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Jie chang xiao dai xian mao chong bing結腸小袋纖毛蟲病
Balaneidiasis coli
結腸小袋纖毛蟲〔Balaneidiasis coli(malmsten1857)stein.1862〕侵入腸壁引起的一種動物源性寄生蟲病,寄生於人體的結腸引起的一種以腹瀉為主要症狀的腸道原蟲病。本蟲是人體內最大的寄生原蟲,豬是主要傳染源。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其中以菲律賓、紐幾內亞、中美州等地區最為常見。我國的雲南、廣西、廣東等省,有散發病例報告。
本蟲屬纖毛蟲門,動基裂綱,小袋纖毛蟲科。Malmsten於1857年由兩名痢疾患者的糞便中發現了一種纖毛蟲,定名為paramecium coli 。stein於1862年將該種歸於小袋屬 balantidium,更名為結腸小袋纖毛蟲。生活史包括滋養體和包囊兩期。滋養體呈長圓形,無色透明,或淡灰略帶綠色,大小為(30-150)µm ×(20-120)µm。全身披有纖毛,活的滋養體可借纖毛的擺動呈迅速鏇轉式運動。蟲體極易變形,前端略小,向體表凹陷形成漏斗狀胞口和胞咽,後端較圓,有一小的胞肛,在胞口處的纖毛較長,擺動時食物沿口溝進入胞口和胞咽,在底部形成圓形食物泡,食物在其中消化,不能消化的廢物從胞肛排出體外。蟲體中、後部各有一伸縮泡,具有調節滲透壓的功能,結腸小袋纖毛蟲有兩個細胞核,大核呈腎形,位於蟲體的中央,小核呈圓形,位於大核的凹陷處。包囊呈圓形或卵圓形,直徑40~60µm,囊壁厚而透明,兩層呈淡黃色或綠色。人體腸內滋養體較少形成包囊,而豬腸內的蟲體可大量形成包囊。結腸小袋纖毛蟲的滋養體隨糞便排出體外後亦能成囊。包囊污染的食物和飲水經口進入宿主體內,在胃腸道脫囊逸出滋養體並下移至結腸內寄生,以澱粉顆粒、細菌及腸壁脫落的細胞為食,迅速生長,經二分裂繁殖,有時也行接合生殖。
【病因】
1、飲水污染。豬圈與水井距離較近或豬圈受雨水沖刷溢入水井中。直接飲用生水所致。2、食物污染。利用豬糞作蔬菜肥料的地區或在豬圈旁從事食品的加工業。亦可通過家蠅攜帶滋養體或包囊,都有可能感染本病。
【臨床表現和症狀】
1.無症狀型。即初期潛伏期,從排出的糞便中可找到本蟲,而臨床上無症狀表現。2.慢性型。是最常見的類型,此期病人具有較輕的症狀,如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局限性結腸炎等。短期輕度腹瀉呈周期性,糞便呈粥樣或水樣,上腹部有陣發性疼痛,回盲部及乙狀結腸部有壓痛,體重輕度下降。
3.急性型。發病突然,較慢性型腹瀉次數增加,且伴有里急後重。嚴重的可伴有脫水、營養不良及顯著消瘦。
【診斷與鑑別診斷】
1.糞便檢查。用生理鹽水塗片法檢查新鮮糞便中的滋養體和包囊,以獲確診。由於蟲體排出呈間歇性,故需反覆檢查提高檢出率。對蟲體鑑定有疑問時,可用蘇木素染色,以助鑑別。2.病理檢查。在乙狀結腸鏡幫助下取病變組織切片鏡檢。鑑別特徵是蟲體呈橢圓形,前端右縱裂的胞口,有一個大核和一個小核。
診斷上需與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及腸炎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