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原位雜交

組織原位雜交(Tissue in situ hybridization)簡稱原位雜交,指組織或細胞的原位雜交,它與菌落原位雜交不同,菌落原位雜交需裂解細菌釋出DNA,然後進行雜交,而原位雜交是經適當處理後,使細胞通透性增加,讓探針進入細胞內與DNA或RNA雜交,因此原位雜交可以確定探針互補序列在胞內的空間位置,這一點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和病理學意義。例如,對緻密染色體DNA的原位雜交可用於顯示按規定序列的位置,對分裂期間核DNA的雜交可研究特定序列在染色質內的功能排布;與細胞RNA的雜交可精確分析任何一種RNA在細胞中和組織中的分布。此外,原位雜交還是顯示細胞亞群分布和動向及病原微生物存在方式和部位的一種重要技術。

英文名

Tissue in situ hybridization

簡介

用於原位雜交的探針可以是單鏈或雙鏈DNA,也可以是RNA探針。通常探針操作的長度以100-400nt為宜,過長則雜交率減低。最近研究結果表明,寡核苷酸探針(16-30 nt)能自由出入細菌和組織細胞壁,雜交效率明顯高於長探針,因此,寡核苷酸探針不對稱PCR標記的小DNA探針或體外轉錄標記的RNA探針是組織原位雜交優選探針。
探針的標記物可以是放射性同位素,也可以是非放射性生物素和半抗原等,放射性同位素中,3H和35S最為常用,3H標記的探針半衰期長,成像解析度高,便於定位,缺點是能量低,35S標記探針活性較高,影像解析度也較好,而32P能量過高,致使產生的影像模糊,不利於確定雜交位點。
原位雜交中,標本的固定條件是影響雜交效率的重要因素。標本組織蛋白質的消化程度對探針進入細胞極為重要,去除

蛋白質的方法

用0.2mol/L HCl處理載玻片,用蛋白酶K消化,然後用不同濃度的乙醇脫水。原位雜交還是一種新技術,發展很快,在敏感性、特異性、穩定性上還需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基本原理

原位雜交技術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核酸分子單鏈之間有互補的鹼基序列,將有放射性或非放射性的外源核酸(即探針)與組織、細胞或染色體上待測DNA或RNA互補配對,結合成專一的核酸雜交分子,經一定的檢測手段將待測核酸在組織、細胞或染色體上的位置顯示出來。為顯示特定的核酸序列必須具備3個重要條件:組織、細胞或染色體的固定、具有能與特定片段互補的核苷酸序列(即探針)、有與探針結合的標記物(曾呈奎等2000)。

技術套用

①細胞特異性mRNA轉錄的定位,可用於基因圖譜,基因表達和基因組進化的研究;
②感染組織中病毒DNA/RNA的檢測和定位,如EB病毒mRNA、人類乳頭狀瘤病毒和巨細胞病毒DNA的檢測;
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種功能基因在轉錄水平的表達及其變化的檢測;
④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定位;
⑤檢測染色體的變化,如染色體數量異常和染色體易位等;
⑥分裂間期細胞遺傳學的研究,如遺傳病的產前診斷和某些遺傳病基因攜帶者的確定,某些腫瘤的診斷和生物學劑量測定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