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張村

該村現有農戶279戶,鄉村人口1079人,其中男性548人,女性531人。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4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013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7畝。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共有團員23人。

簡介

統張村隸屬河南省平頂山市湛河區北渡鎮

地方特色

湛河區北渡鎮統張村“好媳婦節”別開生面——不僅對“好媳婦”進行大張旗鼓的表彰獎勵,還要把印有“育女有方”的獎狀和戴著大紅花的“好媳婦”一同敲鑼打鼓地送到娘家。 “把三八婦女節定為俺村的‘好媳婦節’好幾年了。每年的這個節日,俺村都要表彰‘好媳婦’……那個是伺候癱瘓婆婆10年沒有一名怨言的鄭玉霞,那個是孝順賢淑的反季節蔬菜種植能手計巧貞……”村委會主任張清喜挨個給筆者介紹。 張清喜告訴筆者,統張村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種菜,是湛河區最早的反季節蔬菜種植基地,擁有大小蔬菜溫棚2000多座,高質量日光溫室100多座,有的還由電腦控制,全市第一批“電腦黃瓜”就是該村生產的。

經濟文明建設

近年來,統張村在發展蔬菜、花卉種植的同時,大力招商引資,一批工業項目的落戶為這個農業村帶來了新的機遇。統張村富了,統張人也富了,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光富還不行。為此,該村從表彰先進入手,引導村民形成正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表彰“好媳婦”就是其中的一項。“沒有家庭的和諧,就沒有社會的和諧,您說是不是?”張清喜的話讓大夥頻頻點頭。

光榮事跡

像往年一樣,劇團是村民張青喜請來的。張青喜依託近郊優勢,靠跑運輸走上了致富道路。得知村裡的老少爺們兒喜愛聽戲,2000年春天在徵求過鄉親們的意見後,他請來劇團為村民唱戲。雖然當時只唱了十來場,沒想到村民反響強烈。從此,張青喜每年都請劇團來村里唱戲,多時一次能唱30多場。 前不久,張青喜無意中聽幾個鄉鄰說,想趁著春暖花開的農閒時節過過越調癮。於是,他花了近兩萬元錢請來了平頂山越調劇團演員,在3月上旬連唱15場大戲。 8年來,張青喜累計投入10多萬元,先後從平頂山、開封等地請來劇團,為鄉親們唱了百餘場大戲。不管是豫劇、越調還是曲劇,鄉親們喜歡聽啥,他就請啥,曲目也由鄉親們說了算。 “能在家門口看戲,又不用掏錢,這比打麻將窮耗日子有意思多了。”村里一開始唱戲,就連老“牌迷”們也禁不住誘惑,紛紛告別麻將桌,津津有味地看大戲。 在張青喜的帶動下,該村從事食品加工銷售的錢紅亮也一度出錢邀請劇團唱戲,豐富村民們的農閒生活。 看到鄉親們看戲要跑到外村,該鎮荊山村的馬文交也從2006年春天開始,連續3年自費請劇團在本村唱戲。村民馬建林等人見狀,紛紛慷慨解囊,與馬文交合夥請劇團。 看著已經初具規模的“戲劇節”深受鄉親們的歡迎,已是不惑之年的張青喜很高興:“咱能有今天,是因為趕上好時候了。讓鄉親們過過戲癮,花幾個錢算啥!只要老少爺們兒喜歡,以後年年都有戲看!”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013畝(其中:田726畝,地287畝),人均耕地0.99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9133.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5畝,主要種植梨、桃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72畝,其中養殖面積40畝;草地100畝;荒山荒地560畝,其他面積1436.5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電、路、電視、電話四通,無路燈。有27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279戶通電,有1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2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和89%);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0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64戶(分別占總數的81%和66%)。
該村到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機車2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60畝,有效灌溉率為35.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6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6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2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6戶;建有小水窖119口;已完成"一池三改"的農戶160戶。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7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2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農村經濟總收入104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35萬元,占總收入的22.5%;畜牧業收入120萬元,占總收入的11.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939頭,肉牛105頭,肉羊217頭);漁業收入7萬元,占總收入的0.7%;林業收入13萬元,占總收入的1.2%;第二、三產業收入652萬元,占總收入的62.3%;工資性收入19萬元,占總收入的1.8%。農民人均純收入151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3人(占勞動力的15.9%),在省內務工112人,到省外務工1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養植業、種植業,主要銷往縣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養殖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養殖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279戶,鄉村人口1079人,其中男性548人,女性531人。其中農業人口1012人,勞動力704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656人,彝族378人,其他民族2人。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59人,占人口總數的15.6%;參加農村合作醫療986人,參合率95%;享受低保6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6公里。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1684平方米,擁有教師6人,在校學生94人,距離共和鎮中學6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25人,其中小學生87人,中學生38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4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013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27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1.3萬元,有固定資產22.7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1個,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45人,少數民族黨員23人,其中男黨員38人、女黨員7人。
村委會由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7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共有團員23人。

人文地理

該村委會民風淳樸,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當地的村民喜愛民間傳統藝術---手工刺繡、彈弦子、跳左腳舞歌舞等,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該村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進行村容村貌整治、大力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