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20米,胸徑20-40厘米;樹皮暗灰黑色,粗糙;韌皮部淡赭色,有清香氣味;小枝密被褐色長柔毛,老枝無毛,有皮孔。葉紙質,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有時為橢圓形,長6-19厘米,寬2.5-6厘米,頂端鈍,或短漸尖,基部闊楔形至圓形,葉面除中脈被微柔毛外無毛,乾時藍綠色,葉背淡黃色,被柔毛;側脈每邊7-8條,纖細,上面微凸起,下面凸起,網脈明顯;葉柄長2-3毫米,被疏粗毛。
花單生於葉腋內,綠色,直徑1-2厘米;花梗長1-2厘米,被淡黃色疏柔毛,中部以下有葉狀小苞片1-2個;萼片長圓狀卵圓形,長8-9毫米,漸尖,外面被疏柔毛;花瓣內外輪近等長,或內輪的稍短,厚革質,長卵圓形,長8-9毫米,被微毛,乾後黑色;藥隔頂端截形;心皮長圓形,被柔毛,柱頭卵圓形,頂端全緣,每心皮有胚珠1顆,基生。果近圓球狀或卵圓狀,直徑約6毫米,紅色,乾後黑色,無毛;果柄柔弱,長1.5-2厘米。花期3-5月,果期4-10月。
生長環境
天然分布區的氣候為年平均氣溫18-26℃,極端最高氣溫38℃,極端最低氣溫0℃,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適生的土壤為以砂壤土為表土的紅壤、磚紅壤性紅壤或磚紅壤性黃壤,母質為花崗岩或頁岩、礫岩、玄武岩等。
為海南熱帶稀樹草原及半落葉季雨林常見的樹種。通常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山坡,尤多見於海拔300米以下的山野疏林緩坡上,常與厚皮樹、余甘子、白格、黑格、木棉、雞尖等喬木混生。頗耐乾旱,在異常乾燥的荒野上,其生長勢仍旺盛,由於其樹皮厚和萌芽力較強,常為火燒跡地及採伐跡地的殘餘樹種。喜光性強,樹冠寬廣,枝條伸出擴展而成廣傘形,幼苗期稍耐庇蔭。天然下種繁殖效果頗好,幼苗幼樹生長均正常。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海南(瓊山、白沙、昌江、東方、樂東、保亭、三亞、陵水、瓊海和臨高)、廣東(徐聞)、廣西(合浦)和雲南;越南、寮國、高棉、緬甸、泰國、印度等也有分布。
繁殖繁殖
細基丸主要採用播種方式繁殖。
採種
3-4月開花,果實在6月中旬開始成熟,至7月完全成熟。果實成熟時紅色,將果實採集後及時用粗砂搓去果皮,或用竹籮盛裝浸在水中,至果皮軟爛再脫去皮肉,洗淨後取得純淨種子。出種率20%左右。
播種
苗期生長緩慢,播種最好在採收種子後當年9-10月進行,翌年雨季造林。播種前用清水浸泡種子10小時,撈出陰乾即可播種,採用點播,種間距約3厘米,播種後15-20天開始發芽,發芽延續1個月左右,發芽率達65%以上。當小苗長至6-8厘米時進行分床,株行距15×20厘米,分床後要蓋蔭棚15-20天,待小苗恢復生長後方可拆除。當小苗達到分床規格時,也可移入營養杯中進行培育,苗高50厘米左右時上山造林。
栽培技術
種植
造林地選擇在海拔500米以下土層深厚和較濕潤的緩坡上,在雨季前先進行清雜、煉山,坡度超過25 時要開水平帶,植穴規格40厘米×40厘米×40厘米,株行距可根據立地的優劣來確定,一般以2米×2米或2米×3米為宜。用裸根苗造林時,起苗後要及時漿根,並切除部分側枝,以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
撫育
幼林期冠幅較小,應加強撫育管理,促進提早鬱閉。在定植當年雨季末期進行除草、鬆土1次,以後3年內每年在雨季前、後各砍雜和穴狀鋤草、鬆土1次。在有條件的地方,結合雨季前的撫育每穴施複合肥100克,以加速幼林的生長。第4年後還要注意經常砍除藤蔓,以免影響生長。
病蟲防治
病害
•黑斑病
危害症狀:種子發芽出土後長出2對真葉時,容易發生此病。從苗尖向根部變成黑褐色而死亡。
防治方法:播種前要注意做好種子及土壤的消毒工作,在發病時先拔除並燒病苗,並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混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酒,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蟲害
•藍綠象
危害症狀:大或幼林期常有藍綠象成蟲等危害。
防治方法:用90%敵百蟲1000-1500倍液或50%辛硫乳油1000-1500倍液噴灑均可達到防治的效果。
主要價值
木材紋理通直,結構緻密,木質硬重,加工稍難,縱切面難得光滑;乾燥後有開裂,並略會撓曲或變形,材色一致。適作梁、柱、門、窗、農具等用材。樹皮頗韌,可作編繩之用。果可食。由於其乾形通直。常綠。耐乾旱,冠塔形,可作行道綠化樹種。
植物之番荔枝科
番荔枝科是雙子葉植物綱木蘭亞綱的1科。喬木或灌木,有時攀援狀。單葉互生,全緣,無托葉。花兩性,稀單性,通常單生,生於葉腋或腋外生,與葉對生或莖生花,下位花,輻射對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