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背天葵菜

性味:味辛、甘,性涼。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 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簡介

名稱:紫背天葵[Gynura bicolor DC.]
]別稱:紅菜、補血菜(台灣);木耳菜、血皮菜,水三七,血匹菜、紫背天葵,紅番莧、紅毛番、紅莧菜、紅菜、當歸菜、紅玉菜,紫背菜,紅背三七,觀音菜、葉下紅,紅背菜,紅冬楓、紅風菜,觀音莧
科屬:菊科三七草屬
產地分布:原產中國、馬亞西亞。生長於平原及低山陰濕處或栽培於住宅附近、菜園。
產期:全年
化學成分:含花色苷(anthocyanin)
性味:味辛、甘,性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全株帶肉質,長勢和分支性強。根粗壯。莖直立,多分枝,帶紫色,有細棱,嫩莖被微毛,後變無毛;莖基部木質化,莖節處易發生不定根。單葉互生。莖下部葉有柄,紫紅色,上部葉幾無柄;葉片橢圓形或卵形,長6~10cm,寬1.6~3cm,厚約0.1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下延,邊緣有粗鋸齒,有時下部具1對淺裂片,上面綠色,被微毛,下面紅紫色,無毛。頭狀花序直徑1.5~2cm,在莖頂作傘房狀疏散排列;總苞筒狀;總苞片草質,2層,外層近條形,似小苞片狀,長為內層的1/3~1/2,內層條形,邊緣膜質;全為兩性管狀花,花冠黃色;花葯基部鈍,先端有附片;花柱分枝,具長鑽形有毛的附屬器。瘦果長圓形,扁,有縱線條,被微毛;冠毛白色,絹毛狀。抗逆性強,耐熱,耐旱、耐瘠薄。夏季高溫乾旱也能正常生長。耐蔭,日照充足生長更旺盛。病蟲害少,栽培容易。因節部易生不定根,行扦插繁殖,春、秋兩季生根快。花期10~隔年3月。全年陸續採收。冬季生長緩慢,每月可採摘一次,春暖後生長迅速,每半月可採摘一次。

生長習性

性喜溫暖濕潤,耐高溫多雨,也耐旱、耐瘠薄,在陽光充足條件下生長健壯,但又較耐蔭,生長適溫為20~25℃,可耐3℃的低溫。

栽培技術

栽培

紫背天葵種植技術簡單,管理粗放,對環境適應能力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喜微酸性土壤,栽培時應選擇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保水保肥力強、通氣良好的壤土。其生長旺盛期應供給充足的水肥,一般採收後2~3天要及時澆水肥,澆水的原則是見於見濕。其病蟲害少,是天然的無公害蔬菜。

繁殖

繁殖主要採用扦插法。春秋季剪取6~8cm長的枝條進行扦插,溫度保持在18℃左右、濕度控制在80%左右,經10~15天既可成活。當苗高25cm以上時,即可摘頂梢,首摘留基葉5~10片,以後腋芽抽生新梢,約15天採收一次,年可摘10餘次。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經濟價值

1、營養價值
紫背天葵營養豐富,特別是富含鐵、錳元素,可涼拌,以嫩梢和幼葉供食用,可清炒或做湯,口感柔軟嫩滑,具特殊香味、脆嫩可口,是一種高營養保健蔬菜。
2、藥用價值
功效:有涼血、止血、活血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治咳血、血氣虧、支氣管炎、崩漏、外傷出血、痛經、痢疾、瘡瘍腫毒、跌打損傷、潰瘍久不收斂等疾病,具有較高的食用及藥用價值。根莖止渴、解暑。葉健胃鎮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鮮品30~9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撒。
3、觀賞價值
由於紫背天葵葉片肥厚、油亮,葉面綠而葉背紫,顯得有層次感,加上其容易栽培成活,因此可用作庭院、居室等場所的觀葉植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