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體型輕小,活動敏捷,擅長飛行而著稱,善於在高空疾飛啄取昆蟲。喙短而寬扁,基部寬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極深,嘴須不發達。翅狹長而尖,擅長在空中捕捉飛蟲;尾呈叉狀,形成“燕尾”,腳短而細弱,趾三前一後。雌雄羽色相似,體羽大多黑色或灰褐色。生活習性
為候鳥,因季節不同而作長距離遷徙,定向識途的能力極強。鳥類學家對紫崖燕的觀察,發現它們每年都幾乎在同一季節、同一月、同一日、同一時飛到某一地點。繁殖方式
在沙岸洞穴中築巢(沙燕)或在建築物等處砌泥巢,產卵4~8枚。孵化及育雛由兩性擔任,孵化期約15~19天,雛期約20天。單配製繁殖方式,又稱一雄一雌制,是鳥類中最普遍的 1種婚配方式,在現存鳥類中有 92 %的種類為單配製。在一個繁殖期內 ,1隻雄鳥只與 1隻雌鳥形成配偶關係 ,在繁殖過程中,雌雄鳥共同擔負育雛的職責。這種配偶關係在有些種類可以維持多年乃至終身,如鴛鴦、天鵝、斑頭雁和信天翁等。而在有些鳥類只能維持一個繁殖季、幾天或更短的時間。
紫崖燕的繁殖方式屬於有婚外配行為的一雄一雌制,許多單配製的鳥類 ,雄鳥或雌雄鳥共同擔負維護領域、營巢和育幼的職責,但是非配對的雌雄個體發生交配關係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稱為婚外交配行為 (Extra-Pair Copulations,簡稱 EPC)。
DNA指紋研究發現小型雀形目鳥類中的 EPC現象尤其顯著,如單配製的雙色樹燕、毛腳燕、鱗頭樹鶯、紫崖燕、壯麗細尾鶯、黑枕威爾遜森鶯、大葦鶯、剪尾王霸翁鳥等都有 EPC現象,雌鳥生養大量的EPC後代。
單配製鳥類 EPC現象的產生與雄鳥的守護有密切關係,當雄鳥不守護雌鳥時 ,易發生EPC現象。由於一般雄鳥對雌鳥進行第2窩繁殖的守護比較缺乏,此時易出現EPC現象,故第2窩繁殖出的 EPC後代數量多。以前有人提出年輕的雄鳥的配偶易出現EPC行為的假設 , 但通過對紫崖燕的進一步研究發現這個假設是錯誤的。與雄鳥配對的雌鳥出現 EPC的機率與雄鳥防止其配偶與其它雄鳥接觸的能力有關 ,而與年齡無直接關係,年輕的雄鳥有可能比年長的雄鳥有更強的配偶守護能力來防止EPC現象的發生。還發現雌鳥採取的婚配策略與一種針對雌鳥的“隱蔽的求偶場假設”(“hidden lek hypothesis”)有關,雄鳥通過此方法將想要嘗識EPC的雌鳥吸引到自己的領地實現 EPC。
在EPC現象中 ,雌鳥並不是被迫進行EPC 的。雌鳥控制假說 (Female Control Hypothesis) 認為,雌鳥控制 EPC行為的發生並從中獲利。雌鳥之所以要進行 EPC是為了提高其後代的基因質量,故雌鳥要選擇其認為具有優質遺傳基因的雄鳥來實現 EPC。所以普遍認為 EPC現象有利於優質基因的遺傳,但雌鳥常是通過某些吸引它的表型來選擇 EPC夥伴的,最終是否會產生 EPC後代還要取決於雄鳥精子的競爭力。
為實現EPC,雄鳥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去吸引雌鳥,這必定會影響其對自己後代的親體投入和對配偶的守護,繼而導致其配偶的EPC行為 ,使得其巢中的 EPC後代增加,但是通常有EPC行為的雄鳥從EPC繁殖中獲得的EPC後代總數要大於自己巢中 EPC後代的數量。一般情況下,與無EPC後代的雄鳥相比,有EPC後代的雄鳥對巢中雛鳥的餵養和對巢的守護並沒有減少,只有當雄鳥對其巢中雛鳥是自己後代的信任降到非常低時才會減少親體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