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

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

《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是德國詩人勒內·瑪麗亞·里爾克創作的書信集,創作於1903—1908年。 《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其內容論及藝術、生活、職業、愛,都是青年最為關注的重點話題。這十封信是里爾克在他30歲左右時寫給一個青年詩人的。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 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

這十封信是里爾克在30歲左右時寫給一個青年詩人的。

里爾克在信中告訴我們,人到世上來,是艱難而孤單的。一個個的人在世上好似園裡的那些並排著的樹。枝枝葉葉也許有些呼應吧,但是它們的根,它們盤結在地下攝取營養的根卻各不相干,又沉靜,又孤單。人每每為了無謂的喧囂,忘卻生命的根蒂,不能在寂寞中、在對於草木鳥獸(它們和我們一樣都是生物)的觀察中體驗一些生的意義。只在人生的表面上永遠往下滑過去。這樣,自然無所謂艱難,也無所謂孤單,只是隱瞞和欺騙。欺騙和隱瞞的工具,里爾克告訴讀者說,是社會的習俗。人在遇見了艱難,遇見了恐怖,遇見了嚴重的事物而無法應付時,便會躲在習俗的下邊去求它的庇護。它成了人們的避難所,卻不是安身立命的地方。誰若是要真實地生活,就必須脫離開現成的習俗,自己獨立成為一個生存者,擔當生活上種種的問題,和人們的始祖所擔當過的一樣,不能逃避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作品目錄

收信人引言

第一封信 第二封信 第三封信 第四封信 第五封信 第六封信 第七封信 第八封信 第九封信 第十封信

創作背景

這10封信是作者在1903年至1908年間寫給一位名叫弗蘭斯克薩危爾卡斯的年輕人的,他是一名奧地利年輕軍官。卡卜斯寫詩,他得知里爾克是校友後,寫信向里爾克討教,里爾克就教他認識詩歌。這“十封信”都是里爾克的回信。

作品鑑賞

在這十封信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兩個詞是“愛”和“寂寞”。他認為愛是最珍貴的,同時又是最艱難、應該最後完成的事情。所以他告誡青年人不要急匆匆地去體驗愛情,因為他需要學習,需要懂得很多之後,才能夠完成這最後的壯舉。里爾克把愛看得無比神聖,他覺得“只有當這種愛、這溫柔和煦的目光掃過時空,掃過遙遠的世界的時候,一個人才能夠證明自己是活著的”。而與愛相提並論的,便是那永恆的寂寞。里爾克認為寂寞是美的,因此人應該寂寞,必須寂寞。他誠摯地寫道:“(你要)負擔那悠揚的怨訴給你引來的痛苦。你說,你身邊的都同你疏遠了,其實這正是你的周圍擴大的開始。如果你的親近都離遠了,那么你的曠遠已經在星空下開展得很廣大。”這種對寂寞的達觀和對自我的砥礪無論是在寫作歷程還是生命旅途中,對人都是大有裨益的。

作品評價

加拿大作家揚·馬特爾:里爾克的每一封信,處處洋溢著他對年輕人的理解、支持以及充滿睿智的建議,閃耀著慈愛的光芒。

出版信息

書名ISBN出版社出版時間
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7544612090, 9787544612098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年2月1日

作者簡介

勒內·瑪麗亞·里爾克(1875-1926),英文名Rainer Maria Rilke,20世紀德語詩人。1875年12月4日生於當時隸屬於奧匈帝國的古城布拉格(現屬於捷克)的鐵路職工家庭,大學攻讀哲學、藝術與文學史。1897年後懷著孤獨、寂寞的心情遍游歐洲各國。會見過托爾斯泰,給雕塑家羅丹當過秘書,並深受法國象徵派詩人波德萊爾等人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應徵入伍,1919年後遷居瑞士。著作有詩集《生活與歌曲》(1894)、《祭神》(1896)、《夢幻》(1897)、《耶穌降臨節》(1898)、《圖像集》(1902)、《祈禱書》(1905)、《新詩集》(1907)、《新詩續集》(1908)、《杜伊諾哀歌》(1923)和《獻給奧爾甫斯的十四行詩》(1923),另有長篇小說《布拉格隨筆》。1926年12月29日在瑞士的瓦爾蒙去世。在漂泊漫遊的一生中,里爾克與20世紀初的歐洲眾多作家、詩人、藝術家以及熱愛藝術的貴族女性交往密切,其中對他產生深遠影響的有雕塑家羅丹、女作家莎樂美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