需要相適應的生態平衡。如果人類的活動使生態環境激劇變化,超過了生態環境容量,生態平衡會遭到破壞,人類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而且,生態平衡被破壞後,恢復很困難,必須通過長期的努力,還要耗費巨額的資金。因此,在經濟建設中,要認真協調經濟發展和生態平衡的關係。經濟建設要以生態的良性循環為基礎,不能以浪費自然資源、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經濟的高速度發展。同時也不能為了保持生態平衡而停止經濟的發展。
國際學術界的兩種觀點 國際學術界在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的關係上有兩種不同的觀點:①一些傳統經濟學家的觀點,認為只有持續的經濟成長,才是人類幸福生活的先決條件,經濟成長應該被認為是達到人類更大幸福的基本手段,經濟持續增長的有效成就將會解決人類最根本的經濟問題──不足,並最終解放人類的智力和創造性。②以“羅馬俱樂部”(60年代末由西方工業已開發國家一批科學家、教育家、經濟學家和實業家組成的一個非正式的國際協會)為代表的關於人類未來的主要觀點,認為經濟成長並沒有增加人類的福利。人口、資源消耗、工農業生產、環境污染都按照一定的指數增長,到下一個世紀,將導致全球性危機。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提出了“零增長”的概念,主張停止人口數量和工農業生產的增長,減少資源消費,以維護地球上的平衡。
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 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全社會和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其中也包括改善和美化人類的生存環境,因此,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與維持生態平衡的目標完全一致。社會主義實行計畫經濟,為經濟成長和生態平衡的綜合規劃與協調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人們在規劃和進行生產和生活活動時,積極維護生態平衡,建立最最佳化的生態系統,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資源永續利用,使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日漸提高,使人類社會日益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