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種中文名:細天麻
種拉丁名:Gastrodia gracilis Bl.
種別名:細赤箭(台灣植物志)
又名:定風草、細赤箭、木浦、明天麻、定風草根、白龍皮
國內分布:產台灣北部(宜蘭、新竹),生於林下,海拔600--1500米。
國外分布: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海 拔:600-1500
命名來源:【mus. Bot. Lugd .bat 2: 174. 1865】
中國植物志:18:034
屬中文名:天麻屬
屬拉丁名:Gastrodia
亞族中文名:天麻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Gastrodiinae Lindl.
族中文名:樹蘭族
族拉丁名:Trib.Epidendreae Humb,Bonpl.et Kunth
亞科中文名:蘭亞科
亞科拉丁名:Subfam.Orchidoideae
科中文名:蘭科
科拉丁名:Orchidaceae
綱中文名:單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ORCHIDACEAE
形態特徵
植株高10--60厘米;根狀莖略肥厚,多少塊莖狀,近圓柱形,長3—10厘米,直徑3—20毫米,肉質,棕褐色。莖直立,淡黃色,無綠葉,下部疏生數枚鱗片狀鞘。總狀花序長6厘米或更長,通常具5—20朵花;花苞片卵形或橢圓形,長2—4毫米;花梗和子房長8--20毫米,
花後花梗可延長1倍;花多少下垂,淺棕色;萼片和花瓣合生成的花被筒近圓筒狀鐘形,上部略寬於下部,頂端具5枚裂片,但前方亦即兩枚側萼片合生處的裂口較深,深達筒長度的1/4—1/3,筒的基部向前方凸出;外輪裂片(萼片離生部分)較大,中央的1枚最大;內輪裂片(花瓣離生部分)明顯小於外輪裂片;唇瓣基部有爪,上部卵狀三角形,邊緣波狀,上面有縱脊和極小的乳頭狀突起;爪上有2枚近球形的胼胝體;蕊住長約5毫米,兩側有翅,頂端有一對臂狀物。花期5—6月。
產地分布:
產台灣北部(宜蘭、新竹),生於林下,海拔600--1500米。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成分:
含有香莢蘭醛、香莢蘭醇、天麻素、甙類、生物鹼、粘液質等。
功效:
性味甘辛,熄風、鎮痛、抗驚厥、通絡、止痛。用於頭痛頭暈目眩、驚癇抽搐、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語言蹇澀、四肢痙攣等。天麻是一味常用而較名貴的中藥,臨床多用於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小兒驚風、癲癇、抽搐、破傷風等症。由於天麻對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眩暈等效果顯著,故常被人當成“補藥”服用。一見眩暈,不分體質虛實,氣血盛衰,就妄用天麻,其結果就可能出現以上患者一樣的不良反應。
服用天麻出現的常見不良反應有:頭暈、噁心、胸悶、皮膚丘疹伴瘙癢等,個別會出現面部或全身浮腫,甚至脫髮現象。不僅單用天麻會發生這類反應,有的人服了含天麻的湯劑如半夏白朮天麻湯等、中成藥如天麻丸、天麻蜜環菌糖衣片後,同樣會出現對天麻過敏的症狀。
對天麻的副作用或使用禁忌,古人早有認識。如《本草綱目》云:“久服天麻,遍身發出紅丹。”《本經逢原》也云:“天麻性雖不燥,畢竟風劑,若血虛無風,火炎頭痛、口乾便閉者,不可妄用。”
清代名醫吳儀洛更是直言:“血液衰少及非真中風者忌用”。現代藥理實驗證明:天麻有一定毒副作用,天麻中毒劑量是40g以上,中毒潛伏期是1~6小時。
使用天麻時“藥不對證”是引起不良反應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使用天麻時應注意這樣幾點:
1.凡病人見津液衰少,血虛、陰虛等,均慎用天麻。
2.重視配伍套用。《本草衍義》有“天麻須別藥相佐使,然後見其功”的記述。古今醫家很少單味使用天麻,而多根據不同病證組方用藥。如:半夏白朮天麻湯、天麻鉤藤飲、天麻丸等。臨床證明,單獨使用天麻的效果不佳或者效果不確定。
3.即使針對肝陽上亢、痰阻經絡等實證時,使用天麻也要詳審病情,把握病機,隨證加減,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4.天麻不宜合久煎。天麻的主要成分為天麻甙,遇熱極易揮發。天麻與他藥共煎會因熱而失去鎮靜鎮痛的有效成分。所以,天麻最好先用少量清水潤透,待軟化後切成薄片,晾乾或曬乾研末,用煎好的湯藥沖服,或研末入丸、散服用。
5.使用單味天麻或天麻製劑時,如出現頭暈、胸悶氣促、噁心嘔吐、心跳及呼吸加快、皮膚瘙癢等時,應立即停藥,症狀嚴重者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食用方法:
1、天麻酒,天麻100克,優質白酒1公斤,浸泡一周飲用。
2、天麻燉湯(煲湯)天麻適量與雞鴿等禽類或龜、鱉、肉類等燉湯(煲湯)食用。
3、天麻茶:天麻搗碎或潤透切片。泡開水即可飲用,視個人愛好可加適量茶葉和泡。4、天麻芙蓉蛋,天麻潤透切成小顆粒。適量與雞蛋2-3個一起蒸熟食用(早上服用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