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大觀園,與文峰塔一河之隔,是我國第一座紡織專業博物館,占地28畝,整個建築群由10多幢具有民族風格的建築組成。主館通過各種實物、標本、圖片和音像資料,反映當地紡織工業發展的漫長歷史進程、當前生產水平和未來發展趨向。
紡織大觀園位置
在江蘇省南通市東南的文峰古塔旁,有一群典雅古樸、新穎別致的庭院建築,這便是融紡織科技與園林藝術於一體的南通紡織博物館,也是一座我國唯一的、當今世界屈指可數的紡織專業博物館。它以豐富的圖文史料、歷代文物再現歷史,被人們譽為“中國紡織大觀園”。該館創建於1980年,占地約1.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分為主館和副館兩部分。
景觀
走進那綠水環繞的紡織大觀園,首先映人眼帘的是飛檐朝脊、紅色琉璃瓦屋面而活好生輝的主館展廳。共有11幢宮殿式建築,分割為4個庭院,中間由平房、迴廊相連線。庭院內築有假山、水池、噴泉,植有花木,塑有紡織女像。繪有紡織風俗壁畫。主館共辟有6個展廳,分別展出“中國紡織擷英”和“南通紡織史”。“擷英”部分,陳列有古代手工紡織機具、傳統紡織產品和生動翔實的圖片資料,讓人看到中國紡織的源遠流長和不斷演進過程。“南通紡織史”部分,展示從早年南通土布到近代機器棉紡織的肇始,從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生資本集團的興起到衰落,以及手工紡織的改良演變,多側面地介紹了南通紡織的歷史淵源和個性特點;“當代南通紡織史”部分,介紹了南通紡織工業的巨大變化,紡織技術的革新,品種質量的發展提高,紡織科研人才的培養;“紡織展望”部分,介紹了當代紡織從原料到最終成品開始發生系列變化的連續突破,紡織技術進入第三次偉大變革的新時代。
副館是一個露天性的博物館,共1690平方米,旨在把南通紡織的“昨天”較為完整地保留下來。東北部為棉田和農舍村居,中間是古色古香的通州城,西南部系近代南通紡織工業的復原陳列。村居再現了蘇北農村近百年來男耕女織的社會風貌:原始的“滾地龍”、土牆草屋和青磚瓦房內吱吱作響的紡紗聲,與“咯味咯際”的織布聲,仿佛在演奏江淮平原的紡織田園曲;通州古街上,那些老字號布廠、染坊、作坊、布莊、錢莊、布業公所等,再現了當年商賈雲集,“巨艘於百,皆裝布襄”的南通土布生產貿易的繁華景象。
步出紡織博物館,在文峰塔下,有一座綠樹掩映中的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通海內外遊客可以繼續參觀的地方。這裡主要研究生產南通彩錦繡、藍印花布和扎染等傳統工藝紡織產品。經該所科研人員幾十年的辛勤研究和不斷探索創新,這些古老的工藝產品已獨樹一幟,在國內外贏得了很高的聲譽。陳列室內琳琅滿目的“通繡”製品與藍印花布、扎染等系列產品,都是當今國際上的搶手貨。前來參觀的國外遊客,無不一次就選購幾萬元;國內遊客雖無此消費水平,但花上幾元或幾十元,也同樣可以買到所喜愛的藍印花布時裝、拎包、扎染方巾和手帕等紀念物。