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屬性
經濟法律關係的主體是指在經濟法律關係中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或參加者。取得經濟法主體資格,有法定取得和授權取得兩種方式。
相對於民法和行政法主體而言,經濟法主體具有不同於它們的本質屬性:
首先,經濟法主體具有經濟利益性,即它應當是某種經濟利益的明確代表,是該種經濟利益的積極追求和維護者。不論國家主體也好,還是組織主體、個人主體也好,法律對經濟法主體經濟行為的調控,更多地通過平衡協調的手段控制該類主體行為的經濟成本和經濟收益完成的。
其次,經濟法主體具有縱橫統一性,這是由經濟法所調整的社會關係應當是縱向因素和橫向因素的統一所決定的。
最後,經濟法主體具有責任優先性,即它應當以社會責任作為自己的定位標準和行為準則,同時國家和社會也應當將社會責任作為評價其在法律關係中所處地位和所為法律行為的標準。
主體範圍
經濟法主體的範圍包括:
1.國家機關。
2.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
3.企業內部組織和有關人員。
4.公民及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
基本特徵
第一,範圍的廣泛性。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經濟法主體數量龐大,類型豐富,這是主體經濟利益性的外在化要求:通過對每種經濟利益都有數種具體經濟法主體加以代表、維護和追求,實現各種經濟利益的和諧發展,才能最終達致經濟法所要維護的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
第二,地位的層級性。這裡的層級性和層次性並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層級更強調縱向位階與橫向位階的統一。理解經濟法主體層級性的時候,要清醒地認識到經濟法主體地位“不平等”並非行使國家權力的需要使然,而是源自根據主體各自應當承擔社會責任的大小而由法律合理分配的需要,借用經濟法“責權利相統一原則”的話說,就是要“以責定權,以責定利”。如果只看到經濟法主體之間存在著管理和被管理的關係,而忽視了不同經濟法主體之間的協作和競爭關係,便會有本末倒置的危險,動搖經濟法主體制度存在的基石。
第三,角色的變動性。就具體的某個經濟法主體而言,由於其在不同經濟關係中“角色”的不同,也令其主體外在類型和內涵發生著各種交錯和轉換,比如一個主體既可能是經營者(相對於生產者而言),或者銷售者(相對於消費者而言),又可能是競爭者(相對於其他競爭者而言),或者被調控者、被規制者(相對於政府而言),甚至是經過授權的行業管理者(相對於本行業其他經營者),等等。這除了是由經濟關係的流動性和複雜性所造成外,主體在不同經濟關係中所肩負的社會責任不同才是主體具有角色變動性的根本原因。
實踐價值
經濟法主體理論是構建成熟、完備的經濟法基礎理論體系的核心環節,與經濟法的調整對象(調整哪些社會關係)、本質屬性(與其他部門法有何根本區別)和理論原則(如何指導經濟法的制定和實施)存在著邏輯上的緊密聯繫。
經濟法主體又是銜接經濟法理論與實踐的環節性要素:就經濟法的制定過程而言,經濟法主體的層級理論是建立和完善科學的經濟法律體系和區分具體經濟法律部門層級的基礎;就經濟法的實施過程而言,經濟法主體的動態角色研究,能夠使經濟法理念原則得以正確適用,並改善經濟法在法律實踐中功能受限等問題,以規範和引導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主體分類
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學者們開始對經濟法主體進行概括和抽象。經濟法主體的歸類體現了經濟法和經濟法主體的本質。
一、經濟法的主體可分為巨觀調控法的主體和市場規製法的主體。
前者分為代表國家進行巨觀調控的主體和承受國家的巨觀調控的主體即調控主體和承控(受控)主體。後者分為代表國家對市場經濟進行管理或規制的主體和在市場經濟中接受國家的市場規制的主體即規制(管理)主體和受制主體(市場主體)。
二、謝次昌教授把經濟法主體分為管理主體和實施主體,並且認為這兩種主體的劃分是相對的。
李昌麒教授則認為經濟法主體應分為經濟決策主體、經濟管理主體和經濟實施主體。
漆多俊教授的幾種分類方法裡,有一種就把經濟法主體分為國家經濟管理主體和被管理主體。
史際春等認為經濟法主體大致可以分為經濟管理主體和經濟活動主體。
實際意義
經濟法意義的法律關係的產生,主要是圍繞著經濟領域社會公共利益的形成、維護和實現進行的,如果離開這個主題,那么所謂市場主體(比如經營者)、經濟行政主體(比如地方政府)和社會中間層主體(比如市場中介)或者生產主體(如生產者)、交換主體(如經營者)、分配主體(如政府機構)和消費主體(如消費者)進行的各種“經濟”行為什麼時候應該屬於經濟法調整,什麼時候應該屬於民商法和行政法調整就會顯得難以區分。經濟利益是永遠不變的,但利益主體卻因其社會角色發生著不停的變化,唯此才能推動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通過對經濟法主體的進一步研究,可以更清楚的認識不同部門法之間的區別和聯繫更深入的了解經濟法律規範的實際運行機制。
研究思路
學術界給經濟法主體下定義時也就相應存在著兩種不良的傾向:
一,是過於強調國家在經濟法律關係中的重要作用,將經濟法調整的社會關係簡單定性為國家經濟管理關係,並機械地規定經濟法律關係主體的一方只能是國家,有意識地縮小了經濟法主體的範圍,與實踐中政府部門在經濟利益驅使下,借國家之名干預經濟過於泛濫的非正常現象“不謀而合”;
二,是認為參加經濟法律關係的主體並不一定由經濟法本身設立,而依據行政法或者民商法的思維模式,推導出任何具有獨立人格的法律主體(特別是公民)都可能成為經濟法主體,這實際上是泛化了經濟法主體的概念。
所以,有必要提出一個新的研究思路:即特定利益+社會責任→權利+義務→主體。
據此,從抽象層面和具體層面、靜態角度和動態角度,展開對經濟法主體分類的研究,這是由經濟法主體的“經濟利益性”、“縱橫統一性”、“責任優先性”等本質屬性和“範圍的廣泛性”、“地位的層級性”、“角色的變動性”等外部特徵決定的。
對主體進行分類時,逐步的開始對經濟法主體進行特徵上的抽象,基本上是在與經濟法調整對象相一致的前提下,按照“決策——實施”、“管理(規制)——受管理(受制)”、“管理——(參與)經濟活動”的模式展開對經濟法主體的研究。但是,這些不足之處是很明顯。就“決策——實施”模式來看,由於在行政法的實施過程里,也有就某一特殊事項作出決策並實行,因而在行政法律關係中也有決策主體和實施主體,而且,就實施一詞的意義來看,實施通常是主體積極的、主動的行為,而在經濟法律關係中,對於大多數的非國家主體而言,他們履行的多為消極的不作為義務,因而這一模式不能涵蓋經濟法上的全部主體。而“管理(規制)——受管理(受制)”模式的最大缺陷在於,長期的法律實踐中,“管理”一詞被視為行政法主體所實施的行政行為的代名詞,而被習慣性的用於行政法中而成為行政法的常用用語。經濟法和行政法的難以界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們難以準確界定“管理”一詞的內涵和外延,從而把國家對經濟的協調和干預等都視為國家對經濟的管理,進而也就認為,既然國家對社會經濟的行為是管理行為,那么這種行為就是行政行為,因此,經濟法在事實上就是行政法,充其量也就是經濟行政法。所以把經濟法主體放在“管理(規制)——受管理(受制)”模式下加以歸類,本身就沒有能夠區分經濟法主體和行政法主體,無法為經濟法的獨立性找到主體獨特性的依據。而“管理——(參與)經濟活動”模式的缺陷在於其內涵和外延的過於狹窄。
由於經濟法的特徵在於協商性和他所體現的利益的整體性,對經濟法主體的歸類就要體現經濟法主體之間的協商和相互關聯性、經濟法主體之間的關係不是簡單的一對一的、單向的、管理和服從的關係,而是一種聯動的和互動的關係,經濟法律行為是一種利益關係範圍極為廣泛的、民主性和群體參與性極強的活動,要從經濟法主體所參與的經濟法律行為和法律關係本身來考察經濟法主體本身。
實例解析
案例:江蘇金藤影視藝術有限公司與寧波浙匯文化傳播中心在南京簽訂了一份《契約書》,約定寧波浙匯中心將電視劇《熱血情戀》在北京、天津、重慶、山東等7大省市的電視播映權獨家轉讓給江蘇金藤公司支付了款項。
試分析該經濟法律的構成。
分別寫出主體、客體、內容由案例來看,是屬於轉讓電視播映權的契約,構成了買賣契約(《契約法》第174、175條)所以契約雙方是買賣契約法律關係,該法律關係的主體是江蘇金藤影視藝術有限公司、寧波浙匯文化傳播中心;客體是電視播映權;內容是寧波浙匯文化傳播中心將電視劇《熱血情戀》在北京、天津、重慶、山東等7大省市的電視播映權獨家轉讓給江蘇金藤影視藝術有限公司,而江蘇金藤影視藝術有限公司支付相應款項。
資格取得
經濟法主體資格的取得具有其特殊性,各類經濟法主體資格的取得是不盡相同的。
一、主體資格取得的法律依據的差異性
調控主體與受控主體、規制主體與受制主體取得經濟法主體資格的法律依據是不同的。
1.通常調控主體和規制主體主要是立法機關和部分執法機關,其主體資格需要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特別是專門的組織法的規定才能取得。
2.對於接受調控或規制的企業等市場主體的資格
(1)一般不需要有專門的法律作出特別規定,因為它們首先必須是通常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市場主體,而市場主體資格取得的基本條件應當是一視同仁的。因此,其資格取得主要是依據反映主體平等精神的民商法。
(2)在經濟法領域,基於社會公益的考慮,也不排除對某些特殊行業的市場主體作出特殊的要求。
二、經濟法主體資格取得的特殊性
如前所述,經濟法主體資格的取得具有多源性或稱非單一性。經濟法主體資格取得的特殊性表現在:
1.是在主體職權方面,更強調有關巨觀調控和市場規制職能的行使,更強調其經濟管理職能,這已經體現在一些專門的法律規範中。如中央銀行、反壟斷執法機構等的職能、職權等,都有專門的法律作出具體規定
2.雖然受控主體和受制主體主要由民商法確定其資格,但不排除在市場準入方面,基於產業政策的考慮,由專門的經濟法規範對其主體的資格或資質條件等作出專門的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