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過程診斷

統計過程診斷概述

SPD(Statistical Process Diagnosis)即統計過程診斷,是20世紀80年代由我國質量治理專家張公緒首次提出的。 1980年,張公緒提出選控控制圖。選控圖是統計診斷理論的重要工具,奠定了統計診斷理論的基礎。1982年,張公緒又提出了“兩種質量診斷理論”,突破了傳統的休哈特質量控制理論,開闢了質量診斷的新航向。此後,我國又提出“多元逐步診斷理論”和“兩種質量多元診斷理論”,解決了多工序、多指標系統的質量控制與質量診斷問題。從此,SPC上升為SPD。

SPD是利用統計技術對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進行監控與診斷,從而達到縮短診斷異常的時間、以便迅速採取糾正措施、減少損失、降低成本、保證產品質量的目的。 目前,我國依據上述診斷理論已開發出兩種診斷軟體。一種是依據“兩種質量診斷理論”開發的套用軟體SPCD2000,用於診斷多工序生產線中上工序對下工序的影響;另一種是依據“多元逐步診斷理論”和“兩種質量多元診斷理論”開發的多元診斷軟體DTTQ2000,用於多因素相關條件下的診斷。而後者同時也考慮了上工序對下工序的影響。

統計過程診斷與統計過程控制(SPC)

SPC的未來發展方向為SPD。SPC可以判定過程的異常,及時報警,貢獻良多。但SPC也有其歷史局限性,它不能判定異常是由什麼因素引起的,發生在何處,也不能進行診斷,而在現場迫切需要解決診斷問題,否則即使想要糾正異常,也無從下手。故現場與理論都迫切需要將SPC發展為SPD。SPD就是利用統計技術對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進行監控和診斷,從而縮短診斷異常時間(以便迅速採取糾正措施)、減少損失、降低成本、保證產品質量。SPD不但具有對SPC的及時報警進行控制的功能,並且具有SPC所沒有的診斷功能,故SPD是SPC進一步發展的新階段。

藉助於信息技術的發展,SPC的套用將更加廣闊。數據是質量分析的基礎,如何對大量的質量數據進行卓有成效的採集是實施SPC成功的要害。SPC要求質量數據必須具有時效性和準確性,以便對過程的狀態做出準確判定。信息技術的發展給實施SPC技術帶來了極大的便利,SPC軟體把信息技術與SPC完美地結合起來,為SPC在企業的推進提供了專門的便捷的工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