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第1章 導論最近二十年來,公司借款人和機構投資者面對的是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的金融環境。伴隨著前所未有的技術進步,金融產品和要素市場競爭的全球化以及金融市場的管制放鬆和一體化這兩種主要的外部力量,導致了金融環境的巨大變化。從各方面看,現在的金融環境比二十年前更具風險性,過去金融市場的確定性已被現在經常波動的市場所替代。任何一個借款人和投資者都不能忽視不可預計的利率和匯率變動帶來的風險。金融市場對不斷增加的波動性的反應是,設計各種金融工具和策略便借款人和投資者可以對沖市場風險。這些管理風險的產品,更常見的說法是衍生工具,在很多方面支配著國際金融市場。例如,相當大比例的歐洲債券發行是由互換驅動的,而資產互換則是固定收益率投資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衍生工具管理風險的作用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近年來,在各種金融市場和商品市場上,衍生工具越來越多地被用於投機。舉例而言,衍生工具提供了一種更容易地建立連鎖傳遞衍生頭寸的方法,同時緩解了在現金市場上操作的需求。衍生工具也越來越多地作為常規投資方案的組成部分承擔著一定的風險,同時也獲準進人受到管制或限制的市場。在這些情況下,衍生工具被嵌入常規的資產和負債產品中。風險和收益的特性可以通過發掘市場的異常情況或表達與來自市場的觀點不同的看法來改變。衍生工具創造結構化資產和結構化負債的作用是當今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主題,結構化產品增加的趨勢代表了衍生工具的一個主要的新套用。本書的目的是為投資者提供創造結構化產品的工具。衍業工具發展的經濟背景在本世紀50年代,西方國家在普遍經歷長時間的價格穩定期後,遇到了未曾預計到的前所未有的價格上漲。這次價格不穩定的一個預兆是30年代的大蕭條,這期間各國紛紛採用競爭性的貨幣貶值和貿易保護主義,保護本國經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國際經濟政策的制定主要是基於兩個考慮:為重建歐洲國家在戰爭中受到嚴重破壞的經濟提供便利,以及防止30年代出現過的競爭性貨幣貶值和貿易保護主義。為實現這兩個目的,1944年在新罕布夏州的一個滑雪勝地簽署協定,建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以維持一種固定匯率制度,也就是廣為人知的布雷頓森林體系(the Bretton Woods System)。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成員國有義務維持貨幣的可兌換性,並保持本國貨幣匯率固定,只有在存在確鑿證據表明經濟出現基礎性的不平衡時,貨幣才可以升值或貶值,也就是說建立一個新的固定平價。可兌換性看來只是一個好的構想,而不是現實的目標,因為在主要經濟強國中,只有美國允許資本完全自由流動。從保持固定匯率這個目的上看,布雷頓森林體系是成功的,主要固定的貨幣平價只在不可避免時才變動,而且變動的次數很少,變動的幅度與70年代相比也相當小。實際上,一直到60年代末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逐步崩潰以前,只有兩個市場趨勢:英鎊價值下跌,其中1948年和1967年兩次大幅貶值;由於德國經濟恢復和美國貿易競爭力下降,造成德國馬克升值。在戰後為世界提供了較強穩定性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1968年開始崩潰。布雷頓森林體系是按照金匯兌本位制(the Gold Exchange Stan-dard)運行的,在這種體制下,美國保證隨時可以通過所謂“黃金視窗”用美元兌換黃金,從而使美元兌黃金的價格固定在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其他國家將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固定,只有在必須維持經濟平衡時,才使本國貨幣貶值或升值。1968年,非官方的自由黃金市場開始運作,而中央銀行被這個市場排斥在外,這實際上導致了黃金的雙重價格,從而使官方的黃金價格成為不現實的。1973年8月15日,隨著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關閉“黃金視窗”,布雷頓森林體系最終崩潰,試圖修補這一體系的史密森協定(the Smithsonian Agreement)也在12個月內失敗。 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固定匯率制的終結,使戰後穩定的金融市場出現第一次大震動。這一體系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與布雷頓森林會議召開時各參加國普遍擔心的通貨緊縮相反,50年代和60年代出現了世界範圍不斷加速的通貨膨脹,起初速度較慢,1967年開始速度變得相當快。因此,控制通貨膨脹成為主要工業化國家政府一項十分重要的政策。
目錄
叢書序言
中文版序言
原版前言
作者簡介
致謝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固定收入定價原理
第三章 期權定價原理
第四章 遠期契約
第五章 利率互換
第六章 交叉貨幣互換
第七章股票互換
第八章 利率期權
第九章 貨幣期權
第十章 股票期權
第十一章 金融工程學原理
第十二章 合成性證券
第十三章 資產組合管理
附錄 常態分配區域
索引
譯者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